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不知道你有沒有和我一樣的困惑,在陪娃的時候總想著其它的事情,全職媽媽會想著娃長大我怎麼辦,迷茫;職場媽媽可能想著這份工作有點雞肋,工作吧,總是不能陪娃,辭職吧,沒有收入,與社會脫節,總之好難。

想著想著,大寶和二寶還吵架,於是你的潛意識就開始運作,我都這麼難了,你們還不省心,能不能讓我省點心,孩子一聽,嚇壞了,開始哇哇大哭起來,最後,就是讓自己陷入更加焦慮的境地。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想要解決一個問題,需要先找原因,找到原因,問題就等於解決了一半。

這個問題本質上是自我實現的需求沒有被滿足,你陷入了負面思維的牢籠裡,總擔心事情不做會往壞的方向發展。

如果我們能很好地關注到自己的夢想,接納它,照顧它,實現它,那麼,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因為走在夢想實現的路上能幫助你走出負面思維的牢籠,獲得積極的心理,從而擁有穩定的情緒,一旦擁有穩定的情緒,當看到孩子不聽話或沒有認真寫作業的時候,你就會換成另外一種認知,從孩子就是不愛學習,變成他是否需要我的幫助呢?

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如何照顧自己的夢想,那麼,如何照顧自己的夢想呢?

我就來說說我的一些經驗吧。

一、找到自己的夢想,把夢想寫在筆記本上;

年輕的時候,我的夢想是想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不過,我的行為卻是早早的結了婚,有了娃,困在了家裡,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的需要,我的夢想漸漸轉變為如何在照顧好孩子的同時還能做點自己喜歡的事。

經過很長時候的思考,最後,決定一邊帶娃,一邊做個自由職業的家庭教育指導師

所以,就開始了一個自由職業家庭教育指導師的探索。

二、把夢想分解,寫到每一年的目標裡;

有了這個具體的目標之後,就要把這個夢想分解,寫到每一年的目標裡。

我是在18年12月份決定做成為家庭教育指導師的,於是19年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學習與輸出,所以,2019年大部分的時間時保持著每天2000千字的輸出量,輸出的內容有學習到的書本上知識,也有和家長溝通的經驗;

2020年因為疫情,以及家裡有事,就把重心移到家庭上來,自己的夢想就放慢了前進的腳步。

而2021年,生活又迴歸正軌,所以,這一年,又重新開始在帶娃的同時,做自己喜歡的事,那麼,如何兼顧這兩者呢?

根據過去的實踐經驗以及積累,我給2021年的我定了兩個目標:

1.打磨出一個家庭教育的產品;

過去都是單篇文章的輸出,但是有些問題是複雜的,比如,如何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這其實是一個系統的問題,僅僅靠一篇文章很難講透,而做一對一諮詢,一是成本比較高,二是效果也不一定好,其實是需要一些系統性的支援的,而今年的目標就是打磨出這樣一個產品,讓我們可以一起成長。

2.學會時間管理;

要照顧孩子,又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如何兼顧,過去我常常陷入焦慮之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今年給自己定的目標就是學習時間管理。

所以,這篇文章其實是我學習時間管理的方法。

三、把目標分解成可執行的動作,放進甘特圖裡;

有了目標之後,就要把目標分解成可執行的動作,否則目標一樣是空中樓閣。

上面兩個雖然都是目標,但是這兩個目標是有區別的,一個是專案目標——《做孩子的學習規劃師)產品,一個是習慣目標——養成時間管理的習慣。

專案目標是做完這個事情就不用再做了,而習慣目標是要將這個動作變成肌肉記憶,可以自動化執行。

所以,如何完成這兩個目標需要不同的方法。

下面分別來講一講如何把這兩個目標分解成可執行的動作。

如何將專案目標分解成可執行的動作,放進甘特圖裡;

比如,要完成這個產品,需要做三件事,內容的梳理,流程設計,以及運營,那麼,就可以預估一下給自己定個時間,看看完成這些事情需要多久的時間,把他放進甘特圖裡,那麼,這一年需要做的事情就一目瞭然,如果速度慢,就加快一些步伐,多拿出一些時間來,甚至可以犧牲一些休息的時間或是陪娃的時間,如果速度快,就可以給自己一些休息的時間放鬆一下,多陪一下娃也是可以的。

總之,就是事情的進度在我的掌控之中,如果真的要趕進度,跟娃商量一下,講明原因,我相信娃兒也會理解,甚至進度更緊迫,找娃兒爸幫下忙,相信娃兒爸也是樂意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生過)。

這是專案分解的方法。

2.如何分解習慣目標,變成好玩的遊戲;

首先,還是將要養成的習慣分解成一個個可執行的動作,比如,我要養成時間管理的習慣給自己定了兩個任務,一是每天整理自己需要做的事,二是每週五覆盤寫一篇有關時間管理的文章。

因為他沒有目標,可能做著做著就忘記了,所以,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比如,養成每天整理自己需要做的事,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是堅持21天。

但是如果有一天沒有做怎麼辦?

其實這是習慣目標養成的關鍵,就是沒有做怎麼辦,其實不要緊,不要有負罪感 ,我們可以從遊戲裡借鑑一些套路。

比如,遊戲一般會給幾條命,還會在做完之後給自己一些獎勵,正是這些小的設計,讓打遊戲的人可以輕輕鬆鬆不斷升級自己。

所以,對於習慣目標我是這樣做的。

第一步:先設定一個目標,21天每天整理要做的事;

第二步:給自己三次機會做不到,也就是遊戲裡的三條命,如果沒做到就少一條命,如果三條命用完還沒做到怎麼辦?那遊戲就game over,也不用焦慮,重啟遊戲就好了,再從第一天開始,畢竟我們的目標是養成時間管理的習慣,而不是為難自己,對不對。

第三步:做到給自己一個獎勵,吃一次烤魚,我比較愛吃,所以,給自己找個吃的理由也是不錯的。

以上就是我應對帶娃焦慮的方法,其實帶娃焦慮本質上不是帶娃焦慮,而是自己本來就焦慮,就算沒有娃自己也會焦慮,說帶娃焦慮,不過是為自己的焦慮找到一個焦慮的發洩口而已,所以,活出自我永遠是解決一切焦慮的終極方法。

最後,想要說的是本篇文章的方法來自於鄒小強老師的《只管去做》這本書,如果你也想學習時間管理,這本書一定不能錯過。

5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貝安:孕期哪哪都疼,為啥會造成身體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