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哭,是新生兒呱呱墜地開始與生俱來所擁有的本領。

身為父母,面對哭泣的孩子,出於本能反應就是擁抱孩子、安撫孩子。

但一部分自詡帶娃經驗豐富的過來人,卻持有相反意見,他們主張孩子哭了不要抱。否則有了不好的開端,孩子腦海裡就會形成“哭為大”的潛意識,把一切想要達到的願望都用哭來索取。還有一部分人好心地勸告“孩子一哭就抱,以後的日子才夠得受”。

【故事分享】‍

姚娜初升級當媽,育兒經驗不足的她,唯有向好閨蜜取經。好閨蜜也非常慷慨地向她分享育兒經驗,尤其是“孩子哭了不要抱”的育兒方法,更是耳提命面向姚娜傳授過很多次。

“為何孩子哭了不能抱?”姚娜實在想不明白,孩子哭鬧不給予安撫,那該如何是好。

好閨蜜對此的解釋是:孩子一哭就抱,他就會養成“壞習慣”,以後動不動就哭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若是你一開始滿足他,以後帶娃的日子免不了都是“水深火熱”。

姚娜聽信了好閨蜜傳說的育兒經驗,轉過頭,她向家人三申五令傳達了“孩子哭了不能抱”的說法。但姚娜的婆婆忍不住,聽見孩子哭得撕心裂肺,老人家可受不了,偷偷揹著姚娜就要抱起來哄。

兩代人育兒觀念的衝突,還讓一向和睦的婆媳兩人爆發過一次激烈的爭吵。

沒想到,姚娜很快就後悔自己的做法了。

孩子2個月大的時候,因為身體不舒服而哭泣,但姚娜阻止了家人抱孩子。事後,孩子高燒不退,引起肺炎,足足入院治療了半個月才好轉。

【知識小課堂】

“孩子哭了不能抱”的育兒方法,之所以聲名大噪,受到眾多家長力捧,是因為傳說中的“它”有理有據。

“孩子哭了不能抱”,又稱之為哭聲免疫法。在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中慎重提出。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在書中強調,要透過行為矯正式的方法來訓練孩子,避免孩子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而後,華生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了哭聲免疫法的第一批訓練者。可現實並沒有如華生所期待的那樣,每個孩子都可以超脫情感,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創造出偉大的成就。

因為童年情感的匱乏,這一批接受哭聲免疫法的孩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睡眠、心理障礙。

作為哭聲免疫法的創始人和倡導者,華生的兒子們對他的評價是“沒有同情心和情緒上無法溝通”。更悲劇的是,華生大兒子自殺身亡,華生的女兒也有多次自殺的行為,小兒子一直流浪,靠著華生的施捨才能勉強度日。

情感匱乏對人類來說是一個影響力極大的惡性迴圈,接受哭聲免疫法訓練的華生家族,第三代仍然深受其害。華生外孫女受其母親的影響,養成了酗酒的習慣,並且也有多次自殺的傾向。

童年時期的情感匱乏影響了孩子們的一生,正是因為如此,哭聲免疫法成為了西方臭名昭著的育兒方法,他們“拋開糟粕”,開始提倡親密育兒的法則。但在我國很多地區和家庭,對哭聲免疫法一知半解,把“孩子哭了不能抱”奉為黃金育兒法則,對嚎啕大哭的孩子置之不理。

別再上演華生家族的悲劇,嬰幼兒時期所欠缺的情感,無法在長大後彌補。

孩子哭了要及時抱,這些好處你意想不到!‍

一、建立寶寶內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從媽媽子宮到陌生的世界,新生兒內心是沒有任何安全感和信任感,他們透過啼哭來表達需求,比如:我想喝奶,我要換掉又冷又溼的尿布,我感到很危險希望媽媽給我安全感……

孩子哭了快速可以得到迴應,能夠建立他們生命之初的安全感。相反,如果面對孩子哭泣家人若無其事,那麼孩子就會感到恐慌與無助。

哭了就抱的孩子越來越難帶的說法,是毫無科學依據可言。要知道親子互動越多,家長與孩子“心有靈犀”的默契程度越好。隨著孩子月齡增長,他們記住了爸爸媽媽和長輩的聲音,當他們哭鬧家長來不及第一時間趕到他們身邊抱起他,只需要告訴他“寶寶我在這”的語言安慰,寶寶也能明白到媽媽在身邊的安全訊號。

二、及時發現寶寶的異常

孩子哭了不能抱,是因為家長想當然認為孩子耍小心機。但嬰幼兒心理專家S·弗雷伯格曾提及過這樣的觀點,寶寶要懂得運用哭來控制父母,起碼他們得有感知客觀世界能力以及理解因果關係的能力。很顯然,6月齡之前的寶寶都很難擁有這樣的“超能力”,因此他們哭泣是真正表達需求,或是尋求情感迴應。

寶寶哭泣有可能是他們身體狀況異常,比如感冒了、發燒了,或是腹痛等。若然不及時抱孩子給予安撫和觀察,那麼家長可能會錯過發現寶寶異常的第一手時間,因為拖延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哭泣的時候,第一時間抱起孩子,檢查他們是否受到了外在傷害,排除危險因素下,給予他們及時的情感迴應。

三、塑造寶寶良好的性格

0-1歲是人類腦細胞發育最快的時段,也是其性格養成的初期。在嬰幼兒時期因為情感匱乏的孩子,內心安全感不夠,很容易形成膽小、怯懦的性格。

相反,哭泣後得到情感迴應的孩子,他們內心安全感充足,性格陽光,充滿自信,敢於去面對不同的挑戰,即便是遇到挫折他們也會勇敢地站起來再次前進。

【結束語】:

#親子#語言功能尚未發育完善的孩子,哭是他們唯一的表述方式。抱孩子並不代表滿足孩子,而是最基礎的生理需要,也是親子關係建立的第一步。

要知道在孩子今後的漫漫人生成長路上,多高明的育兒技巧都比不過親密的親子關係,只有讓孩子感受到愛,他們才會學會被愛,才能擁有良好的共情能力。

12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教育的最高境界:讓孩子學會自我教育!怎麼做?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