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你的孩子嗎?”
“當然!”
“為什麼?”
“這不是應該的嗎?誰不愛自己的孩子?”
是的,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有些時候,你們以為的愛孩子是真的對孩子的愛嗎?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生活重心,有的父母甚至一天24小時都必須讓孩子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安心。
但畢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遇到各種磕磕絆絆,讓父母不由自主地也跟著不斷學習、成長。
透過愛你,我看到了我自己——來自父母的告白小魚爸爸:發現自從有了孩子後,我的生活更加充實了,雖然每天事情變得多了,但是我的責任感也在漸漸增多,讓我迅速成一個男孩變成了一個男人。
粒粒爸爸:有了女兒後,幸福的時刻變多了。
給自己買衣服、買吃的我都會思量再三,但是給女兒買東西,我都是挑著質量好的、優質的,從來沒有猶豫過。
而讓我覺得有意義的是:養育女兒過程中的教育和引導,讓我從她牙牙學語到逐漸成長得到了從來沒有過的體驗。
小學三年級男孩兒的媽媽:我把他從不會說話、不會走路的孩子,養育成一個蹦蹦跳跳、能說會道的人,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從還是一張白紙,培養成擁有獨立的思想、人格、品質,並且不會變成我們的附庸品,我很欣慰。
初中八年級孩子的媽媽:陪著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我的一個成長,雖然很多時候,孩子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或是驚嚇,但卻是無奈且幸福的。
我希望把我身上所擁有的優點,能夠言傳身教地傳給孩子,未來我們還要一起探討問題、共同成長,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我覺得生活挺充實。
高中二年級男孩的媽媽:每天24小時,大部分時間都是為了孩子,家裡生活開支也更傾向於給孩子多花一點,只要是他想要的,我基本都會如了他願,畢竟孩子現在大了。
看見孩子就是看見自己——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有一個話題是父母永遠離不開的,那就是孩子的教育,而最影響孩子的便是原生家庭教育。
原生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源地,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習慣,甚至以後的人生。
美國心理學家說:“孩子就是一面鏡子,孩子身上所存在的問題,也都是父母本身已經存在的問題。”
孩子未來優不優秀,未來會成為怎麼樣的人,取決於父母本身是個什麼樣的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人們常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也不是不無道理,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好的生活氛圍,就會帶給人積極向上、自信陽光的底氣。
如果這個家庭,父母每天都是爭吵不休、動則打罵或者長時間冷戰,那麼孩子自然就會膽小怯懦、不自信、內心敏感脆弱。
還記得那個子孫三代都是教授、博士、碩士的家庭嗎?
爺爺一輩子教書育人,父母也都是教師和醫生,姑姑是大學教授,姑父也是教授,大伯是醫學博士,大伯母是文學家,孩子們也各個都是博士、碩士、科研人才。
而外國那個子孫6代全是窮人、乞丐和流浪漢的家庭,家族爺爺是一個賭徒加酒鬼,渾渾噩噩走完的一生,子子孫孫也基本都是渾渾噩噩過一生,還有的因為酗酒鬧事結束生命或者殘疾的,甚至還有偷盜打劫入獄的。
這就說明原生家庭是多麼重要,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是多麼震驚。
所以建議各位父母,在發現孩子身上的缺點後先不要否定和批評孩子,什麼事情都先反省下自己,有沒有哪裡做得不對,有沒有哪裡需要改正,然後再去教育和引導孩子。
透過孩子能看清自己的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
對孩子的愛就是一步一個腳印——來自父母的心聲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成長,那麼作為家長,應該怎麼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積極向上的引導和榜樣呢?
【1】與孩子一起進步
撒切爾夫人曾經說過:“你的思想終究會變成你的語言,你的語言會變成你的行動,你的行動會變成你的習慣,而你的習慣會變成你的性格,你的性格終將改變你的命運。”
人的性格不同,選擇就會不同,孩子幼時從原生家庭得到的影響,與如今自己所面對的一切息息相關。
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要經常對著孩子“照鏡子”,透過孩子來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後加以改正並影射給孩子,如果我們都能夠正向面對,那麼孩子必定也會非常優秀。
【2】讓孩子耳濡目染
父母是孩子瞭解這個世界、對自己認知的首要人選,所以很多人會說“誰家的孩子像誰”這樣的話,你怎麼對待別人,孩子就怎麼對待別人。
雖然不是父母故意教給孩子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會透過父母的言行舉止而耳濡目染,他們會去不斷地模仿父母來達到自己的認知。
作為父母的我們,不要動不動就給孩子講道理,因為你的實際行動已經在影響著他,而如果你的道理與你的實際行為不符合的話,孩子是非常排斥的。
身教大於言傳,父母一直都是孩子學習的楷模,他們會潛意識地認為父母都是對的,所以我們要以正確的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給孩子。
【3】透過現象看本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過自己和孩子,或者身邊有孩子的人?
是不是父母特別愛打扮的,特別在意顏值的,他們的孩子也特別注重?如果一個人特別愛八卦,而且還愛背地裡說人壞話,朋友的秘密前一秒讓保密,後一秒就搞的全世界都知道,那麼他的父母其中一方也必然是個大嘴巴。
如果父母性格開朗、待人友善,朋友也非常多,那麼他們的孩子也必定朋友眾多,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吸菸喝酒賭博,那麼孩子長大自然也會變成這樣。
雖然這都不是絕對的,但是機率也是非常高的,所以我們要想養育出來一個積極向上、善良優秀的孩子,那麼我們就要不斷改正自己的惡習,在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中,將這份正能量傳遞給孩子。
丸子有話說除了以上這些,我覺得最最重要的還有陪伴,沒有父母的陪伴,孩子的童年就會缺少快樂和溫暖。
說起陪伴,我不得不說一位網友的投稿,她說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真的特別無助,就像她自己。
從小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父母一直都在外地,逢年過節才會回來一次。
剛開始她說自己還會數著日子盼望著父母回來,因為會有好東西吃,還會有錢花、有新衣服穿。
漸漸長大後,她卻渴望著能呆在父母身邊,但是最終沒能如願。
她說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她一直極度缺乏安全感,不願意和人敞開心扉,總是喜歡一個人躲在殼子裡,想要接近溫暖又怕不屬於自己,甚至一度抑鬱,如今與父母的關係也不親近。
一些父母總說自己在外賺錢是為了孩子好,“沒有錢他能過上好日子嗎?”但是對孩子來說,比起好日子,他更希望父母陪在自己身邊,陪伴才是最永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