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裡中年老母親們的聚會,永遠離不開的話題是孩子的教育。每個中年婦女心裡都有一大堆關於孩子的牢騷話,在狠狠吐槽了一番後,有人無奈問了一句:為什麼看了那麼多教育類的書,學了那麼多的教育理論,還是教不好孩子呢?
這個驚天一問讓現場的轟鬧瞬間停歇了下來,每個人都在問自己:是啊,我也看了不少教育類的書,為什麼我還是教不好我自己的孩子?我也認真思索了這個問題,覺得原因有三:
一、僅只是看了書,但並沒有看懂、看透。看書的程度不同,也決定了我們所學的程度深淺。現代社會,什麼都追求快,閱讀也是。我們說的看書,有幾個人是真正靜下心來,一遍遍反覆讀一本書,並進行深入思考呢?更多的是空暇時間,手機一刷吧。現在,手機閱讀更多地替代了紙書的閱讀,筆記也變成了最簡便的複製貼上,更多的時候甚至沒有筆記,更談不上思考。故而,書是看了,卻只是看了,並沒有真正理解了文中的精髓,沒能吸收到精華,這樣的看書,只是完成了看的任務,卻沒有更多的收穫。
二、書看了,也理解了,卻缺乏改變的能力。我們看書,只是理解了書中的知識,但在行動上,我們往往更習慣於遵循原來的老套路,該怎麼做還是怎麼做。馬雲關於夢想有句話說:許多人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放在育兒上也是適用的,我們看書學習時,往往有千萬種方法,碰到孩子的事情時卻還是回到了原來的老方法。缺乏改變的能力,或者是我們的惰性在作祟,不願意改變,這就導致了我們學了千千萬萬的教育理論,卻沒有任何成效。
三、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方法雖好,卻並不適合死套在孩子身上。一千個孩子有一千種個性。你今兒看了本育兒書,覺得文中的方法很好,作者用了也取得了極好的效果,就搬過來用在自己孩兒身上,卻不知自己孩子性格與作者孩子的性格相差極遠,用之,不但無效,反有可能有反作用,這就是古語所說的: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那麼,怎麼教孩子才是正確的呢?怎麼教孩子才最有效果呢?
《說文解字》裡對“教”字是這樣解釋的:上所施,下所效也。太精闢了,前輩們的智慧真是令我們佩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父母做了好家長,孩子才能是好孩子。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這張白紙最後是黑是白,是五彩斑斕還是一踏糊塗,最重要的根源在於父母這個手執畫筆的人。
智者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原件不好,你怎麼能期待影印件能變好?如此說來,我們最首要要做的是改變自己,然後才是改變孩子。教好了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或許有人會說:孩子大了,叛逆,不聽話,我做家長的已經沒有辦法影響他了,沒辦法管了。
每次聽到有家長說這樣的話,我都感覺話裡有滿滿的悲涼,傷感,但同時,我還品出了推脫的意味。孩子大了,管不了了,我們就應該放手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管了嗎?這,難道是一個負責任的家長該說的話?
孩子叛逆,不聽話,根源在哪呢?最終追根究底的結果,往往還在於家長的不到位,亦或是家長的管理不當,教育不當。如此,還是回到前面所說的,改變孩子的根源還在於父母,父母只有慢慢改變自己,讓孩子看到我們的改變,讓孩子願意接近我們,跟我們傾訴,我們才有機會改變他,教育好他。
孩子教育任重而道遠,親愛的家長們,把目光放回到自己身上吧,與孩子一起成長,這豈不是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