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文丨飯飯媽

前幾天,孩子放假在家,當時家裡其他人都比較忙,沒有空陪他玩,所以我就想著讓孩子去幫忙拖地。沒想到剛說完這句話之後,孩子就直接表示:“我要是幫你掃地,必須給我10塊錢。”

聽到這句話,我感到有些驚訝,孩子平時都不太要錢的,有給零花錢也是存著,不願意把自己的零花錢拿出來花掉,想要東西也是讓父母幫忙給他買,不知道為什麼今天突然就想著要10塊錢呢?

看到孩子的樣子,也不像是在開玩笑,所以我就詢問了一下孩子,這句話你是從哪裡學到的?他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

孩子說其他小朋友幫爸爸媽媽做一件事情都會有回報的,為什麼你們從來沒有給過我任何的回報呢?

那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其實是受到了身邊人的影響導致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會看到很多孩子確實存在這樣的行為。如果自家孩子和這樣的孩子接觸,也有可能養成這種喜歡尋求物質獎勵的習慣。

也就是說,孩子對於物質獎勵有著極大的興趣,如果失去了物質的獎勵,孩子可能就會喪失興趣,甚至不願意動手做任何事情。

一些孩子甚至覺得,自己做的任何事情不是為自己做的,而是為父母做的,不管是學習還是其他一些方面的事情,都想著要得到應有的回報和獎勵。

時間長了孩子對這種物質獎勵的依賴程度就會越來越深,如果沒有物質獎勵就就會毫無動力。有一天如果真的喪失物質獎勵,那就有可能導致他們沒有任何的進步。

一些心理學家對此進行了一定的研究,這種心理學理論也就是“德西效應”。

01什麼是“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對於“德西效應”有這樣的解釋,他們認為適度的獎勵有利於鞏固個體內在的動機,但過多的獎勵有可能導致個人對於事情本身缺乏興趣。

布蘭迪斯大學曾經針對小學生做出了一項實驗,他們發現如果家長在事先允諾孩子做完作業之後會得到一定的獎勵,那麼就有可能導致他們在做作業的時候缺乏創造力。

英漢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做過實驗也表示:孩子因為做了該做的事情,而得到家長獎勵的糖果,孩子反而會老想著糖果,而不再去做別的事情,下次也不願意做這件事,同理可得,這就是因為物質獎勵的過度,導致了問題的出現。

02“物質獎勵”真的有這麼重要嗎?不!

對於家長來說,想讓孩子做一件事情,總是要考慮物質獎勵這件事。而且現在的一些幼兒園也會通過獎勵孩子小紅花,或者其他小零食的方式來促使孩子不斷優秀,而這裡講究的就是物質獎勵的重要性,但是物質獎勵或許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重要。

對孩子來說,在現階段想要的物質獎勵是小紅花,或者等到下一階段他想要的就是零花錢,這其實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如果存在物質獎勵的變化就有可能導致他們的心境發生變化,而表現在身上也就可能體現在這兩點,第一點更務實;第二點過分的關注物質。

也就是說在面對獎勵的時候,如果沒有任何的事物,他們就可能喪失這種興趣,甚至會考慮物質的價值是否能達到自己的期望,以及是否和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持平。

03“精神獎勵”比“物質獎勵”更持久

如果孩子在最早期的時候接受的是精神上的鼓勵,或許他所能持續的時間就會更加長,畢竟就像我們上面所說到的物質獎勵是比較暫時的、可更改的,而精神獎勵是很多人都一直想要追求的。在這個過程之中,包含了兩方面的資訊。

1、孩子自我的思考

在孩子對於精神獎勵有一定的追求之後,它其實是有自我的思考,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不僅僅只是依靠別人。

比如說父母或者其他人給予的一種物質獎勵,畢竟物質獎勵所給予的僅僅只是一個事物。

在精神上的鼓勵,卻能讓孩子持續的處於一個最佳的狀態,從而不斷的進步,這種自我思考的過程,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

2、孩子具有主動性

當孩子在面臨一些問題的時候,如果父母給予精神上的獎勵,比如給予孩子誇讚的激勵,實際上孩子的主動性就更加明顯。

有相關的心理學家曾經表示,任何一個人都是渴望被別人讚美的,也就是說,當在被別人讚美之後,這種內在的驅動力可能就更加強勁,那麼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就會表現出來比較積極的狀態,從而將這些事情做得更好。

很多時候我們要求孩子去做一件事情,其實也是為了他們好,但是為什麼要利用物質獎勵,驅驅使他們呢?

實際上通過另外一種方式,比如說給予他們精神上的嘉獎,這也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可以促使他們個人的成長。如果父母懂得巧妙的運用,這樣的精神激勵,不一定比物質獎勵差。

04作為父母, 如何巧妙的運用“德西效應”呢?

①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很關鍵

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主動性。一般情況下孩子在小的時候,他們對於任何事物都有著比較強烈的好奇心,甚至想著去了解這個事物,這時候作為父母就可以考慮引導他們如何去主動的將這件事情做得更好,也就是所謂的激發孩子的主動性。

當然這裡的激發並不是使用一些獎勵來驅使他們內心,對於事情有著比較強烈的慾望,而是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有作用的,能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好處,從而致使他們內心有這樣的想法。

我相信你掃完地之後,爺爺奶奶一定會誇讚你是一最棒的。這次考試又考了第1名,媽媽希望你下一次還這樣。我家寶貝真勤快,今天又知道掃地了,媽媽真開心。

更簡單的話語其實就表現出來,家長內心的狀態和孩子也可以從這些話語之中提煉出來,父母所表達的一些意思,他們會對這些誇讚感到十分的欣喜,而下次也就更加主動的,想要去做的更多。

②“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輔相成

當然我們上面所說到的其實非常多,有一部分的精神獎勵和一部分的物質獎勵。想要讓孩子做事情有主動性最重要的其實還是精神獎勵。

從內而外的激發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促使他們不斷的進步,但是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要明白孩子的年齡段。

在孩子三歲之後,他們就形成了自我的意識,同時對於周圍的事物有著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說他們有了自我的欲求。

那麼面對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也會有一定的方式。作為父母這時候一定要察覺他們內心的想法,甚至去了解到用怎樣的方式,才能讓他們在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之後,而變得更加優秀,這裡就需要考慮到物質層面。

物質獎勵並不是一件錯誤的事情,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孩子更加開心快樂的去完成某一件事情,但是過度的物質降低就會讓孩子思考的更多,從而喪失做事情的樂趣。

精神獎勵也並不是一件非常完美的行為過度的精神獎勵有可能讓孩子變得更加自負,這也是父母不想看到的。

所以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需要考慮如何將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結合起來,相輔相成的促使孩子更加的優秀。

不管是物質獎勵還是精神獎勵,其實都應該是不斷的遞進,或者說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分出高低,那麼物質獎勵或者精神獎勵也應該是一樣的。

事情做得越好物質獎勵越高精神獎勵也就越高,事情做得變差那麼兩者就應該減少,這是一個同水平的獎勵。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做錯的事情,父母還進行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那麼孩子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情也會有一定的誤判?

久而久之,在面對其他需要做的事情之後,就會顯現出來不太願意的情緒,那麼父母的這種獎勵就沒有發揮任何的作用?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那麼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要想出如何去應對過度的獎勵,這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如何去平衡也是父母應該考慮清楚的。

不管是物質激勵,還是精神獎勵其實都有一個需要把握的度,就像我們所說到的德西效應一樣。

如果過分的追求物質獎勵只會讓孩子喪失,對於這件事情的內在動力這個過程之中或許精神激勵更加有效。

每一個孩子都有適合於自己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接收模式,那麼父母就根據孩子不同的性格進行一定的教養。相信大家都能教育出來非常優秀的孩子。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所有令人羨慕的孩子,都是"陪"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