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說父母不要忽視養育方式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但同時也無需過分誇大自己的責任。孩子成長為何種模樣,父母的影響只佔三分之一。
1/3為DNA、遺傳、非人為突發事件(比如早產、難產);1/3為父母養育方式和家庭環境的影響;1/3為孩子自我解讀方式(即私人邏輯)。但是,若說到“感恩”這個品質,則與父母的養育方式有很大關係。一個孩子,是否懂得感恩,多半由父母(或其他直接監護人)的養育方法決定。
有人或許會問:“感恩很重要嗎?我養孩子又不是為了讓他感恩我、回報我,或給我養老的。”
感恩最開始是對父母,當走出家庭後,還要面對老師、同學、領導、伴侶及整個社會。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看得到別人的付出,才能理解別人的感受,才能在這個社會上給出善意和溫暖,從而成為一個更有價值和溫度的人。
不要把感恩狹隘化。
感恩這個品質,不只孩子需要具備,大人也必不可少。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不但對孩子的發展很重要,對家庭、對社會也很重要。
(一)父母首先要分得清“你的事”和“我的事”乍一看這個小標題,大家可能覺得很簡單,父母的事與孩子的事,誰分不清啊!這還用單獨開個標題來說嘛。
可是,我若舉幾個例子,你們或許會重新整理認知,反思自己是否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例1】
一個媽媽是公司總經理,我舉辦讀書會的時候她只要有時間就會去參加,我對她的第一感覺是:幹練睿智。她提到對兒子的養育方式,說她一直致力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
可是直到一天早上,我送孩子回來時候,看到她開著車從小區出來和我打招呼,我剛好和她們同小區的學生家長一起往回走,於是隨口說道:“這麼近,她還開車送孩子上學?”
步行六七分鐘的路程,開車至多能節省兩三分鐘吧。
那個家長說:“她經常開車送。她和我聊過,她兒子早上總磨蹭,她對他說過好多次再不快點她就不管了,遲到就遲到,可是每次都會妥協。”
給孩子準備好早飯,是父母的事情。但是,是否按時出門、上學是否遲到,遲到會面臨什麼……這些則是孩子的事情。
我們可以催促,可以擔心孩子遲到將面臨的後果,……因為我們愛他。
但是同時,我們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為孩子承擔原屬於他的責任。
其他事情,同理。
我們承擔得越多,孩子的獨立性越差,越看不到我們的付出,越不懂得感恩。
【例2】
群裡老師及家長溝通往來的訊息,我們也能看到一些端倪。尤其是一二年級的班級群,比較熱鬧,一兩條訊息就能看出誰在代勞孩子的事情。
當老師說:“某某同學沒交作業。”
一個家長回覆:“老師,他做完這項作業了,可能沒找到。放在第X個兜裡的X位置,您讓他再找找。”
當老師說:“某某同學沒帶某某工具。”
另一個家長回覆:“老師,不好意思,我馬上給送過去。是我疏忽了,抱歉。”
這樣的孩子以後遇到同樣的事情,下面這些話會脫口而出:
“媽媽,你怎麼又忘了給我拿……?”“媽媽,你怎麼放在這裡了,太難找了!真耽誤事兒。”這樣的孩子,會懂得感恩嗎?
他的眼裡都是別人的錯,是別人的責任。
所以,不要以為這是個小課題,仔細觀察一下我們平時為孩子做的事情:
哪些是孩子自己的責任?哪些是我們越俎代庖了?哪些是我們做得已經習慣到孩子認為就是我們的責任?分清了這些,我們才能更好地樹立規矩和界限,真正教給孩子獨立性和責任感。
(二)一旦發現孩子將“感恩”變成了“應該”,馬上要“亡羊補牢”!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分得清“你的事”和“我的事”,也不是每個家長都有能力看得到自己正在越俎代庖,在溺愛孩子。
如果你沒有分清,承擔了一些不該承擔的責任,別沮喪,馬上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比如我,也會傻傻分不清楚。
【例1】
幾年前,晚飯做好了,喊孩子們吃飯。
女兒坐在餐桌上,發現粥碗裡沒有勺子,於是對我說:“媽媽,你怎麼沒給我拿勺子?”
這句話讓我很不舒服,那一刻我才意識到“拿勺子碗筷”是孩子們早就可以自己做的事情,而我從未讓他們做過,導致他們以為這件事就是我一個人的責任,我沒拿全,是我的失職。
這個認知,會讓他們看不到我的辛苦,也看不到自己的責任。
所以,那一天我很認真地對女兒說:“玥玥,你長大了,今天和以後,你的碗筷勺子由你自己負責。”
從那次開始,每天晚飯前我都會說:“孩子們,晚飯好了,過來端菜拿筷碗。”
於是,兩個孩子都跟著我忙了起來。現在,玥玥喜歡上了為大家服務的感覺,經常和哥哥搶著做這些事,還會因為來得晚了沒做到而遺憾。昨晚吃包子,玥玥自己給我們調的蒜水,看著我們吃得開心,她很有成就感。
【例2】
從哥哥上一年級開始,我家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沒寫完作業,不能看電視。”
哥哥上一二年級的時候,妹妹上幼兒園,再無聊也要等哥哥寫完作業才能開啟電視機。後來妹妹上學了,寫作業慢加上作業越來越多,經常導致哥哥看不成電視。
對此,哥哥經常急躁,催促妹妹快一些。我常對哥哥說:“淏仔,妹妹也想做得快一些,她也願意多一些時間和你玩。”
昨晚,玥玥在那裡寫作業的時候,對我說:“媽媽,哥哥、爸爸和你都在等我寫完作業,然後看電視,是不是?”
說話的語氣不緊不慢,寫作業的節奏不緊不慢,神態好似理所當然。
我的心隨之一顫,自問道:“我是否把責任安錯了位置?”
當淏仔第三次進來問玥玥還有幾項作業的時候,玥玥回答:“別問了,反正今晚你看不成電視了。”
這句沒有任何歉意、彷彿本該如此的話語和表情,讓我更加確定了之前的想法。
於是,我第一次對哥哥這樣說:“淏仔,如果想看就去看吧,把這個門關上,把音量調小,別影響妹妹寫作業就行。”
當玥玥出去上廁所的時候,看到哥哥正在看電視,生氣了,然後帶著情緒寫完作業,快速地洗漱,換睡衣,蓋上被子……全程沒再和我說一句話。
顯然,她把“始作俑者”安在了我頭上,我成了她責怪和發洩情緒的物件。
玥玥昨晚洗漱換睡衣的時間,比之前快了一倍。平時二十分鐘才能做好的事,昨晚不到十分鐘就搞定了。
不是她不會快,而是她不想快。她享受著大家等待她的感覺,享受著她控制著節奏的感覺。這種享受、這種成就感是錯誤的。
但是在之前,我並未意識到事情會朝著這個方法變化。所以,我只能儘快“亡羊補牢”。
【注】——事情要解決,但情緒也要安撫。
雖然我不認為這件事中玥玥的做法是對的,但她的情緒卻是真實存在的。
所以,當她一言不發蒙上被子的時候,我走過去,柔聲對她說:“玥玥,媽媽陪陪你,好不好?”
她沒回答,也沒拒絕。頭依然窩在被子裡不出來。
我安安靜靜地躺在她身邊,過了幾分鐘,她探出頭來,看了看我,又鑽了進去。再過幾分鐘,她又鑽出來頭來,然後將頭放在了枕頭上,面對著我閉上了眼睛。我將手伸過去搭在她身上,問她:“玥玥,現在感覺好些了嗎?”
她說:“嗯。”
我說:“那就好,睡覺吧,晚安。”
一直到她睡沉了,我才離開。
事情要解決,情緒也要安撫。這兩者不衝突。唯有這樣,親子關係才不會受到影響。親子關係是根基。根基在,事情(規則)如何調整都好說。根基塌了,我們和孩子間的情感聯結就斷了,尊重、合作、感恩……便都無從談起了。
(三)有些事可以代做,但那應基於“愛”,而不是“應該”如果一個家裡只剩下規則和界限,那麼這個家便沒了溫度。
要劃分,要分清,不是為了判定責任方,而是為了讓孩子變得獨立和有責任感。但是同時,我們的家應該是溫馨有愛、溫暖如春的。
我們並非不能去幫孩子做任何一件本應他自己完成的事情。有些事情有些時刻,我們可以幫助孩子代做,但是代做的基礎應該是源於“愛”,而不是“應該”。
【如何區分】
(1)“愛”帶來感恩
當我們幫孩子做的時候,孩子是開心的,對我們是感激的;當我們不幫孩子做的時候,孩子覺得是正常的。——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偶爾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幫孩子代做。
比如,前一天晚上作業多寫得太晚,早上叫不醒。我會再讓她多睡十分鐘,然後幫她一起穿衣服,讓她享受一個美好的清晨。
但是在平時,孩子都是自己穿衣服的。
我幫她穿,她笑得像朵花一樣,一臉的幸福。我不幫她,她自己一個人穿得也很好。
(2)“應該”製造自私/巨嬰
當我們幫孩子做的時候,孩子覺得我們應該這樣做;當我們不幫孩子做的時候,孩子覺得我們錯了,會埋怨指責我們。——這種情況下,我們便要反思是否之前做得太多了,還是給孩子引導的價值觀錯了。然後,及時與孩子溝通,調整我們的言行,從而潛移默化地改變孩子的認知。
(四)結束語——育兒是個平衡術育兒,不是做卷子,有絕對的“對”與“錯”。
育兒,更像是一門藝術,沒有對錯之分,更多的是“平衡”。
當我們發現我們的愛偏向於“溺愛”的時候,孩子露出自我/自私的苗頭時,我們就要往回收一收;
當我們發現我的方式偏向於“控制/嚴厲”的時候,孩子有些畏縮/自卑的時候,我們就要把愛往外放一放。
做好這個平衡,我們的育兒便會輕鬆很多,孩子也會在我們的愛與支援下更好地成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