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就是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最初的幾年,孩子的一切問題都是家長幫忙代勞解決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漸漸學會自己拿主意去面對問題。
而解決的方式大多數是模仿周圍的人以及根據過往的經驗逐漸累積的結果,因此父母的教育以及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孩子至關重要。
堅定而靈活地面對生活遠比強硬的不知變通要好得多,在規則方面父母能夠做到的也是如此,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孩子知道堅定並非強硬,而是一種順應的力量。
而教育中父母所謂的強硬就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身上,命令他們去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自己選擇要做什麼。
主動和被動看起來只是行為主體的不同,但造成的影響卻是十分深遠的。堅定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而強硬則是別人要求自己做事情。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沒有必要去過度要求別人一定按自己說的去做,面對問題的時候也是如此,首先分清楚是哪裡出了問題,自己的問題從自己開始改正,如果是環境或者是他人造成的問題那就沒有必要把責任怪在自己身上,分清楚這個界限,對於處理問題會有很大的幫助。
堅定對孩子來說就相當於是提供了一個界限,這會讓他們有足夠的安全感,而強硬只會讓做事方式變得更加刻板,不懂變通。
父母在立規矩這件事情上同樣也需要過於暴力和生硬,堅定但不要強硬是父母與孩子相處的基礎,也就是少命令多商量。
強硬只會帶來反抗和不妥協,而堅定則是先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然後自然而然孩子就能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因為家長有好的榜樣在先,家長不需要太多的做法,態度就能表明一切。
在教導孩子方面父母也要讓他們明白,堅定的重要性,很多事情往往就是再堅持一下就能看到勝利的曙光。
不帶強硬的堅定態度首先就要學會互相尊重,尊重人,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尊重生活,這樣才能夠以更加從容的心態去面對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
家長同時也要尊重孩子有自己決定意願的權利,不要認為自己是他們的父母就能夠不顧孩子所想隨便命令和控制他們。
當孩子從父母那裡得到尊重之後,他們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然後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去面對生活。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死板僵硬的,孩子對周圍的人和事也不能學會變通,他們也就只會用強硬的方式去對待,這樣換來的只能是更加糟糕的局面。
有的時候家長往往會因為不堅定而做出妥協,或者由於過於強硬而與孩子產生衝突,這之間的分寸拿捏需要的是教育的智慧。
尊重孩子的需要和意願是必須的,但同時父母也要堅持底線,要在第一時間有敏銳的洞察力,判斷出孩子的需求是真正需要的還是僅僅只是任性。
可以透過整體狀況做出判斷,比如孩子在生病的時候會尤其依賴父母,甚至到了寸步不離的地步。
家長要明白孩子內心的需求是合理的,但在做法上也要明白,大人總是有其他事情,不可能一天都守在孩子身旁,要和他們事先約定好,什麼時候陪伴什麼時候離開,堅定地執行約定,讓孩子明白父母做事的界限在哪。
堅定就是要區分什麼要求是過分的,什麼要求是合理的,對於孩子來說如果他們能夠明白父母處理事情時候的底線,也就能明白做事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對於孩子,不管他們要什麼就給什麼,家長要做出合理的規劃,這個過程可能會遭到孩子的反對,但如果能夠保持堅定的態度,想要進行下去並非不可能。
秩序的維持需要一定程度的堅定才能夠實施下去,尤其是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如果家長說了不,就需要執行相關的限制。
穩固的堅持能夠讓孩子在其中學會堅持的界限,同時要給他們選擇和堅持的權利,家長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一個雙方都滿意的協商解決方式。
今後孩子在處理自己與他人,與環境,甚至與社會關係的時候,才能夠學會靈活和變通,而不是僵硬死板。
要激勵孩子學會靈活多變,讓他們學會用發現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解決問題的方式並不是唯一的,堅定的信念是催生更多方法的最好基礎。
平時多鼓勵甚至可以參與到孩子的想法中,這樣對於父母來說也等於是換了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
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運用所學的知識,才算是學以致用,所以平時父母要幫助孩子進行規則的轉化,保持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靈活應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