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作者 | 盧璐

讀者的來信

盧璐姐,思考再三,我還是想求助於您,希望您能開導我一下。

我是一個新手媽媽,剛生完寶寶三十多天,現在有些抑鬱傾向。我孕期一切順利,生產當天,卻很糟糕。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我開指用了六個小時,還沒開到三指,準備打無痛時,旁邊的孕媽說自己腰椎不好,我突然想起來自己幾年前也有腰椎間盤突出,但並不嚴重,問了下麻醉醫生,然後醫生說什麼也不給我打無痛了。

醫生內檢了幾次,說胎兒體位不太好,胎兒有些大,評估了幾次,溫柔地問我“要不我們剖了吧”。我痛得不行,哼哼唧唧的,也被護士罵了很多遍,突然這麼溫柔的聲音,簡直是一道曙光啊。

然後我很爽快地答應了“嗯!”(這麼爽快地答應,我簡直不能原諒自己啊)接著醫生把我一路推到手術室的時候,我簡直是一路哭嚎(疼啊)。然後護士在說全麻,我說不行我不上全麻,接著一針上來我就睡過去了(事後我老公說,醫生說我腰椎間盤突出,上不了半麻)

我查了剖腹產的後遺症,全麻對寶寶的影響,我擔心寶寶以後有沒有影響,以及以後二胎懷孕、生產是否有危險。我家人支援、安慰我,但我還是不能原諒我自己,覺得自己特別挫敗、懦弱。

因為自己的錯誤決定,現在想來,即使先順,生不下來,再剖都可以,起碼試過不後悔,沒試才後悔。

寶寶健康,我也恢復得很好。但我總覺得自己是個逃兵,不能原諒自己為什麼不堅持一下,看到自己的刀口,看一次哭一次,月子裡哭了無數次。

因為我的決定讓自己,現在的寶寶,未來的寶寶都有影響,很後悔。我感覺自己現在像是得了產後抑鬱,處處都是牆,怎麼也走不出來。

盧璐的回信

講真,我最初第一眼看到這位讀者傾訴的直接反應是:“Excuse me,您是認真的麼?"

在生孩子這種生死攸關的情景下,難道不應該聽醫生的麼?為什麼聽了醫生的,還會有這麼深重的罪孽感呢?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深深地理解,你對於全麻和剖腹產對孩子可能產生的影響,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恐慌,因為一旦做了媽媽,女人就特別容易被“母親”二字綁架。

可我覺得,你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想,如果當時沒有剖腹產,堅持順產,胎位不正,胎兒過大,都會引起生產時間過長,而導致胎兒在腹中缺氧,這會對胎兒的大腦產生毀滅性的影響,這種影響比剖腹產大得多。

同理,在有病理前提(腰椎間盤突出)的情況下,如果堅持不全麻,則可能對你留下長久的病痛和傷害。要知道母親的身體和精神健康,是嬰兒唯一能夠依靠的支柱,一個長期病痛的母親,無疑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所以,千萬不要被“母親”這個Title綁架了自己,我們用自己的身體化成養分,去孕育了生命,還有什麼比這更珍貴的饋贈呢?

如果一意孤行,不聽醫囑,出現了本來可以完全避免的惡劣後果,這才是應該反省的,不是麼?

做母親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就是一次歷劫。分娩僅僅是第一次,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你會遇到很多很多類似讓你選擇還糾結,大大小小的事情。

既然是選擇,一定有得必有失,我們的渡劫原則是在當時際遇下,獲得最大的利益!而絕對不是咬牙承受些什麼才算是合格的。

而我更想說的是,更加不要把自己的這種情緒,輕易且粗暴簡單地歸結於:“產後抑鬱”!

這幾年開啟手機,幾乎所有孕產有關的文章,都在反反覆覆地講產後抑鬱!每隔一段時間,定期會跳出來,自殺或者抱著孩子自殺的母親,後面跟著一大堆的文章,畢竟氣憤和惶恐,是挑撥大眾情緒的利器。

這種惶恐已經擴大到,生了孩子的女人,都覺得自己在產後抑鬱,沒生孩子的女人,都確認覺得自己會產後抑鬱,而所有圍觀的人,看到產婦們,也都會第一時間條件反射,在腦海裡浮現“產後抑鬱”這個詞。

然而,迄今為止我還沒有看到,有人認認真真地向女性們講過“產後抑鬱”,因為“Baby blues”和“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在醫學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而在中文裡,卻都被籠統地翻譯成一個詞:“產後抑鬱”。

Baby blues是在分娩後三到十天內出現的一種情緒低落,母親會突然變得神經過敏,沮喪、愧疚、哭泣,煩躁不安,內疚,注意力不集中……

Baby blues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女性激素水平的變化,因為在分娩之後,女性體內的雌激素、孕激素的水平驟然下降,而且在分娩過程中,血液含量也急速下降,這些生理反應,非常容易導致女性情緒的低落。

大概有30—75%的女性,會有不同症狀的Baby blues,但這種低落情緒是暫時的,基本上,分娩之後,隨著身體激素水平重新穩定,就會慢慢減輕,直到消失。

而作為一種醫學病症的“產後抑鬱”,“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首先會出現得比較晚,要在產後四到八週之後才出現並定論,它的表現形式和Baby blues差不多,也是情緒低落,哭泣、內疚、失眠……但持續時間更為長久,無法自愈。

根據不同國家的醫學研究,真正患上產後抑鬱症的女性,大約有7%-15%,這個數字不能被忽略,但顯而易見,並不是大多數。

我想要在這裡劃幾個重點:

1、作為一個心理疾病,產後抑鬱症 (PPD),並不僅僅是母親會得。有1%-26%的男性,在自己的妻子患上產後抑鬱症(PPD)之後,也會出現抑鬱的症狀,也會被診斷成“產後抑鬱”。

2、在醫學上,產後抑鬱症還有更高階的表現,就是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發病率是千分之一二。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是一歲內嬰兒被殺的最重要原因。譬如說美國,每年每十萬個嬰兒中,有八個被自己的母親謀殺,對應到中國,類似抱著孩子跳樓。

我寫這些,完全不是說,要呼籲大家忽視“產後抑鬱”,絕對不是大多數,沒關係。

恰恰相反,我認為我們需要更加科學而且準確地去認識一個事物的本質,然後才能審時度勢地因地制宜,而不是人云亦云,情況還沒搞清楚,自己先給自己扣上“產後抑鬱”的帽子,先被嚇死了。

對於女性來說,分娩,帶來的並不僅僅只是疼痛,而是一系列從生理到心理的變化。

傷口、失血、撕裂、激素之外,作為一個新手媽媽的手忙腳亂,硬生生掰著自己去努力適應嬰兒的生活節奏,還有包括孃家和婆家,兩個家族的協調協作,碰撞和矛盾,一切都是天翻地覆,打亂重來。

更有,當孩子還在肚子裡的時候,全家人的目光都在你的身上,各種照料呵護或者關懷。一旦孩子出生,世界就成了以孩子為中心,媽媽會有一種被拋棄感,會非常失落,而這份失落,又因為各種觀念裹挾,說不出口。

尤其在中國,坐月子期間,基本都會有老人陪伴照顧。於是,婆媳關係、夫妻關係、母女關係……等等糾纏在一起,很容易就成了一個拆不開的毛線球。

產後,丈夫和家人給自己更好的理解和照顧,這些當然是必要的。但最關鍵的,還是自己的心態,到底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在自身激素水平已經調節平衡之後,還沉浸在低落裡,把自己推向抑鬱。

就譬如說我,當年生老大思迪,大齡產婦我所有的教育都是不要剖腹產,對孩子和自己都不好。

然而我在產房待了12個小時,緊急順改剖,我在產床上放聲大哭,覺得人生都要毀滅了,我整個人都不完整了,肚子上多了一道長長的疤,太可怕了。

可現在11年過去了,除非刻意去摸,我已經根本完全忽略了這道疤痕,思迪從一個肉團已經長成了1米5高的小少女,雖然不太刻苦,不愛努力,但這好像和剖腹產真的沒啥聯絡。

現在想起來,當年在產床上我掉下來那一串串鱷魚的眼淚,都是12個小時生不下來的委屈和煩躁,甚至算不上浮雲,完全已經過去了!

我想告訴所有正在,或者將要生產的女性們,產後抑鬱,真的並不像我們看到的社會新聞那麼可怕,首先它有一個逐漸升級的過程,其次,作為當事人,我們也有自我管理的掌控。

在生產之後,當有一些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候,先別緊張,先別急著給自己戴上“產後抑鬱”的帽子!

主動去覺察念頭,一旦有什麼苛責自己的想法,自己要有能夠控制自己的力量,不要讓自己一味地沉浸在自責或者對丈夫、婆婆的憤怒裡。

看著粉琢玉雕的小人兒,還有什麼比Ta更重要的事?百年之後一切都會歸於塵土,而Ta卻是我們自己的延續!

最後我想再說一件那些以挑撥憤怒以達到傳播目的的營銷號不會寫的事實,那就是當你禁不住挑撥,真的陷入“產後抑鬱”,受傷的並不僅僅是母親本身,更大的傷害是對於自己的孩子們!

產後抑鬱(PPD)而不是Baby blues的母親的孩子們,在出生九個月之後,身高體重會比同齡孩子矮小。如果母親產後抑鬱得不到改善,到了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孩子會在性格上產生孤獨、自閉、病態依戀等變化,導致孩子更容易患上抑鬱症,甚至惡化到神經系列的病症。

我不喜歡“為母則剛”這句話,但身為母親,我們必須知道,自己的命,自己的健康,真的已經不再是自己的,一個身心健康,情緒平和的母親,要比一萬次全麻或者剖腹產,或者其他什麼雜七雜八的情況而產生的不確定的影響,對於孩子的影響都更加深遠!

作為女人,作為母親,面對產後的情緒低落,以主動和積極的心態,調整自己,只有自己選擇,自己掌控,才能有自己的幸福。

要知道,老公、孩子、父母,世界上的所有,對於自己的人生來說,都不過是一床被子,讓自己溫暖起來的,只能是自己!

盧璐:有兩個女兒的留法服裝碩士、作家,新書《和誰走過萬水千山》,正在熱賣。行走在東西方文化差異裂痕中間的,優雅女性自媒體。

6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用情緒教育孩子,真的太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