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週末和老同學相約聚餐,各自帶了家屬。本來是簡單的家庭聚會,卻因為一個孩子的狀態讓我感觸頗多。

因為我們各自在不同的城市,大家一年難得見上一面,許久不見的男孩子變化挺大,個子明顯高了,卻沒了少年時期的意氣風發,一直蜷在沙發上玩遊戲。

吃飯時,反覆催了幾遍也沒有起身,眼睛一直盯著螢幕,手上也不停地操作著。朋友有點尷尬:十來歲的年紀就是特別迷遊戲,以後看來要和遊戲“搶”孩子了。

小孩子對遊戲天生有好感,這點我太理解了,想想自己小時候,也是被拳皇迷的不要不要的,我們放學後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溜進遊戲廳裡打街機。不管是格鬥還是槍戰,只要一投幣,腎上腺素就極速飆升。

但是理解歸理解,現在的遊戲方式我們兒時那會已經大大不同了,首先是遊戲的獲取渠道太方便,一個手機就能搞定,使得遊戲的參與者越來越低齡化:從孩子不吃飯到不想孩子打擾我們工作再到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只要開啟手機或iPad,那些花花綠綠精彩紛呈的畫面能全部搞定這些難題。被遊戲餵養大的童年,真的能在少年時代立刻扭轉,一改玩遊戲的習慣嗎?

而且遊戲商為了盈利,會從各個方面提升玩家的興趣和依賴性,孩子一旦上癮,想和遊戲搶孩子?不好意思,爸爸媽媽很難贏!

《上癮》這本書的作者尼爾·埃亞爾在該書中就提出了“上癮模型”:

《上癮》

它包括六個方面:

第一:誘人的目標,每個遊戲都有級別,級別就是小目標,目標實現後往往配以炫目的特效,這種視覺刺激對於玩家來說,是在生活中難以體會的滿足感,也是“上癮”的第一步!

第二:即時反饋,達到小目標後立刻有獎勵,透過分數,級別來體現出來。從心理上滿足了玩家渴望肯定的需求。

第三:毫不費力的進步,學習上進步非常艱難,需要付出很多的辛苦,但遊戲裡邊進步很容易,只要你練習幾次,技能就能掌握,只要掌握這個技能,就能夠提高戰鬥力,就能讓自己更快地升級!

第四:逐漸升級的挑戰。任何的遊戲一開始都很簡單,它是逐步提高難度的。如果剛開始就很難的話,人們就不玩了。人們享受逐步挑戰帶來的樂趣。

第五:未完成的緊張感,每次玩遊戲,我們不可能一直成功,如果一直成功,人們也會覺得索然無味,所以每次都有小失敗小失誤,正是這些小失誤讓人感到刺激,人們願意再一次投入遊戲。

第六:令人痴迷的社會互動,現在的遊戲都是多人線上互動遊戲,所以需要找隊友,組戰隊,需要一起來完成任務。在打配合中,我們就能得到隊友的認可和鼓勵。

這六個方面不但考慮到了遊戲的刺激程度,更從人固有的弱點入手,讓我們在虛擬的世界裡得到了滿足,已經不僅僅是參與了遊戲,更把遊戲擴大為“社交”!連大人都扛不住,更何況心智還沒成熟的孩子們呢!

當一個孩子陷入遊戲的時候我們是痛心的,但是靠個人的意志力真的很難對抗工業化資本化的遊戲廠商,連北大教授褚殷也發出了同樣的聲音:遊戲成癮,必須考慮背後的原因

那麼,除了和電子遊戲“搶”孩子,爸爸媽媽還有別的方式嗎?

人不是機器,一定要有放鬆的時刻,持續緊繃後的放鬆能讓我們活力滿滿,為再次出發積累電量。不止是孩子,連我們大人也需要好好的放鬆,這樣看來,“玩”,怕是比“學”更能伴隨我們一生。

同時,玩又很奇妙啊,看似虛度了的時間,卻以另一種方式給予我們回報,像是一顆人生的彩蛋,不知不覺間給我們驚喜。如果是多人遊戲,一定是個協作的過程,孩子們在玩裡默默地感受著人際交往的方式。我們的第一次社交,大多都從一句: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開始吧,單獨玩耍也是個動腦子的過程,怎麼把時間過得有滋有味,快樂放鬆也是一門大學問,多少孩子也是在玩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熱愛?

如果我們回首童年,想到玩的方式就只有電子遊戲,那無疑是非常可悲的,童年只有一次,錯過不再重來。讓孩子會玩,就相當於有了對電子遊戲的天然抗體,非常重要!

孩子要學會的玩耍,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玩耍,總之,只要是在安全範圍內的,孩子們覺得什麼合適就玩什麼,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上培訓班不是玩

不少爸爸媽媽會說,我們給孩子玩的時間不少啊,那些樂高課啊,籃球課啊,舞蹈課啊,都是不要求孩子真的學出多麼了不起的成績,主要是去和同齡人一起玩就好了啊。

這個點可是真的想錯了,玩是一個自在放鬆的狀態,在玩的過程中孩子應該自由地發揮天性,而不需要達到一個特定的目標。

而且爸爸媽媽一旦給孩子報了培訓班,就不應該把培訓班當做一個遊戲的場所。學習是一個需要付出毅力和堅持的事情,也是在不斷地堅持中,孩子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這是收穫的快樂,和遊戲中鬆弛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爸爸媽媽一開始就給孩子混淆了“玩”和“學”的概念,孩子也更容易半途而廢,是完全沒有好處的。

讓孩子自由自在的奔跑

要說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丹麥絕對是榜上有名的。在丹麥,一年有6個月晝短夜長,在這個連小狗都容易抑鬱的國度裡,丹麥人的幸福指數卻始終在全世界高居榜首,其原因就是丹麥人對孩子的玩耍教育!

在丹麥的幼兒園裡,孩子的儲物櫃中隨意掛著可愛的小雨具,各式各樣的連褲雨衣和小雨鞋,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丹麥天氣多變,一會兒晴空萬里,一會兒颳風下雨。沒有關係!這可不是丹麥人減少戶外玩耍的理由,無論雪天,還是雨天,孩子們隨時都會走到戶外,只要穿好了雨衣雨鞋,便意味著裝備齊全,便意味著準備好了心情,便意味著可以無拘無束的撒歡了,總之一句話,把衣服穿對就好了,無論什麼天氣,都是玩耍的好天氣!

小豬佩琪這個動畫片陪伴多少孩子渡過了一段甜蜜的童年時光?我也陪兒子看了不少,每次看到佩琪一家歡樂的踩水坑兒子都會羨慕的兩眼放光,夏天的雨後我們就自在的踩水坑吧,童年很短,我願意做兒子眼中可愛的“豬爸爸”!

快樂的佩琪一家

讓孩子自己決定玩什麼

孩子天生就會玩,動物世界有個特別經典的鏡頭,就是小動物們在追逐打鬧的過程中學會了躲避危險,抓捕獵物,我們人也是一樣啊,小的時候孩子用小手小嘴探索世界,爸爸媽媽還是有點擔心的,但是孩子大一些,當到了4/5歲的年紀,只要在安全的範圍內,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玩什麼。

孩子的玩耍,可能很幼稚,也可能會把家裡弄得一團糟,爸爸媽媽辛苦了一天,看到家裡這麼凌亂,一定很煩躁,所以,給孩子劃定一個自由玩耍的空間,既能保障了孩子可以自在的玩耍,也能讓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有一陣子我兒子特別喜歡撕紙,看著散落一地的紙片,都會逗得他哈哈大笑,煩嗎?很煩,要收拾而且浪費,但是好處在哪裡?透過手部的精細化動作,鍛鍊了手部小肌肉,對孩子有幫助。我整理了不再需要的稿紙,揉軟了和孩子一起撕,大紙片變成小紙片,小紙片被我們“加工”得更加細碎,小傢伙高興得手舞足蹈,當爸爸的我呢?不得不說,感覺還真的挺減壓,也是個意外的驚喜吧。

對孩子來說,和爸爸媽媽一起玩很好,但是,有獨自玩耍的時間也非常重要,獨自玩耍時,孩子能夠真正體會到自己做決定的感受,這時,他們便獲得了這樣的機會:自己採取行動,不斷調整、對解決問題。在玩耍過程中積極的體驗能夠帶給孩子一種勝任感,同時,這種勝任感又能直接轉換並增強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體驗,從而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挖沙子也很好玩啊~

有趣的事情,都在生活中

我生於八十年代,在我的童年時代物質遠遠沒有現在豐富。想要吃點不一樣的,穿點不一樣的都要自己動手。全家一起做家務,一直都是我們家的一個“重頭戲”。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年秋天番茄豐收的時候,全家一起把番茄做成番茄醬。

那時也沒有專用的玻璃瓶,我媽從醫院的熟人那找來很多葡萄糖的輸液瓶,放在大鍋裡煮沸消毒,西紅柿燙了皮,捏碎裝進去,沒有任何新增物,就是西紅柿的原汁原味。

每年我們都做四五十瓶,全家一起動手特別快,一邊忙著一邊閒話家常,媽媽從不嫌我們小孩子笨手笨腳地添亂,放心的讓我和姐姐自己操作。小時候特別期待做番茄醬,曬菜乾的時候,內心隱隱覺得自己也是家裡的主力。

全家一起晾床單好玩,一起曬被子好玩,第一次做飯做菜也覺得好玩,這些都是屬於我的童年回憶。我們的生活有太多有滋有味的小事,如果不讓孩子體會,多麼可惜?以輕鬆的心態掌握了生活的技巧,不也是“玩”的另一重境界?

直到接觸了兒童心理學,我才發現,原來在生活能力的提升也是培養孩子“價值感”最有效的方式,這個“玩”的意義確實更深了一層。所以教育真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東西,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自然就有了融入我們骨血的能力。

只要是孩子可以做的,就讓小傢伙參與吧,為什麼要把做家務和吃苦劃上等號呢?全家人一起放下手機,剝剝豆子聊聊天都是極好的休閒時光啊~

玩,讓我們一直是個小孩子

也許我們終究一生,這個“玩”也僅僅是個愛好級別,遠遠達不到專業程度,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姥爺特別喜歡蟈蟈,秋季裡的蟲兒,到了冬天最是難捱,記憶中姥爺都是把蟈蟈貼身放著,貼著身子暖和,死不了呢。姥姥有時也會嘀咕幾句:“這個老頭子,還跟個孩子似的喜歡這些個沒用的。”但是並不會做太多阻攔,因為她知道,姥爺大半生受苦,顛沛流離的少年時代,貧苦的青年時代,家人都走得早,吃了太多生活的苦。一輩子寡言少語,大概只有面對這個小興趣,才又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我想,這大概就是玩的魔力吧,不管到了什麼年紀,我們心中都住著一個孩子,用孩子的方式和她對話,永遠儲存著這點孩子氣,應該是幸福的。

讓孩子在童年學會了玩耍,孩子的童年就有了幸福的底色,和諧的親子關係,孩子的自信心也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裡建立,也能大大降低孩子一頭扎進電子遊戲的風險。

孩子原本的單純天真,原本的活躍靈動也不應被磨損掉,讓孩子學會玩吧,快樂的奔跑吧,放聲大笑吧,願我們的孩子,可以一直做個無憂無慮的小孩。

4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BBC紀錄片曝光天才兒童的真相:成功不靠天賦,靠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