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文: 卿晨

圖: 網路

孩子一天天長大,早教的行程一天天提前。

有網友說:他家小孩4歲了,什麼詩歌都不會,覺得上學幼兒園之後這些都會教。從自己的經驗來看,小時候背那麼多唐詩,長大了也都忘記了,不如等她有閱讀能力的時候再說。所以不對孩子進行早教。

大多數80後在孩童時期都是接受背唐詩這樣的早教。那為什麼今天作為父母的我們會反對背唐詩呢?先看看曾經我們是怎麼背唐詩的:

以成倍的數量去背誦,達到死記硬背這種填鴨式的記詩詞。枯燥單一的背誦讓人對唐詩提不起興趣。重複一件不喜歡的事情是很痛苦的。背誦的唐詩沒有用武之地,導致都忘了。背誦的唐詩成為家長炫耀的資本。

所以這部分家長們不願意孩子再吃自己當年吃過的虧,拒絕進行背唐詩這種早教。

其實讓孩子背誦唐詩是有科學依據的,有專家指出:幼兒在2~5歲時是語言發展最為迅猛的時期。選擇在這個時候對孩子提前進行詩歌的練習也遵循了孩子的成長程序。

可為什麼大多數人背了又忘,背了也沒用,導致對背唐詩反感?這是因為他們忽略了早教的關鍵: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而不是讓孩子單獨面對。

早教難道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上7歲的沈子楊一出場就驚豔四座。從最開始對詩詞不感興趣覺得枯燥,到跟爸爸媽媽玩詩詞接龍、飛花令,覺得詩詞有意思,再到自己能夠背誦500多首唐詩宋詞。他對詩詞的熱愛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詩詞大會》沈子楊

在講如何學唐詩的經驗時,他說他媽媽並不是要求他背誦,而是不厭其煩地讀給他聽。聽的次數多,自然了然於心。

老師點評

可大多數人只看到了沈子楊能背誦500多首唐詩,卻忽略了媽媽的付出。

第一、詩詞輸入,靠媽媽無數次“讀”

孩子本來很小,不認識字也不懂標點符號的意思。唐詩對於他們來講像另外一種外語。學習語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聽。

像當初無數次教孩子說“媽媽”一樣,媽媽不厭其煩的將唐詩宋詞念給孩子聽。孩子聽多了自然就會對唐詩有感覺。

媽媽的N次輸入,才會換來孩子對詩詞的“語感”。

第二、有效輸出,靠和孩子一起“遊戲”

沈子楊提到他和爸爸媽媽一起做詩詞接龍和飛花令讓自己感到非常快樂,才讓自己有動力去學習。回想自己背唐詩時,有這樣玩過嗎?

至少小豬媽沒有。每當我說:我們一起來玩成語接龍吧?父母都會各種理由搪塞。

當詩詞成為全家人的玩具時,寶寶必定會愛上這個“玩具”。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需要遊戲。遊戲的主要功能就是通過同化作用來改變現實,以滿足自我在情感上的需要。遊戲是兒童解決情感衝突的一種途徑。

和孩子一邊遊戲一邊學,孩子學起來更有動力,更能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第三、高品質的輸出,才是學習的目的

家長們常常會抱怨:背了那麼多詩,為什麼孩子還不會寫作文?

樊登老師教孩子嘟嘟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給孩子講故事,講典故等,最終嘟嘟一遍背過。

他用的方式是家長:講詩詞背景+典故+人物故事+詩詞寫作技巧+如何表達感情=孩子:一遍背過+仿寫。

更重要的是,在爸爸的講解下,嘟嘟還仿寫了一首《念奴嬌藍旗營》。

同樣,沈子楊說:當他遇到天氣下雨的時候,會想到“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看到湖面被下午的Sunny映照的時候,很快就意識到“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每到傍晚看見太陽落山的時候,也會想起“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心理學家阿德勒指出:經驗本身並非如它們在記憶中所佔的地位那麼重要,重要的只是它們的用途——被用來印證生命的意義。每一份記憶都經過了我們的粉飾。

學習的三個層次:知道、理解、運用。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最好結果。

與其讓孩子一個人背N遍,不如和孩子一起學習,讓他在理解過程中學習。這種高效率,有意義的親子早教方式難道不好嗎?

早教不是目的,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才是早教的終極奧義

在過去的早教背唐詩中,家長們往往只注重結果,忽略了學習本身。

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說過:“幼兒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起點,其教育目標應是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進一步教育打好基礎“。

第一、互動式——你不是一個人在學習

兒童最怕什麼?——孤單。

學齡前兒童往往沒有具備獨自學習的能力,所以必須要和家長進行互動式學習。

和寶寶一起練習聽、說。比如媽媽念一遍唐詩,寶寶跟著讀;媽媽念上一句,寶寶念下一;或一起唱詩歌兒歌。

營造唐詩宋詞的氛圍,孩子自然會對詩詞感興趣。

網友表示學習氛圍很重要

就像小豬媽作為一個四川人,並沒有上過麻將培訓班,但是在日積月累的耳濡目染下,在7.8歲時就已經學會打麻將這個事情。但如果只是把我放在牌桌上,可能我會學的很慢,甚至很痛苦。因為我不喜歡打麻將。

讓孩子參與到學習的事物中,或者自己融入到孩子的世界裡,都會引起孩子的興趣,會讓孩子覺得學習不是一件讓人孤獨的事情。

第二、引導式——看見過去還是未來

孩子感興趣的是“玩”,絕不是“學習”。尤其是學齡前兒童。

樊登老師說過一句話:教育孩子就是引領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像導遊和遊客的關係。試想如果你想去哪玩,都由導遊說了算,那麼你還會喜歡去旅遊嗎?

早教亦是如此。

如果孩子跳進泥坑,有的家長會說:幹什麼!這麼髒!下次不能這樣!有的家長會說:好玩嗎?知道為什麼有泥坑嗎?

同樣在非刻意學習打麻將過程中,大人都喜歡隨口問孩子:看,我胡那幾張(那些牌)。因為大人喜歡麻將,自然會給孩子創造各種學習氛圍。

你把孩子往哪裡帶,孩子就會往哪裡去。

第三、發散思維

前段時間看早教培訓班新推出一種教學方法:閃卡記憶。

經過練習可以讓孩子在1秒內記住卡片上的內容。不過很多家長表示這是在破壞孩子的思維能力,讓孩子從背唐詩的坑,跳進另一個填鴨式的坑。

人的記憶系統分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間記憶。要想要長時間記憶起某個知識點,需要不停的運用思考,鞏固記憶。

從一個小點引發孩子立體式思維,是訓練寶寶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好幫手。

試卷只有一個標準答案,但孩子的想象可以無窮多。

利用思維導圖學習詩詞,來源網路

對於0~6歲的兒童,認識多少字不是這個年齡需要完成的任務,而是希望通過互動、引導、發散思維的學習,讓孩子對“學習”這件事感興趣,為上學後能自我學習做好準備。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指出,兒童需要做好閱基礎閱讀的準備:良好的視力與聽力、起碼的認知能力,能說出一些正確的句子、與其他孩童一起學習的能力、保持注意力、服從等等。早教不是對孩子的,而是對家長的。

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可都忽略了:孩子的起跑線其實是父母給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兒童的早期教育就是家庭教育。

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

身為父母,如何做好孩子的早教工作呢?

第一、嚴於律己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一個愛學習愛思考的家庭,孩子或多或少也會跟隨著步伐進行學習。但一個酗酒賭博的家庭很難讓孩子熱愛學習。

一個對自己沒有要求的家長無法在孩子面前建立權威。沒有權威,孩子學好學壞都無法進行正確的干預。

影子不斜,只有身子正。

第二、家庭和睦

在充滿愛的家庭裡生活要比在爭吵不斷的家庭裡舒適。前者會讓孩子放鬆,敢於表達,情緒豐富,思維活躍;後者會讓孩子敏感,遲鈍,內向,自我否定。

健康的家庭環境裡成長的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更有學習的動力。

第三、尊重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也有各自的性格。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才能和孩子平等的交流。孩子得到了尊重,更能自我學習。

有交流,才會有更好的結果。

不管是否對孩子進行背唐詩早教,家長都可以從生活中尋找教材,生活是最好的學校,自己就是最好的老師。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育兒即是育己。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引導滋養孩子生活中的小善,懲戒小惡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