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說到語言發育,我在跟家長們的交流中發現,很多父母存在一個嚴重的誤區:

很多家長認為寶寶還小,即使跟寶寶說話,寶寶也只會咿咿呀呀來回應,所以沒必要跟聽不懂話的寶寶說太多。

可事實並非如此,相關研究表明,嬰幼兒從出生的時候開始,就會聆聽人們發出的各種聲音並關注人們是如何交流的,並從中獲取語言資訊。

起初,他對人們的聲音高低感興趣。

4個月左右時:他開始注意人們的說話方式,以及每個音節,當然,他也會開始製造聲音了,比如哭泣、咿咿呀呀。

6-7個月之後:家長的角色就非常重要了,因為這個時候,寶寶已經開始模仿說話的聲音,會用聲音表達自己的情緒,或開心或哭泣。

快1歲時:寶寶開始傳達自己的需要,比如用手指指向目標物,開始叫清晰的“baba、mama”,為了增強他的理解能力,此時要和他多說話,讓他主動參與日常溝通中。

2歲時:能認出簡單的人、物、圖片等。

而語言的發育與大腦、聽覺的完善等都有關,寶寶剛出生時,腦的重量約350-400克,大約是成人腦重的25%。到了1歲時,腦重量翻倍,達到成人腦重的70%,3歲時腦重已經達到成人的85%。

同時,大腦神經元突觸在3歲時爆發性增加,6歲時達到巔峰,隨之就慢慢減少。所以,腦科學認為,人類大腦在6歲前發育最快,0-6歲是公認的兒童腦發育關鍵期。

孩子大腦潛能能開發到什麼程度,幾乎取決於於6歲以前父母對他的培養。

而且0~6歲的大腦發育的敏感期,也是語言發育的敏感期,如果這個時候開始學英語,就再好不過了。

今天,我們就著重分析一下,在0-6歲,如何啟用孩子大腦的語言潛能,為以後的英語學習打好基礎。

「聽」是一切的基礎

對於“聽”,《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裡這樣說:

孩子大腦中儲存了大量正確的英語語音,以後再聽到的時候就會更容易接受和識別。這種接受和識別的能力,就是聽力辨音能力。因為我們的大腦,首先要能識別這個發音,才能聽準、聽懂這個音,之後才能準確去模仿這個發音,準確的發出音。

如果一開始聽音辨音就不到位,那麼後續的英語輸出就會很吃力。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成年人在英語學習中,會覺得很多發音特別難,尤其是一些連讀、吞音等,但對於幼兒時期聽著英語歌、接觸了英語環境的小孩子來說,就非常簡單,因為、他們一開始就能聽準這些音。

培養聽力簡單的方法,就是給孩子磨耳朵,就像很多家長,早早就給孩子報了英語班,對剛剛接觸英語的孩子來說,童謠就是很好的內容。

為什麼磨耳朵沒效果?

但磨耳朵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大部分的家長都踩過坑。

身邊有位媽媽,每天用原版動畫給寶寶磨耳朵,跟著網上的育兒專家選動畫、選繪本,跟著心理學家研究兒童語言發展規律,整的跟搞科研似的,結果到頭來呢?小朋友一張嘴,就記住兩句:“哈嘍”“哈娃油”。

關於孩子學英語的這些“糟心事”,老母親們隨便一聊就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說好的英語動畫能磨耳朵呢?說好的沉浸式學習管用呢?

其實,並不是這些方法真的一點用沒有,而是很多父母高估了這些“非專業”“非系統性”資源的作用。

要知道,孩子學語言,只有對重複出現的頻率很高的句子和詞彙,進行多次辨識,產生理解和輸出,這樣的學習才有意義。

但動畫片並不是為了孩子學習語言製作的,詞彙和句子重複出現的概率很低。而且有的動畫片節奏過快,甚至會損傷孩子的專注力。

“英語啟蒙”是一件很系統的事情,並且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做法,並不是看看動畫片、磨磨耳朵就可以了。

但很多媽媽苦惱的是,我知道輔導班、啟蒙課效果好,可是孩子不感興趣不也沒用嗎!就是喜歡看動畫片怎麼破?難道英語學習的效果和興趣真的沒法兼顧嗎?

其實,“玩著學”英語並不是不可以,前提是你要幫孩子找對方法。比如下面這些普通家庭的娃,就著實令很多媽媽無比羨慕: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這個寶寶還能吃母乳嗎?哺乳期遭遇用藥問題,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