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交到壞朋友怎麼辦?

她是一個11歲男孩的媽媽,她發現兒子這個學期交到了一個好朋友,兩個男孩經常一起出去玩。但通過幾次接觸,她認為這個男孩很多習慣不好。

他言語容易衝動、經常罵髒話,還喜歡對大人說謊,比如明明週末出去玩電玩,回來硬要夥同兒子騙她說去了圖書館;有時候甚至唆使兒子一起孤立別的孩子,不讓他跟自己不喜歡的同學玩,還會對抗老師。

儘管這位媽媽明示暗示地告訴兒子,希望他不要跟這個孩子走太近,可是完全沒用。每次兒子都會答應得好好的,背地裡兩個人還是總在一起玩。

這就導致媽媽特別無法理解,從前那個乖巧懂事的兒子,為什麼特別在乎這個朋友?難道他不知道自己交了一個壞朋友嗎?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遠離壞朋友呢?

其實這位媽媽的煩惱,此前敏敏老師也收到過類似的求助,困擾的都是同一件事情,那就是父母對孩子交的朋友有意見了:幼兒園交的好朋友,是個會偷其他小朋友零食吃的孩子;小學經常結伴玩耍的同學,是老師眼中叛逆不好學習的學生……

家長們無一例外地擔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既想直接讓孩子跟所謂的“壞小孩”減少來往,又擔心傷害到孩子的友情,即便狠下心來讓孩子們絕交,孩子還是會因為同齡人一起玩的誘惑而陽奉陰違。

他們身上只有“壞孩子”一個標籤嗎?

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同齡人的影響力會變得越來越大,有時候還會超過父母。

這個時期的他們,內心是充滿矛盾的,一方面他們既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另一方面又希望透過尋求同齡人的認同來增強自信。

這在性別上會有所差異,比如男生想得到更多的尊重和信賴感,而女生則想要更快融入集體、不被排斥。

大人眼中的“壞孩子”,從成人角度來看可能諸多毛病,他們撒謊、不愛學習、調皮搗蛋,但如果落到孩子的視角,這些“壞事”卻充滿了一種神秘的吸引力。那是他們不曾體驗過的“破格之舉”,也是自己所欠缺的“有趣好玩”,更是一種迥異性格的“異型相吸”。

電影《七月與安生》就講述了兩個不同性格女孩之間的真摯友情,七月乖巧懂事、規規矩矩,安生則叛逆十足、敢於反抗,是人們口中的“壞孩子”。

但兩個人成為了死黨,好學生的七月嚮往安生身上那種自由不羈,從而願意陪她一起幹壞事,在青春的歲月裡體會了一把叛逆。

孩子想要跟父母眼中的“壞孩子”一起玩, 很多時候,就是因為看到了他們身上的、而自己缺乏的東西, 便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吸引,渴望得到接納。

父母可以藉此反思一下,自己平日裡的管教方式是不是太過嚴苛、約束感太強,讓孩子沒有機會去表達內心的真實情緒,從而希望透過他人的“借膽”來發洩。

父母什麼時候該介入?

在美國亞特蘭大一所學校擔任社工的Tara Pandarinath指出,孩子年齡小的時候,由於父母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因此他們在這個階段要學習的是,如何去交朋友、怎樣當好一個朋友、以及學習用正面積極的方式處理矛盾。

隨著孩子邁入青少年前期或青少年,他們在友情上的主要目標是發展自我認同感,因此朋友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但孩子仍然是一個孩子,還處於不斷學習的階段,父母要盡好為人父母的責任,需要對孩子的行為模式設定明確的期望,在他們失敗時給予支援。

這意味著,父母放手讓孩子自由交友,也讓他們在友情中經歷傷害,然後替他們擦去淚水,陪伴他們去學習感受交友的苦和樂,引導他們明白朋友的真正意義。

不過,若是孩子交的確實是品行不端的朋友,那麼父母就要採取完全不一樣的措施了。

Tara Pandarinath建議,與其徹底隔絕,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來面對、分析這個“壞孩子”。

父母可以先暫時按捺下自己的不滿,用好奇的態度來詢問,因為十幾歲的孩子對於自主權非常敏感,父母不要輕易嘗試去跨越親子之間的界限。

然後記下孩子此前說的關於朋友的資訊,再根據觀察、基於事實地告訴孩子,對方哪些行為和孩子講述的不一致的地方,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注意到兩人相處中存在的問題。

要用事實性的、而非判斷性的話語表明自己的顧慮,不要嘗試操縱孩子或者幫他做決定,這可能會引起他們的情緒反彈。

在孩子聊朋友之間的互動時,父母還可以多分享自己交友的經驗,比如之前遇人不淑或者交友失敗的過程,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身邊的朋友到底是不是益友。

如何遠離壞朋友?

美國心理學家Christy Thrash表示,禁止青少年交友並不容易,但父母可以鼓勵孩子擴大社交圈,多增加他們交友的機會,比如報名課後活動或興趣班、幫他們找一份和同齡人一起的兼職工作等。

青少年的大腦額葉尚未完全發育,會低估危險,又高估自己、認為自己不會受傷害,如果經歷上述的溝通工作後,孩子依舊選擇跟壞朋友交往,父母就要採取比較堅決的行動了,那就是中斷他們之間的來往。

尤其是孩子遭遇校園霸凌、而校方遲遲不採取行動時,果斷選擇轉學,是最佳的方法。

此外,Christy Thrash提醒,如果孩子僅僅是享受跟壞朋友交往、甚至打架鬥毆幹壞事後,被對方認同接納的感覺的話,那無論轉學與否,他們還是可能會在新學校交上同樣的壞朋友。

因此父母在家也要嚴密地督導孩子,在孩子行為好轉時,再適當地放鬆、多給他們一點自由。

其實交朋友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煉的過程,從分分合合中,學習瞭解自己需要什麼樣的朋友,同時也反思自我、不斷改進,成為別人需要的朋友,大人尚且還在試煉,孩子同樣無法避免。

1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學東西慢是腦子笨嗎?BBC的一部紀錄片,揭示“殘酷”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