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前段時間,在微博上看見一個新聞,江蘇的某個幼兒園老師體罰了4名學生。

原因是他們當天沒有午休,所以老師要求他們排隊依次對自己扇耳光。

有的小朋友扇了七八下,有的扇了十多下。

來源:微博

嚇壞了的孩子,只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做,戰戰兢兢地害怕再惹老師生氣。

也是在上個月,湖南李先生送5歲女兒上幼兒園。

因為擔心孩子哭鬧,在教室外檢視監控屏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個老師打了女兒一耳光。

年幼的孩子站在老師面前一句話都不敢說,甚至在老師用圍兜矇住頭搖晃時也只能手足無措。

來源:微博

親眼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這樣的對待,李先生的激憤難以言說,他衝進教室扇了老師一巴掌、拳打腳踢。

在孩子被外人傷害時第一時間維護的家長,很多時候,卻意識不到自己對孩子的傷害。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提問:“在教育孩子方面,你曾無意中犯過哪些錯?”

當下最高讚的回答是:我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忽略了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

他被罵到無力回嘴時,你以為他終於學會了聽話;

他不再反抗的時候,你以為他終於知道了懂事。

他發出的所有求救訊號,都被你當成了“叛逆”的代名詞。

@追星少女小京說:我爸生氣的時候罵我的話,一句比一句惡毒,我在想是不是不如你的意,你就覺得養我的十九年來虧了你的錢。我常常懷疑人生,我是不是真的很不堪?

@網友S說:每次我媽邊幹活邊罵,我要幫她,她堅持不肯,以至於我媽只要一做家務,我就會莫名開始害怕,那種窒息的感覺.....出口氣都不敢....

孩子們常常無法理解,父母帶來的窒息感,只是他們“習慣”了的表達方式。

有調查顯示全國有超過89%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吼叫,其中又有超過50%的家長,在吼完孩子後會後悔自己的行為。

大部分的父母,雖然在氣頭上對著孩子語無倫次,但會在回頭時噓寒問暖,關懷備至。

還記得前段時間熱播劇《小歡喜》中的英子媽嗎?

中年離婚的女人,把對丈夫和這個世界的愛都放在了女兒身上。

她渴望她幸福,卻也渴望她成材;她希望她快樂,卻又希望她按照自己的安排快樂。

來源:電視劇《小歡喜》

不堪重負的英子,一面不忍心傷害媽媽,一面卻又渴望不受管控的生活。

在爸爸的幫助下,開始逃掉早上第一節課,換取45分鐘的自由。

可是,事情終究還是被媽媽發現了。

瞞著自己逃課的英子,在英子媽的眼裡,背叛了自己多年的付出。

她衝著她大吼,打翻了英子最愛的樂高玩具,對這個女兒“失望至極”。

來源:電視劇《小歡喜》

媽媽給一個巴掌給一個甜棗的方式並不能讓英子更加“聽話”,只是讓她在學會怯弱或反抗失敗之後自我傷害。

在媽媽“緊箍咒”式的愛和“情緒式”的養育方式下,渴望自由卻又不忍心傷害家人的英子,得了抑鬱症。

她得到了太多的愛,卻在愛中受到了最深的傷害。

心理學家 Susan Fward 博士曾說: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來自非親屬的陰影尚有通過家庭溫暖治癒的可能,來自親人的情緒式教育,卻會影響孩子一生。

情緒式教育的結果,只會讓孩子對家庭中的溫暖和愛產生懷疑。

如果只有“聽話”和“懂事”才能獲得愛和關懷,那獲得愛的方式,是不是就只有如此?

董卿曾說:“我父親對我的嚴厲和苛刻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這種教育方式的問題是,我會經常出現一些自卑的情緒。

我要比別人做的好很多很多,我才會覺得踏實。我要付出很多很多,我要拿命去博。”

如果連親生父母的愛都要拿命去博才能擁有,那旁人的愛,該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裡,拳王鄒市明的老婆冉瑩穎和兒子軒軒有一幕被全網瘋傳。

正在洗碗的冉瑩穎,得知兒子軒軒把蛋糕拿來玩,突然爆發,衝著孩子大吼:“爸爸賺的錢是怎麼來的?你浪費爸爸用錢買的蛋糕,媽媽不生氣才怪!”

軒軒被嚇愣了,眼淚一直掉。

他試圖跟媽媽道歉,想讓他原諒自己,可是冉瑩穎說:“滾開點,我不配當你媽,你也不配當我兒子。”

來源:綜藝《媽媽是超人》

冉瑩穎是愛軒軒的,但這種愛,需要通過滿足她所預設的“條件”來獲取。

我們都想教會孩子愛,可他們分不清楚,來自親生父母情緒式的表達方式,是不是也是愛的一種。

黃磊曾經發過一個微博,說多多因為自己發脾氣給他寫了一封道歉信。

可這件事,他根本沒有意識到。

孩子們做錯了事情總是需要端端正正的說對不起,可大人們卻總是敷衍了事。

我們低估了孩子對大人“愛”和“恨”的敏感程度,也低估了自己“情緒式”養育可能造成的傷害。

曾在微博上看過這樣一首小詩。

它來自露琵·考爾 的詩集,這位出身於加拿大多倫多的作家兼藝術家,透過詩作和繪畫記錄自己經歷的一切,探討愛、失去、創傷、療愈等議題。

他告訴我們,表達愛的方式或許有很多種,但它絕不包括憤怒與恨意。

可是我們的孩子,不知道。

他們在父母生氣憤怒的時候,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在有人斥責的時候,會認為自己哪裡讓人不滿意。

甚至在父母無端生氣的時候,也總是遷怒自己。

美國育兒專家西爾斯說過:愛孩子需要恰如其分,表達愛也有尺度和分寸。只有如此,愛才不會成為變態的掩飾。

你想要教會他“愛”,就要先讓他懂得“愛”和“情緒”的不同,要教會他,無端受到指責與謾罵的時候,不要遷怒自己。

大人也是有情緒的,在他們沒有理由的發脾氣的時候,不是因為你。

如果你因為他們的情緒而害怕、不安、恐懼,告訴他們,他們不對。

家長也會不開心,如果他們不小心凶了你,你可以表達你的不滿意。

再愛孩子的父母,都不能用“憤怒”與“恨意”遷怒孩子。

他們需要學會讀懂什麼才是“愛”,也需要學會怎麼表達自己的感受。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比同齡人矮是“晚長”嗎?錯過這兩個黃金期後悔也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