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的語言發展是一個連續的、有規律的過程,從出生至6歲是語言發展最迅速的階段,每年均有明顯的量與質的變化。語言活動是由聽和說共同構成的。但在兒童語言發生發展的過程中,這兩個過程並不是完全同步,一般來說,接受性語言(感知、理解)先於表達性語言出現。人們常把兒童說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詞的時間(1歲左右)作為語言發生的標誌,並以此為界,將語言活動的發生發展過程劃分為語言準備期(0-1歲)和語言發展期(1歲以後)兩大階段。而語言發展期又可細分為語言形成期(1-3歲)和發展期(3歲以後)。我們今天來說的就是兒童語言準備期(0~1歲兒童的語音)
0-1歲兒童語言的發展與教育
從出生至1歲,是兒童積極地學說話前的準備時期和學話的前芽時期,是語言的準備和發生期,又叫前語言期。該時期又大致可以分為“反射性發聲階段”“牙語階段”(也叫“咿呀語階段”)和“學話前芽階段”三個階段。
(一)0-1歲兒童語言的發展
1、反射性發聲階段
反射性發聲主要是指新生兒由於環境刺激或生理需要而引起的對身體不舒服的一種自然的哭叫反射活動。這一階段大致是從出生至3個月這段時間,其中落地哭是新生兒第一次運用自己的發聲器官發出聲音,是獨立呼吸的標誌。新生兒出生時,哭是他們唯一的語言,代飢餓、疼痛、尿溼和其他不適,而成人則透過其哭聲的響度、音調和持續時間來分辨哭的不同原因。從出生後的第5周起,兒童在吃飽、睡好、情緒良好的狀態下,開始發出一些反射性的凌亂的、非哭叫的、類似個別單韻母的聲音,但這並不具備語言的訊號意義,在被人引逗和與人交流後出現的頻率和時間還會更多。適當的哭泣是這一時期兒童語音發生的準備,是語言的發生、發展不可缺少的發聲練習。
2、牙牙語階段
牙語階段是指兒童從4個月至9個月這段時間,隨著發音連性的增加,兒童的發音產生了新的特點,即發出重複音節,如ba-ba,ma-ma等,這種發音和詞的發音很相似,被稱為牙牙語,俗話所說的“咿呀學語”就是指這一階段,這是一個愉快的、自然發音的過程。與前一階段相比,嬰兒的發音明顯增加,尤其是聲母h,d,g,p,n,f等。韻母也明顯增多,如ong,eng等。大致在出生後的第9個月,牙牙語的出現率達到高峰。在這一時期,兒童一方面要逐步淘汰不符合母語及環境不需要的聲音,另一方面,要不斷增加符合母語及環境需要的聲音。這一階段的意義並不在於兒童學會某個事物的發音,而在於學會調節和控制發音器官的活動。
3、學話萌芽階段
學話萌芽階段是指從9個月至1歲這一時期,由於這一時期兒童發出的聲音開始和具體的物件聯絡起來,如在看見親人時開始發出ba-ba,ma-ma等聲音,看見燈發出deng-deng,ding-ding的聲音,這已經是學話的萌芽狀態,又稱語言的發生階段。兒童在出生後第10個月左右開始模仿成人的發音“聽懂”詞主要靠視覺和聽覺系統,而模仿成人說出詞,則需要聽覺系統、視覺系統和言語運動系統協同活動。隨著兒童語言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兒童逐漸能發出更為複雜的聲母,去如x,j,q,x,z等,明顯地增加了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音調也常變換,漢語兒童也相繼出現了四聲。
(二)0-1歲兒童語言的教育
1、運用恰當的方法引導兒童發出聲音
在兒童生理狀態和情緒狀態良好的情況下,成人以親切的語言或輕輕地搖鈴、吹喇叭引兒童,引起兒童音的注意或發出聲音,如“吃飽啦?”“睡醒啦?”“看果子多紅啊!”“喇叭聲音多好聽啊!”等等。
2、創造機會多和兒童說話
多引導兒童學說話,可以激發他們說話的積極性,這對兒童語言的發展是十分有利的。反之,如果認為兒童這一時期還不能聽懂話、不會說話而不和他們說話,使他們缺少語音的刺激和愉快交流的語言刺激,則會影響兒童語言的發展。具體做法有兩種:其一,動作伴隨語言。如邊換尿布邊說:“尿溼啦,不舒服啦,換塊乾的就好啦!”其二,用言語指揮兒童的行動。如讓兒童玩撥浪鼓時,對兒童說:“伸手,抓著,寶寶真聰明,知道伸手啦!
3、鼓勵兒童感知物品並使其聽到語音與物品結合的說明
成人引導兒童感知物品可以使教兒童說話與認識周圍事物同步進行。自嬰兒期起,成人應鼓勵兒童感知生活中的安全無毒的物品。更重要的是,同時還要用悅耳聲音讓他們聽到關於這一物品名稱的發音,如成人將蘋果指給兒童看並說:“這是蘋果,紅紅的蘋果多好看啊!”其中說“蘋果”一詞時要重音突出。然後鼓勵兒童觸控蘋果,感受到蘋果表面的光滑,再聞聞蘋果的香,用勺子刮蘋果泥讓兒童嚐嚐蘋果的味道。這樣,能讓兒童透過各種感官接收語言資訊,在動作和形象的基礎上貯存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