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期間出行,我相信很多人都會遇到一種讓人煩心的情況,就是“熊孩子”。在公共場合,常常能碰到旁若無人、大聲哭鬧的孩子,吵得人心煩意亂。眼看著家長就在旁邊,也不好好管一管。
但其實,很多家長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住。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採取的方法無非就是告訴孩子不要吵,不要鬧,或者問問孩子到底想要什麼?可是,這種處理方法很難迅速“撲火”,孩子一直吵鬧,搞得家長很沒面子。
遇到這樣的情況,到底該怎麼辦呢?就這個問題,我跟得到上的主理人高爽老師交流了一下,他自己是一個五歲男孩的父親,平時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他花了不少心思。高爽老師告訴我,為了避免出現這種“熊孩子”的情況,他動用了天文學的思維方式來教育孩子。
從與高爽老師的交流中我意識到,要想解決孩子在公眾場合哭鬧的問題,其實核心在於培養他們的“社會性”,也就是孩子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比如,讓孩子從一個熟悉的小家庭環境,進入到一個陌生的,而且有很多其他人群的新環境,他怎麼適應?你怎麼能讓他顧慮到別人的感受,而不是隻想著自己想要什麼?
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僅適用於管理“熊孩子”,對於剛上學前班、剛上小學的孩子同樣適用,因為他們也需要完成從家庭身份到學生身份的轉化。這就是為什麼,高爽老師會琢磨這些問題,畢竟他們家孩子5歲了,得為進入小學做準備了。而作為一個天文學家,他教給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學會觀察。
觀察在天文學中是一種底層能力。因為天文學面對的研究物件,動不動就是遠在千百萬光年之外的東西,人跑過去取樣基本不可能,只能通過望遠鏡了解資訊。所以天文學發展了第一個思維方式,那就是遇到任何問題都要從觀察出發,而且要從非常有限的觀察中挖掘出儘可能豐富的資訊。
高爽老師說,其實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對這個世界的執行方式、規則、環境完全陌生,這非常接近天文學家對於宇宙的狀態。如果是進入一個新環境,孩子面對的世界一下子變大了,難免會有恐懼心理,變成“熊孩子”其實有時候只是他們恐懼心理的極端表現形式罷了。而觀察,能讓孩子迅速地了解這個世界執行的規則。
舉個例子來說,高爽老師帶孩子出門坐火車或者坐飛機,他會首先帶著孩子一起在機艙或者車廂裡走一走,看一看安全須知,感覺一下衣服的掛鉤、座位的扶手、乘客可能操作的按鈕等等。這麼做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還能讓孩子在陌生環境裡獲得安全感。
類似的,進入其他的空間,比如超市、幼兒園、商場,高爽老師也會讓孩子先做一輪觀察,比如看看安全通道在哪裡,門在哪裡,什麼地方有電源插頭,什麼地方是電梯等等。接下來,還可以觀察一下環境中的人在做什麼,比如大人們在忙什麼,小朋友在玩什麼。如果是一個相對熟悉的環境,那麼可以讓孩子看看,有沒有哪個人是陌生人。
這是高爽老師的做法,那麼對比一下,很多公眾場合的父母是怎麼做的呢?他們往往過於緊張,不停地限制孩子的動作,希望孩子“老老實實”坐著不要動,最好也不要到處亂看。這樣的管教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孩子沒有機會觀察環境,就不可能獲得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的資訊,也就不可能建立一套自己對這個場所的認知。這樣的結果是,這個公共場所對孩子來說依然是緊張的、刺激的,或者是個可怕的宇宙,他們的情緒在敏感狀態下就很容易出現我們常說的“熊孩子”哭鬧的情況。
好,這是運用天文學思維培養孩子“社會性”的第一個解決方案,用觀察來培養孩子對於陌生環境的熟悉感。
不過,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還有另外一種常見的問題,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意識不到自己想要的,跟別人想要的東西不一樣。自己的感受,跟別人的感受不一樣。比如說,說好了在遊樂場玩到下午6點鐘就得回家了,但孩子死活不願意走。他們意識不到,家裡人都在等他,晚上別人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高爽老師說,這種情況下,可以教會孩子使用天文學提供的第二種思維方式,那就是切換尺度。你想,天文學家面對的尺度得多誇張。比如空間總是十萬光年這樣的單位,時間總是一百億年這樣的跨度,能量也是難以書寫的可怕數字。那天文學家怎麼辦呢?他們要做的就是切換尺度。比如說,他們會想,宇宙雖然大,可是地球在宇宙當中可不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地球上的物理規律,在宇宙當中可能仍然適用。這就是用地球的尺度來思考宇宙的問題。
那怎麼能把切換尺度的思維方式教會給孩子呢?高爽老師認為,在這一點上,別說孩子了,很多家長自己都沒做到。家長首先應該能隨時切換到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這樣才能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
他跟我分享了一段他自己的經歷:有一段時間,他家娃總是拒絕晚上刷牙,對刷牙表現出很大的不情願,能逃避就逃避一次。問題出在哪呢?高爽老師發現,不愛刷牙可能不是因為懶惰,因為孩子寧願在這個時間幫助倒垃圾而避免刷牙。那接下來,高爽老師就嘗試站在孩子的尺度上思考問題,他會詢問孩子的感受,體會孩子用的牙刷和牙膏,以及站在孩子身高的高度上去操作牙刷……反覆嘗試之後,高爽老師發現,孩子用自己的電動牙刷在衛生間刷牙,牙刷會發出滋滋電動的聲音,會隔絕掉外面其他聲音。所以在刷牙的過程中,孩子覺得自己被孤立了,被困在一個封閉的衛生間裡,聽不到外面客廳裡的任何聲音,這會讓他感覺害怕。這才是他不愛刷牙真正的原因。
你看,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切換到孩子的聽覺、視覺、身高和感受的尺度下,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問題所在。
假如每一次家長跟孩子產生衝突的時候,總是能像這種方式一樣來切換尺度,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理解問題,那麼時間一長,耳濡目染,孩子自然也會學習到類似的溝通方式。
而且,這種思維方式還可以應用到很多其他場景當中。
比如說,選學校。選學校我們都知道是個很複雜的的系統工程,你的評估老師怎麼樣,課程怎麼樣,學校的環境如何。可在高爽老師看來,有一個技巧能幫助家長迅速切入。高爽老師介紹的經驗是,你可以看看這所幼兒園的尺度,是不是符合孩子身體的尺度。比如說,幼兒園的樓道和教室裡經常會張貼孩子們的繪畫作品作為展示。但是這些作品張貼的高度很可能不適合幼兒觀看,高高地掛在牆上,只有成年人才能看見。這樣的幼兒園,本質上來說,張貼繪畫作品肯定不是為了滋養和鼓勵孩子,而是為了對外宣傳。這很可能就不是一個以孩子為中心的幼兒園。
好,以上就是天文學思維的第二種解決方案,切換尺度。那接下來我們說說,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的第三種問題,資源分配不平均。
在家裡,因為孩子是掌中寶嘛,所以很多家庭,往往都是有什麼好東西,優先給孩子。但是進入社會環境可就不一樣了。資源有限,常常會有分配不均的問題。比如說,要玩遊樂設施,就得排隊。在幼兒園想玩玩具,得等別的小朋友玩完了才能玩。這種情況下,怎麼能讓孩子不成為獨佔資源的小霸王呢?
這就涉及到天文學的第三個思維方式了,學會等待。高爽老師告訴我,天文學人選擇這個學科,等待是必須要承擔的代價。比如想見到獅子座流星雨的壯觀景象,你至少再等15年。想在北京看到日全食,至少再等16年。想見到哈雷彗星,必須得等43年。等待是天文學當中的常態,而高爽老師,把這一點也變成了一個教育方法。
他告訴我,他經常會帶自己的孩子去看月亮。當月亮不是很圓的時候,他會告訴孩子說,你想看圓圓的月亮嗎?想。那好,咱們再等待幾天,就看到了。等到日期到的時候,他會提醒孩子,今晚上要看圓月了啊,你做好準備。等到賞月的時候,他會告訴孩子說,你看咱們等到了,孩子心裡自然很滿足很開心,覺得自己的等待很值得,有了不錯的回報。
高爽老師還提醒說,在很多需要等待的場景下,家長往往會對孩子強調,你“不能”著急,“不能”搶,不能怎麼怎麼樣,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迫不得已才要等著,而且自己的情緒被否定了。在高爽老師看來,更好的做法是告訴孩子,你“可以”等待,你“可以”用自己的玩具跟別人交換,等等。用這樣的溝通方式,會讓孩子覺得等待是一個積極的、正向的、自己能主動做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