咋一看標題你是不是會覺得聰明的父母從不講道理,上去就是暴力解決?其實伊爸想表達的並不是這樣的,伊爸在這裡只是想告訴大家,跟孩子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孩子聽不進去,無法理解父母的一篇苦心!你可千萬別不信,來講幾個你經常經歷的場景吧!
單位同事到自己家裡來,孩子害羞不敢打招呼,你是不是會說:“向叔叔阿姨問好呀,小朋友要有禮貌!”
小朋友要有禮貌就是家長的大道理,這樣的大道理真的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嗎?我想應該很難!因為這樣的道理在大人眼裡是一種共識,見到長輩來了就應該主動問好,但在孩子眼裡很難理解父母這句話背後的意義,因為孩子的認知水平跟成人還是有很大差異的。孩子會認為:“這些叔叔阿姨我根本就不認識,為什麼要給他們打招呼呢?爸爸媽媽為什麼還要逼著我給他們問好呢?”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最有效、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共情”,而不是講道理!當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的時候,很多棘手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當客人來到家裡的時候父母可以這樣引導孩子跟客人打招呼!
家長:“寶寶!家裡來客人了,快出來看看吧!”
孩子出來,看到一群不認識的人……
家長:“你現在還不認識他們對不對,爸爸來跟你介紹一下吧,這些都是爸爸單位裡的叔叔阿姨,這個是張叔叔,這個是李阿姨……他們都很想成為你的好朋友,下次你到爸爸單位來的時候,他們就可以陪你玩了!你願意跟他們成為好朋友嗎?”
孩子:“我願意!”
家長:“那怎麼樣才能讓他們認識你呢?”
孩子:“我叫……來自……幼兒園,我喜歡……”
家長:“現在大家都認識了,跟叔叔阿姨都握個手吧!”
孩子積極主動地跟客人們一一握手,有的還會深情地擁抱一下。家長沒有教條式地講道理,沒有指責或是強行干涉,只是放低姿態,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跟孩子去平等的交流。這種用共情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既讓家長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也讓孩子感覺被尊重,把所有的選擇權都給了孩子,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再比如吃飯的時候孩子吃幾口就不吃了,或者飯粒弄得滿地都是,家長就會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朋友不可以浪費糧食!”
孩子晚上鬧騰不肯睡覺,家長就會說:“早睡早起身體好,晚上不睡覺你就會長不高,以後就要變成小矮人了!”
……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不經意間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就用到了孩子身上,其實孩子心裡就會留下“我根本不餓,爸爸媽媽卻要逼著我吃飯!”“我根本就不困,爸爸媽媽卻要逼著我睡覺”的印象。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也會大打折扣,不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伊爸還是推薦用“共情”的方式跟孩子溝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去溝通,解決問題!從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