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孩子童年的經歷對他的一生有什麼影響?著名的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在這本書中一層層地揭開了童年秘密的面紗。
作者米勒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治療師,她致力於研究兒童早期心理創傷對成年生活的影響,她認為潛藏在無意識背後的被壓抑的需求,會對人的情緒情感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會在書中看到些許精神分析學派的影子。《幸福童年的秘密》(又被譯為《天才兒童的悲劇》)與其說是一本書,倒不如說是一個願意拯救孩子和家長的長者,用自己豐富的經驗和我們對話,告訴我們,直面過去,和自己和解。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談一下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觸:
1.童年經驗會頑強地保留在每個人的無意識之中
這些經驗會像胚胎一樣,埋藏在我們的意識深處,遇到合適的機會便努力生長,當然,究竟是成長為“天使”還是“魔鬼”取決於這些童年經驗的性質。
看到這些雕塑作品,你是會驚歎於亨利•摩爾深厚的藝術造詣還是會欽佩他超乎常人的想象力?亨利•摩爾是英國著名雕塑家,世界最傑出的兩個現代雕塑家之一。在他的回憶錄裡描述,當他還是個小男孩時,經常幫母親塗抹一種油,為她按摩背部以減輕風溼痛。讀到這裡再重新審視他的作品,你是否透過一個小男孩的視角看到了那個母親呢?米勒堅信,亨利•摩爾的作品與他的童年經驗是密不可分的。
2.童年經驗中的“魔鬼”會在無意識中代代相傳
如果我說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一定會有很多人站出來討伐我。但是這種說法至少在部分患有情感障礙的人身上,是適宜的。在他們身上,符合父母的期待被認為是獲得父母的愛的條件。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早期為了獲得父母的愛而壓抑了自己的需求,如表達悲傷的需求,陪伴的需求,透過身體接觸以獲得安全感的需求等,這種需求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減弱,而是在他們有子女之後利用子女對他們的順從和依賴來獲取替代滿足。
3.直面過去,和自己和解
“童年受到虐待或忽視的人會缺乏體驗自己各種情感能力”,對於童年的痛苦經歷是內心生出“魔鬼”,米勒的治療方法是直面過去,尋找真實的自我。所以才會在他的書中出現那一幕,一個求助者在回憶母親作為一個優秀的兒科醫生的同時,從未給過他應有的陪伴。他在治療中可能放聲大哭,此時他的眼淚不是一種宣洩,而是他對早期母愛需求的合理表達表達。他在治療中說“我恨那些狼心狗肺的人,他們總是不斷地生病,把你從我身邊拉走。我也恨你,因為你選擇與他們在一起,而不是我。”
直面自己的曾經,治療者必須意識到自己並不永遠都是善良、同理、寬容和自制的,釋放曾經被自己關在籠子裡的憤怒、嫉妒、恐懼和無助,正確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才能走出陰霾,迎來光明。
作為一個學前教育專業的“資深”學習者,我接觸這本書是由於老師的推薦和專業學習需要,但是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不是學術性很強、無聊難讀到讓你想用腳趾摳地的那類讀物,相反,它非常適合作為家長,尤其是學齡前兒童家長這個“職業”的啟蒙讀物,這本書可以帶給家長3個方面的收穫:
1.關注孩子的需求
可能每個家長都經歷過孩子對扔東西的瘋狂熱愛階段,手裡的東西扔沒了,他(她)還會用各種身體語言要求家長幫他把扔出去的東西拿回來,然後再扔再撿,進入無限迴圈中。當經歷這些時,家長一定是崩潰的,但是孩子的這種行為是不是就意味著他(她)是一個天生的“破壞者”或“磨人精”呢?實質上這只是孩子的一種學習方式,他們透過感官不斷地感知各種事物的性質,透過“扔東西—聽聲音”這種方式認識事物,獲得更深刻的直接經驗。此刻孩子的需求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如果家長拒絕孩子所謂的“破壞行為”,那就意味著剝奪了孩子認識世界的途徑,阻礙其心智發展。
2.理解孩子的處境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如果你能理解孩童時期的自己,那請你也理解孩子,家長的同理心在孩子成長階段是極其重要的。盲目的攀比、愚弄、嘲笑都會在孩子的無意識中留下印記,“其他小朋友都會背古詩,為什麼你不會啊?”“你去阿姨家,阿姨做你的媽媽好不好?”“你怎麼這麼大還尿褲子啊?”孩子的內心都是極其敏感且脆弱的,他們分不清玩笑還是實話,作為家長的大家,請對孩子多一份理解。蹲下來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就會更加理解他們的行為。
3.給孩子更多的陪伴
滿足孩子的需求是建立在充分的陪伴基礎上的,家長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缺乏陪伴導致孩子壓抑自己需求的危害前文已經提過,此處不再贅述。針對當前突出的“低頭族父母”現象,我想說的是陪伴不僅僅是行為上的陪伴,更重要的是精神陪伴,即陪伴過程中的有效互動是否成立。曾經的一項關於父親陪伴的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父親透過共同看電子產品陪伴幼兒,這也造成了陪伴質量低下的狀況。希望家長們能放下手機,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段時間享受美好的親子時光,陪一隻蝸牛慢慢長大。
我是張富貴兒,和我一起讀書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