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先贏在起跑點上。
雖然這種態度並不值得提倡,但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們都知道社會競爭的殘酷,也不時會遺憾自己的童年,為何沒能先別人一步,成為一個“天之驕子”。
成功,是每個人的嚮往,即使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有所不同,但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有所成就。
一個人的童年,的確在一定程度能夠預測一個人的未來。
在劍橋大學的一項長達30年的縱向研究裡,研究者對564個人從出生到30歲的生活日常進行分析後發現,有4項指標,能夠有效的預測一個人是否能夠獲得成功。
不“聽話”的孩子,更容易成功聽話,是我們對一個孩子重要的評分標準。
但根據研究者的調查,那些成年後被評估為“成功人士”的人裡,約有40%的人告訴研究者,他們從小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家裡也並沒有制定一些嚴格的“家庭守則”需要去遵守。
其中,有47名參與者告訴研究者,自己從小就沒有對父母使用任何“敬語”,而是直接叫他們的名字,而在這47名參與者中,有36名最後成功的創辦了自己的企業。
從這幾項資料裡,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成功,與自己是否具有打破規則的精神有著直接的關聯。一個聽話的孩子,可能能夠獲得父母以及長輩的喜歡,可是這反而會讓他們太過於墨守成規,無法打破常規化的思維模式,成為一個具有創新意識的人。
而相反,那些從小就不守規矩,甚至敢“以下犯上”的小孩,在成年後,產生社交恐懼的機率也較低,也敢於去質疑權威,從而在事業上獲得突破性的發展。
成功的人,擁有一個更自由的童年研究者發現,在童年時期,擁有更多自由的小孩,在長大後,成為一名成功者的機率更大。
在研究中,成功者們報告自己的童年擁有更多的零花錢,並擁有更多的自由去支配以及使用這些“資金”。
在童年時期,足夠的自由能夠讓孩子與其他同齡人獲得足夠的接觸,從而習得更多的社交技能,同時,擁有支配自己零花錢的權力,也讓孩子們在童年時期就能夠建立起一定的“理財”觀念。
這在成年後的日常事務中,無疑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成功的人,能獨立處理與兄弟姐妹的關係在所有的成功者中,約有69%的人報告自己有兩個或更多的兄弟姐妹。而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告訴研究者,在童年時期,自己與其他兄弟姐妹經常發生爭執,但父母並未過多加以干涉。
當子女發生爭吵時,父母往往會去做一個調停者,來終止這一場家庭內部的爭端。
在一般的家庭中,通常的一個準則就是:大的要讓小的。
而當進入了校園,甚至是步入了社會之後,家庭守則會潛移默化到一個人的潛意識裡,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信念。
那些在家庭裡,經常需要去妥協和退讓的,往往會形成一種討好型人格;而那些被溺愛的,往往會成為人群裡缺乏情商的代表。
研究者認為,父母即使進行了公正的評判,也不如讓孩子自行去解決彼此的衝突要好。
能夠自行解決家庭內部衝突的孩子,在校園裡遇到校園霸凌後的應對能力也更強,進入社會後,社交也更有分寸感,更加懂得為自己“做主”。
成功者的童年,父母不太在意他們的成績一個人的成績,不一定與日後的成就形成正比,這是現在已經被廣泛認可的一種觀念。
更多的時候,還會形成反比。
但還是有很多父母非常在意子女的成績,有一部分的原因,其實是來自於父母間的攀比。
在這項研究中,大多數的成功人士告訴研究者,在他們的童年以及校園生活中,父母對於他們的成績並沒有那麼在意。相反,他們更加傾向於一種“快樂”教育,這樣也能夠幫助孩子們建立起學習的內在動機,讓他們成為真正熱愛學習的孩子。
一個人的童年,不一定能夠決定一個人的一生,但不能否認,早期的生活,對一個人的未來,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有人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在這項研究中,也可以看到,一個孩子的“幸與不幸”與我們原本的認知是存在差異的。
一個聽話的、成績好的,往往會被人們認為是一個好孩子。
但心理學家透過資料告訴我們的是,一個更加獨立、更加快樂的孩子,才有更多的可能獲得成功。
與其說,成功的教育是在培養孩子如何獲得成功,不如說,是在讓孩子明白如何獲得快樂。
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是快樂的,但快樂的人,一定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