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勵志與對夢想的堅持——《發光的孩子》導讀

閱讀推廣人 石頭

一、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人物傳記式的繪本,講述的是美國上世紀70~80年代的塗鴉藝術家讓·米切爾·巴斯奎特的生平故事。20世紀70年代末,他先是以紐約塗鴉藝術家的身份獲得大眾認識,後來成為一位成功的80年代表現主義藝術家。

二、繪本資訊

書名:發光的孩子

文圖:[美]傑瓦卡·斯特普託

譯者:陳 光

適讀年齡:3-9歲 (僅供參考,並非絕對)

獎項: 2017年凱迪克獎金獎

選題策劃:漂流瓶繪本館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

三、繪本導讀

【封面】

解析:

這本書的主角讓·米切爾·巴斯奎特生於1960年,死於1988年,是二戰後美國塗鴉藝術家,新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世人經常稱他為光芒四射的孩子,年僅27歲就英年早逝的他,以紐約的一系列塗鴉藝術出名,生前就受到藝術界的追捧,作品價值連城。

1996年,無序而輕狂的巴斯奎特因藥物過量而去世的第八年,朱利安·施納貝爾以這位二十世紀最神秘的天才藝術家為題,拍攝了傳記電影《巴斯奎特》,講述了巴斯奎特如流星般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書名發光的孩子採用凸版印刷,讓小讀者有強烈的觸控感。字型採用黃色的木棍般的拼貼,稜角分明,而光字更是附以光芒四射。

【環襯】

解析:

環襯只有藍白兩色,在藍色背景上的白色塗鴉,為眾多的拼貼。有字母、人形、汽車和皇冠,沒有規則,隨心所欲,當然是在內心驅動下的浪跡江湖。從環襯中可以看出故事的風格和主導色。由於藍色博大的特性,具有理智、準確的意象,又表現出一種夢幻和憂鬱,以及永不言棄的精神。

那麼哪一種含義更能代表著本書的主人公呢?一起看吧!

【扉頁】

解析:

在環襯中看到最多的是白色的王冠,在扉頁文字下方出現的黃色的王冠,用藍色的筆觸勾勒四周與木板黃色的背景分離出來,而皇冠內部的遊離的黃色更具有不確定性。

背景的黃色木板更具有指向性,而內頁都是以各種顏色和款式的木板拼接而為的。

【序頁】

原文:寫在前面的話

如同讓·米歇爾·巴斯奎亞特的創作一樣,我儘量選用紐約市那些廢舊材料創作了這本書。我從布魯克林博物館中被丟棄的展覽材料裡,從布魯克林街頭的垃圾箱裡,從格林威治村和下東區的犄角旮旯找了一些能用的木頭,然後在這些層次豐富的木片上作畫。在《發光的孩子》這本書裡,讀者們將看到的不是讓·米歇爾·巴斯奎亞特的藝術複製品,而是我受到的他的啟發所創造的原創作品,其中飽含我對讓·米歇爾的繪畫及設計風格的解讀。

解析:

一個主人公的大幅肖像,充滿對生活的樂觀與嚮往,綠色的頭髮和衣服暗示清新與希望,蓬鬆向上的頭髮,紅色與綠色交織,分明在希望的田野中蘊含著激情與澎湃。旁邊是一顆跳動的心臟,把心都袒露給這個世界。

【第1畫面】

原文:

在布魯克林的街道上,一些孩子正在一邊數著數,一邊跳舞;還有一些孩子在玩“跳房子”。

冷飲攤前,孩子們正吧唧吧唧地吃著不同口味的冰淇淋。而在旁邊的樓房裡,一個小男孩正伏在桌子上畫畫,他的夢想是成為一位著名的藝術家。

解析:

一個生活的場景,在街道上兩輛汽車交錯停在一起,從明亮的車窗裡不但映出那輛黑色的轎車,而且把孩子們跳房子游戲的場景完整印刻出來,巨大的樹木庇護著他們幼小的心靈。

在一字排開的多單元的房前,體驗著更多不同的人生,從左到右,一個男人坐在臺階上,心事重重;二樓綠色窗簾中,一個人看著三人的遊戲,是否已經心動了呢;一個母親靠在牆邊,看著嬰兒車中的孩子,是短暫的放鬆還是陷入回憶呢;這個女孩靠在欄杆上,看向一邊,而樓梯邊坐著的男人,他們間出現了矛盾嗎?多角的透視把一個小男孩伏案專心作畫的場景,以另外一種形式區別於他人,他想成為一名著名的藝術家。而前景中這個冷飲攤吸引著男孩的笑臉,人生百態,專屬而不同。

作者用對比的方式,告訴讀者,人生際遇不同,道路各異,沒有對與錯,只是追求不同。本主人公只是千百個人生中的一員。

這個室外的場景色彩繽紛,千姿百態,也體現出不同的人生。

【第2畫面】

原文:

從外面往這間屋子裡看去,這裡似乎的確住著一位藝術家,桌子上散落著各種顏色的畫筆。

這個男孩名叫讓·米歇爾·巴斯奎亞特,他一絲不苟地從清晨一直畫到深夜。他不停地畫呀、改呀,直到畫出一幅令自己滿意的作品才肯去睡覺。

解析:

從百態的室外到這個男孩的室內,故事的開頭是這樣開始了:在他的房間裡,可以看到很多藝術作品。他站在桌子旁邊,桌子上還散落著很多鉛筆。他凝神入畫,面前一堆的畫紙,從早到晚都在畫畫。不畫完一幅作品,他從不休息。

桌上、牆上的畫作不去推敲,但他對待作品的態度卻值得稱讚,一絲不苟、精益求精,這也是每人的人生態度。兩側面窗戶透出的外面的世界,在藍天中,從光滿四射的太陽到皓月當空,從窗戶中埋頭伏案到人去樓空,小男孩成為了時間的朋友。

【第3畫面】

原文:

入睡後,各種畫面仍在他的腦海裡不斷湧現,讓·米歇爾經常半夜醒來,給他的畫作加上夢中的一筆。

他的畫沒有條理,也不整潔,顏色都上到了線條外面。這些畫粗看上去馬虎大意、醜陋難看,有時甚至顯得古怪離奇。但不知為什麼,如果你靜下心來去欣賞,會發覺,嗯,的確很美!

解析:

小巴斯奎特熱愛作畫,甚至睡夢中還不斷湧現畫面的思路,而半夜醒來給他的畫作加上夢中的一筆。黃色的睡衣,是內心的渴望,睡衣上的塗鴉,更是一種瀟灑。這是一種熱愛,深入到潛意識。這是一種不尋常,而他的畫面邋遢難看,時而怪異,不知為何卻仍然很美。

作者很擅長用另外一個場景來烘托主人公的狀態,從藍天到暗夜,從太陽到圓月。褐色的面板,這是一個有色人種的故事。

其實給藝術家寫傳記繪本非常難,如果單純地把藝術家的作品直接放進繪本,會顯得單調平庸。作者則是按照他自己對主人公及作品的理解,透過自己的再創作,傳神地再現了巴斯奎特的畫風,這點非常難能可貴。

【第4畫面】

原文:

讓·米歇爾的藝術天分源於他的媽媽瑪蒂爾德,一個來自波多黎各的女人。她善於設計、縫紉,而且廚藝高明,總是把房間佈置得像一本時尚雜誌。

更重要的是,她願意和讓·米歇爾一起趴在地板上,在讓·米歇爾的爸爸用過的檔案紙上畫畫。

解析:

傳記小說十分複雜,而一本薄薄的繪本只能選擇人的一個側面,這本書則是從巴斯奎特和他媽媽的關係入手的。

任何一個人的藝術天分都是一種傳承,一種家族的藝術再現。巴斯奎特的天分得益於他的媽媽,但她並不是一個畫家,只是善於設計和把房間佈置的很時尚,只有這些還是與藝術貼邊的。最重要的是媽媽願意和孩子一起趴在地上畫畫,願意陪著孩子一起做,這是每一個媽媽都能做到的,但又是很難做到的。

牆上掛滿了巴斯奎特的作品,地上堆滿了巴斯奎特的習作。媽媽把自己打扮的很時尚,房間收拾得很乾淨利索。這是一個勤勞、聰明和智慧的媽媽。

【第5畫面】

原文:

讓·米歇爾從媽媽那裡體會到,藝術不僅存在於媽媽給他讀過的詩歌裡,也不僅在他們一起去過的劇院、博物館裡。藝術無處不在。

藝術就像小孩子的街頭遊戲,它用簡單的語言進行表達,充滿了原始的童真。就像是看起來亂七八糟的城市大雜燴,平凡中又不斷增添新的意義。

解析:

巴斯奎特從小就展現出對繪畫的熱情,而他的媽媽一直鼓勵他,教他,從媽媽那裡,他懂得藝術不止存在於詩歌、劇院中,而是植根於我們的生活之中。這正是巴斯奎特的藝術之源。

藝術也並非高大上,高不可攀。而是存在於孩子們的玩耍中,存在於孩子的原始童真中。藝術不必是整潔乾淨的,也不必拘泥於條條框框,平凡中鑄就新的意義。

【第6畫面】

原文:

母子倆參觀博物館時,會特意去欣賞讓·米歇爾最喜歡的藝術作品。

讀著那些藝術家以及他們作品背後的故事,讓·米歇爾逐漸領悟,成為一位著名的藝術家意味著什麼。

解析:

他媽媽也經常帶他去博物館欣賞各種形式的藝術,這是畢加索的大作格爾尼卡(Guernica)。巴斯奎特少年時最崇拜畢加索,巴斯奎特的畫風很接近畢加索的風格,這也是他從小立志要向畢加索一樣成為一個偉大畫家的理由。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北部的一個城鎮。1937年被納粹的轟炸機炸成一片廢墟,死亡了數千名無辜的老百姓。畢加索被法西斯暴行所激怒,毅然畫了這幅鉅作,以表示強烈的抗議。

畫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馬為構圖中心。畫中央是一匹瀕死嘶鳴的馬,為一根由上而下的長矛刺殺;其上方那盞耀眼的電燈看起來好似一隻驚恐、孤獨的眼睛;左邊有一頭舉首顧盼木然屹立的牛,牛頭與馬頭之間是一隻舉頭張喙的鳥;上邊右面有一從視窗斜伸進的手臂,手中掌著一盞燈,發出強光,照耀著這個血腥的場面。

畫中右邊有一個婦女高舉雙手仰天驚呼著從著火的屋上掉下來;舉著燈火嚇得發呆的見證人;另一個婦女拖著畸形的腿衝向畫中心;左邊一個抱著死嬰號啕大哭的母親;斷臂倒地士兵的屍體,他一隻斷手上握著斷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讚頌了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

畫裡沒有飛機、炸彈、坦克、槍炮,只有牛、馬、女人、燈等物體,然而它的意義已經超越了表象。畢加索把象徵性的戰爭悲劇在淺青、淺灰在黑色調的對照中表現正義的極點,它聚集了殘暴、痛苦、絕望、恐怖的全部意義。

這幅畫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顯得十分隨意,甚至會覺得它有些雜亂。這似乎與轟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相一致。但又有著嚴整統一的秩序。

【第7畫面】

原文:

回到家裡,讓·米歇爾坐在地板上畫畫,爸爸傑拉德在一旁播放爵士樂唱片,媽媽則在廚房裡烹飪美味的雞肉飯。

媽媽親切地呼喚讓·米歇爾“我的寶貝”。從他畫中的每一根線條裡,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生機和活力。

解析:

在廚房裡,貼滿了讓·米歇爾的習作,是媽媽對其作品的欣賞和鼓勵,媽媽帶讓·米歇爾去博物館參觀,媽媽懂得藝術的欣賞,懂得兒子對藝術追尋的價值,懂得欣賞兒子的作為,一句親切的“我的寶貝”,看出媽媽對兒子的讚賞。這個故事告訴父母,孩子是被欣賞出來的。孩子都是天才,在於你如何引導。

爸爸在一旁播放爵士樂唱片,他身體兩側落地的櫥櫃裡,插滿了唱片。看向讀者像是在說,熱愛並始終堅持著一件事,結果才不辜負你。

小弟弟被圍在欄杆裡,專注地看著哥哥沉醉的面孔,從小就埋下了執著的種子。

這本凱迪克金獎圖書《發光的孩子》,用詩意而溫暖的語言,致敬著名黑人青年藝術家,傳達出成長路上的勵志與對夢想的堅持,希望給孩子不一樣的視覺感受和啟發內心對藝術的嚮往。

青色的邊框透露出家人對讓·米歇爾的期望。青是一種清脆而不張揚,伶俐而不圓滑,清爽而不單調的色彩。青色象徵著堅強與希望。“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第8畫面】

原文:

書裡都是骨架、頭骨和其他身體器官的圖片。讓·米歇爾受到這本書的啟發,畫了許多畫,直到他完全瞭解了人體構造與機能。從此,他不再被那些因無知而生出的恐懼所糾纏。

解析:

8歲時,巴斯奎特遭遇了一場意外的車禍,媽媽送給他一本格氏解剖學,裡面有各種骷髏、頭骨和身體部位的圖片。小巴斯奎特從中汲取養分,創作了很多畫,也由此體會到藝術的治癒力。這本解剖學的書對巴斯奎特可謂影響深遠,他成名後的畫作常能看到此書的影子。

牆面上貼滿了此書的單頁,或者說以此來暗喻讓·米歇爾對這本解剖學的研究程度,對書中圖片結構做出了大量的圈注,以至完全瞭解人體構造與機能。

媽媽瞭解兒子因傷痛的困惑,也找到了消除恐懼的辦法,更為此對讓·米歇爾的創作產生長久的影響。

母子在醫院的色彩非常有代表性,讓·米歇爾身體前後的草綠色代表生命的寧靜與希望,藍色的襯衫代表讓·米歇爾純淨的內心和夢幻,而媽媽暗紅的衣裙表示著愛,代表媽媽的拳拳之心和殷殷之情。

黃色的邊框是母子間的溫情與媽媽的摯愛。

【第9畫面】

原文:

從醫院回到家之後,讓·米歇爾的身體痊癒了,但他的心卻破碎了,因為媽媽的精神出了問題,他的美滿家庭破裂了。

媽媽不再和讓·米歇爾一起趴在地上畫畫,而是一直坐在窗邊對著鳥兒哼唱。媽媽不能繼續住在家裡了,這使讓·米歇爾極度焦慮,他思緒混亂,陷入了可怕的憂鬱之中。

解析:

年輕軀體的病症很快就痊癒了,但媽媽精神的病症卻讓美滿的家庭破裂了。爸爸攙扶著媽媽走向汽車,身後站著不願承認現實的讓·米歇爾。但足以讓深愛媽媽的讓·米歇爾心碎,右肩膀上的那顆破碎的紅心就是例證。

紅色的畫面中,身穿花裙子的媽媽就接走,周圍的鄰居透過門窗唏噓這場變故,都配以黃色的眼睛是送以希望,因為黃色是暖色,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快樂和有希望的色彩,而背景的紅色有驅逐邪惡的意味。

讓·米歇爾趴在窗前,看著這發生的一幕,心已經碎了,深情變得憂鬱。而櫥窗外站立在車旁的不就是讓·米歇爾嗎?這是他陷入可怕憂鬱之中內心的回憶嗎?

藍色的邊框包圍著他,描述出此時的心境。

【第10畫面】

原文:

他試著用藍色的顏料畫出他的憂鬱,但創作的心境與從前已大不相同。

讓·米歇爾一天天長大,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去醫院看望媽媽。他總是把自己的作品帶去給媽媽看,並且告訴她:“我會成為一個著名的藝術家,總有一天,我的作品將在美術館展出。”

解析:

巴斯奎特的母親一直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不得不住進療養院,這給了巴斯奎特很大的打擊,他只能從繪畫中尋求著精神慰藉。

他時常去探望他母親,給她看自己的畫作,並告訴她,有一天這些畫會進入博物館,當我成為一個著名的藝術家時。

他在創作中,嘗試用藍色調畫出這些糟糕的事情,但是並不成功。一顆心臟袒露在外,頭上的根根畫筆意在爆炸,創作的心境與從前已大不相同。

媽媽傻傻地呆坐在沙發上,沒有先前的近距離接觸,此時的媽媽已經無法理解他的作品。

綠色的沙發是一種對媽媽存有的希望,藍色的窗簾卻是夢幻,背景的深綠冥冥中是一種堅定的意志體現。

【第11畫面】

原文:

雖然這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讓·米歇爾卻已下定決心,他告訴爸爸:“總有一天,我會非常非常有名的。”他默默注視著街道上形形色色的人,眼中閃爍著渴望成功的光芒。

後來,讓·米歇爾離開布魯克林,搬往紐約市的下東區。在這座水泥叢林般的城市中,只有硬漢才能生存。

解析:

從小在媽媽的陪護下,心智已經成熟的讓·米歇爾,儘管還僅僅十幾歲,但已經決心已定,“總有一天,我會非常非常有名的。”

長大後的讓·米歇爾離開家,離開了布魯克林,獨自去紐約闖蕩。手握畫筆、腋下夾畫作、眼睛發射出渴望成功光芒,紅色的手提箱暗示著激情與願景。旁邊並行的一串腳印,就是他行走的軌跡,身體描邊的綠色代表著勃勃的生機。只有硬漢才能生存,暗示著讓·米歇爾的人生之路的坎坷,但那輛時尚的汽車卻代表著活力與希望。

這應該是紐約的著名的街區,馬丁·路德金出現在畫面中,身邊還聚集著太多的年輕人,一個男性在汽車上踩踏,大樹下還有一個裸體的雕像,有白人也有黑人,這是黑人爭取自由權利的運動嗎?

【第12畫面】

原文:

讓·米歇爾和朋友們住在一起。白天,他穿著濺滿各色顏料的工作服進行創作。

晚上,他就隨意倒在沙發或地板上入睡。他的房間裡到處散落著畫作和寫滿詩句的紙張,牆壁上也滿是塗鴉。

解析:

這是讓·米歇爾創作的準備期,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不分晝夜地進行著創作,散落在地板上的畫作與寫滿詩句的紙張,掛滿牆壁的畫作與塗鴉,堆滿沙發的書籍與畫作。沒有生活的任何其他設施,除了一臺收錄機,畫畫與創作成為他生活的全部。

綠色的衣褲上,濺滿各色的顏料,但對未來充滿著希望。

這是的主人公應該在二十歲左右,生命的黃金時期,因為主人公僅僅活了27歲。

【第13畫面】

原文:

夜幕降臨後,讓·米歇爾就提著油漆到市中心,他在牆壁上作畫,用文字和圖畫吸引藝術家、美術愛好者和路人的注意。

他在自己的畫作中留下為“薩摩C”,而不是“讓·米歇爾”,以至於每一個被他的畫作吸引的人都想知道誰是“薩摩C”。

解析:

這是青年人聚集而活動的街區,看到了那些熟悉的背影。一襲黑衣的讓·米歇爾在垃圾箱上做噴畫,而周圍就是伏在垃圾箱上無動於衷的年輕人。

每個人都在做著自己的事情,每個人都是獨立而為的,這就是當年美國桀驁不馴、敢作敢為、大膽創新的年輕人。

灰色的路面,不確定的前程。夜幕下的畫作,想贏得年輕人的關注。“薩摩C”已經成為一個人人嚮往的代名詞而嶄露頭角。

棕色的背景,來自於自然的象徵。

【第14畫面】

原文:

無論是街角還是畫廊的外牆,只要是你能找到的地方,都會發現“薩摩C”的創作。這些作品色彩濃烈、線條流暢。

他的藝術品仍然不追求整潔與規矩,顏色的使用也不拘泥於條條框框,但不知為什麼,他的作品總是看起來非常的美。

解析:

帶有“薩摩C”標識的讓·米歇爾的畫作出現在大街小巷的每一個地方,也吸引了大家的關注,這些色彩濃烈、線條流暢的畫作,雖然不追求整潔與規矩,顏色也不拘泥於條條框框,但看上去卻很美。

圖中白背心的小夥子就是讓·米歇爾,雖是背影,但意氣風發的精神內涵已經顯露出來。這是一對中年人,也被他的作品所吸引,發現了其中蘊含的美。

深綠色的邊框代表著藝術的成熟和具有滄桑感的生命狀態。

【第15畫面】

原文:

讓·米歇爾的作品以神奇的魅力吸引著大批的追隨者,但是當他開始創作的時候,他更喜歡獨處。他會把收音機和電視機的聲音開到最大。

他昂貴的西裝上沾滿了各色的顏料,他翻閱成堆的雜誌和書籍,留著有用的頁面攤開擺放,當聲音和影象躍入他的腦海,他便整日整夜進行創作,有時一畫就是好幾天。

解析:

其實人們時常會把“獨處”和“孤獨”所混淆。他們會把一個人獨處看作是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要知道,能和自己好好相處,這是一種能力。但這並不是所有人都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獨處時,反而能安靜而豐盛。因為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一個人獨處時候能做的事情,他能列出一張長長的清單;因為在獨處的時候,你能更加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些什麼。一個人只有學會了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才能更加了解自己,活得更有深度。真正拉開你與他人差距的,有時候恰恰就是獨處的時光。

讓·米歇爾也是這樣,當他開始創作時,更喜歡獨處。他會把收音機和電視機的聲音開到最大。用聲音遮蔽掉寂寞,開啟思維的雙槳。

這是他最佳創作的模式,不在意顏料沾滿西裝,滿地書頁的影象和激盪的聲音躍入他的腦海,激發起他創作的靈感,就這樣不僅是日夜,有時就是幾天。我相信這神奇的魅力就產生了。

【第16畫面】

原文:

讓·米歇爾真的成為藝術家中的佼佼者,他獨樹一幟,不斷創作出獨具風格的藝術作品。

人們形容他是璀璨的明星、狂野而又天才的孩子,但在他的內心深處,他就是藝術的王者。所以,他為自己和他在乎的人都畫上了王冠。

解析:

讓·米切爾·巴斯奎特跟所有藝術家一樣,用嚴謹的態度創作作品,並且是聽著他自己的音樂進行創作。人們都稱他為耀眼的,粗狂的天才小孩,但是,在他的心中,他是王,因此,他給他自己以及他崇拜的人畫了皇冠。

【第17畫面】

原文:

作為一顆耀眼的明星,藝術世界盡在他的掌握之中,但只要一有時間,讓·米歇爾仍然會去看望他的媽媽。

解析:

人滿為患的場景都是為他而來,人們常形容他是一個光芒四射,充滿野性的天才少年,但是在他心中,他是一個國王,因此他時常給自己以及他崇拜的人畫上王冠。但真正坐在王位的人是他的媽媽,這是無愧的國王,沒有媽媽的陪伴和引領都沒有他的今天。

一個很大的熱鬧的拼貼場景和一個溫馨親暱的窄畫面,你感受到人格的力量,正是這無尚力量的支撐才有這非凡的場面。

【封&底】

解析:

在這本圖畫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讓·米歇爾的一生,充滿了對藝術的熱愛。他從未接受傳統意義上的藝術教育,卻依然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用充滿魅力和活力的方式,表達自我。這正是《發光的孩子》傳遞給孩子們的理念——我們可以打破世俗框架,追求自己的夢想。

書中細緻講述了讓·米歇爾的媽媽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對他的影響。儘管貧窮,但這位善於設計、縫紉而且廚藝高明的媽媽仍然希望孩子從小能接觸藝術,不管是讀詩、畫畫,還是看畫展,媽媽一直都鼓勵讓·米歇爾接觸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

這本圖畫書透過混合的媒介材料、爆炸的顏色、拼貼藝術的形式,告訴孩子們,藝術不必是整潔乾淨的,也不必拘泥於條條框框,我們要勇於表達自己,自由地創造。

總之,這是一本能讓孩子理解藝術的書,同時也是處處流露母子溫情的一個故事,凱獎評委認為它同樣能激發孩子對藝術的興趣和追求。你喜歡嗎?

四、創作技法

拼貼塗繪風格的作品,很強烈的非洲特色,並融入了本書描繪的主人公巴斯奎特的作品風格,刨除巴斯奎特的成名經歷,裡面娓娓道來的母子之情更讓人驚喜。

五、作者資訊

傑瓦卡·斯特普託,非裔美國藝術家、設計師和插畫家。他的第一本圖畫書《在父親的臂膀裡我是一個高個子》獲得科麗塔·史葛金插畫獎(這個獎項每年頒給傑出的非裔美國作家和插畫藝術家),他的另一本圖畫書《吉米:聽著像彩虹一樣》榮獲科麗塔·史葛金插畫榮譽獎。

7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太扎心了:普通孩子學琴棋書畫,只能成為會琴棋書畫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