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Summer姐姐 / 文

有一天,我無意中在某社交軟體上輸入了“上岸”二字,發現有一大批年輕人在曬自己的欠債賬單。

他們將自己還錢的過程稱為“上岸”。

這些年輕人,有的是大學生,有的已經工作,有人因為痴迷於奢侈品消費而欠債,有人因創業、投資失敗而負債,有人遭遇了“校園貸”、“殺豬盤”陷阱或是網路詐騙。

他們都不敢跟父母說,更不敢向他們求助,只好自己節衣縮食、打工掙錢,眼看著債務滾雪球一樣不斷變大,只剩自己在苦苦掙扎……

我想,這些九零後、零零後的孩子,在上大學之前,很可能沒有學習過任何關於金融、投資方面的知識,也鮮有老師和家長會對他們進行這方面的教育,長大之後在金錢問題上栽跟頭,也是在所難免的。

2013年,兩位英國的行為研究學家對一些小朋友的花錢習慣,以及父母對孩子進行的金錢教育進行了研究。

結果發現,孩子們在7歲左右時的消費行為習慣就已經基本成型。

換句話說,在孩子七歲之前,父母對他們所進行的金錢方面的引導,將決定孩子一生的消費習慣和金錢觀念。

不少中國爸媽避諱和孩子談錢,或者不知道如何開口,總覺得這樣過於“功利”。

有的家長又一味地跟孩子“哭窮”,讓孩子產生內疚和羞恥的負面情緒,甚至影響到孩子成人之後的生活。

這些家長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在這個商業化的世界裡,不談錢的問題,其實是繞過了現實世界中很大的一塊。

這樣是不利於幫助孩子從整體來把握這個世界的。

可以說,這不只關乎孩子的“金錢觀”,還關乎親子關係,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最近,我讀到了一本非常適合親子共讀的《24堂財富課—與女兒談創業與財富》。

作者陳志武,是著名的華人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的終身教授。

這本書記錄了他與自己12歲的小女兒陳笛的對話。

父女二人圍繞“如何透過創業快速創造財富,實現成為億萬富翁的夢想”展開對話,一問一答之間,父親的商業智慧,與女兒強烈的探索欲和成功欲相映成趣。

本書的問答內容,從孩子看似天真的問題和觀察出發,探討的卻是底層的商業邏輯和商業倫理。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是親子對話的絕佳範例,作者與孩子之間的對話,充滿了尊重、耐心、啟發與思考,演示了親子對話與“共好”的建設是如何達到的。

微軟與星巴克為什麼會成功?

在作者送小女兒陳笛上學的路上,她問道:“蓋茨為什麼這麼富?”

對於這個問題,陳志武一點兒也沒有敷衍了事,而是認真地跟她探討起來。

首先,大家都知道蓋茨早在1986年就成為了億萬富翁,但是,這並不是說,他已經實現了這麼多的盈利收入。

蓋茨的身價,更多地反映的是微軟“未來”能掙多少錢,也就是說,股票市場對於微軟的未來非常看好。

陳志武還順便給女兒科普了“邊際成本”的概念,正是因為軟體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所以這種商業模式更容易成功。

女兒舉一反三地提出,餐館的邊際成本很高,好像不是那麼容易賺大錢。

陳志武肯定了女兒的想法,並且告訴她:這也是為什麼很少有人能夠靠著開餐館變成億萬富翁的原因。

不僅如此,實際上,農業的利潤空間更小,從盈利的角度來講,農業不如工業,工業又不如微軟這樣的行業。

這也是西方國家透過工業革命在過去的250年間,領先於中國的原因所在。

但是,所有問題都不是絕對的。

各行各業都有賺錢的機會,關鍵是能否降低成本,或者創新商業模式。

作者又向女兒介紹了星巴克的經營模式,總結了他們的成功經驗,包括為什麼星巴克從來不做廣告,卻建立起了世界頂尖品牌的原因。

首先,星巴克從一開始,就只選擇繁華的市區交叉口開店,醒目的位置為他們帶來了最自然的廣告效果,迅速建立了消費者的品牌信任。

其次,全球化和全球範圍內的人口流動,為星巴克這樣的品牌連鎖店帶來了空前的機會。

最後,星巴克在納斯達克上市了,公示股票上市,除了融資的目的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鞏固公司的品牌,增加知名度。

可以說,全球化使得各大連鎖品牌,都能獲得前所未有的好機會。

緊接著,作者還給女兒講述了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一個在紐約貧民區出生的窮小子,是如何依靠自己的聰慧與努力,一步一步建立起了星巴克王國。

這兩段對話,一段發生在上學路上,一段發生在孩子臨睡前,既普及了許多商業模式的基本概念與規則,又有充滿了人情味的人物勵志故事。

透過作者深入淺出又非常生動的語言,傳遞給自己的小女兒陳笛,作為讀者加金融小白的我,看完這個故事也會覺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淺。

我想,這樣高質量而有意義的親子時間,一定會給小女兒的健康成長帶來潛移默化的滋養。

而孩子心中那個屬於自己未來道路的夢想,也一定會在父親的悉心引導與陪伴之下,悄悄地萌芽。

小女兒的創業夢

聽爸爸講述了這麼多的成功商業模式之後,陳笛鄭重其事地向爸爸提出了自己的創業夢想——

在中國開糖果連鎖店,並且要開在幼兒園、小學的門口,一定要讓小朋友都能看得到,用好看的包裝來吸引他們購買。

聽到小女兒的計劃,作者沒有空洞地讚揚或者一味地批評。

他首先肯定了女兒能夠抓住“地段”這個關鍵點,接下來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你真的要賣這麼多糖給小朋友嗎?糖吃多了,會傷害小朋友的健康。”

女兒覺得這個不是她的責任,自己開糖果店的目的,就是要賺錢。

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放過這個問題,他趁此機會和女兒普及了一個重要的商業原則:賺錢也要考慮商業倫理,講道德。

尤其是對於未成年人來說,他們的分辨力很低,自制力也有限,這種情況下,成年人有責任避免鑽未成年人的空子,更不能利用未成年人的弱點取得“不義之財”。

小女兒並沒有輕易“屈服”,她認為即使自己不在學校門口開糖果店,也會有別的糖果店出現,因為小朋友的天性就是愛吃糖。

這個時候,作者適時地引入了鴉片戰爭這個歷史事件,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告訴女兒:“我們可以按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來做判斷,在我們家裡不能做、不能用、不能多吃的東西,就不要想法鼓勵別人去做、去用、去多吃。”

賺的錢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既然有選擇,那為什麼還要去賺不道德的錢呢?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個人更自由?

這一天,陳志武和女兒聊起了日本家族企業中,一種叫做“女婿養子”的模式:如果家族創始人認為他的兒子無力接管企業,那麼,他將會從公司中物色一個能力最強的年輕男性,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這個男性。

結婚一年之後,再舉行儀式將女婿收養為自己的兒子,正式成為家族企業的繼承人。

19世紀的日本,有很多家族企業如松下集團、豐田汽車等,都使用了這種模式。

這種模式對於當時的企業發展有很多好處,例如,強化了家族企業的信任基礎,接班人的範圍更加廣泛,有利於優中選優,能夠給家族企業掌門人的親生兒子帶來上進的動力等等。

而實際上,一些研究也表明,日本“女婿養子”掌控的家族企業,平均業績要高於親生兒子掌管的企業。

但在出生於新時代的小女兒陳笛眼中,這顯然是違揹人性的一種做法。

她表達了自己強烈的反對——

“我不喜歡日本的那種安排,因為那等於把他們的女兒,變成了為家族企業找接班人的工具。”

“為什麼他們的女兒不能夠根據自己的偏好去談戀愛,去安排她們的一輩子呢?讓她們為家族企業做出這樣的犧牲,是不公平的。”

“這麼功利的目的,貶低了婚姻的價值。”

但實際上,婚姻作為經濟交易的手段,不止是在傳統的中國、日本,過去在全世界都是如此。

過去,對於普普通通的個人來說,婚姻是養子防老,經濟互助的基礎,也是農業生產單位的起點。

對於家族企業來說,婚姻是讓企業做大做強的手段。

韓國最大的30家財團之間,透過聯姻形成了糾纏不清的家族網,換句話說,這也是一個生意網路。

但是時至今日,這種情況早已經發生了改變。

因為如果社會的法治可靠,契約正規合法,外部金融市場也足夠發達,那麼這種靠婚姻拓展起來的生意網路,必要性就不大了。

作者告訴女兒,人們總是認為經濟、市場是冷冰冰的,什麼都是交易、都以貨幣計算,沒有“人情味兒”。

但事實恰恰相反,如果沒有市場的深化發展,整個社會就會變得沒有愛情,沒有“人情”,只有利益。

在市場不發達的情況下,連婚姻和家庭,都會要跟商業目的、利益交換捆綁在一起。

商品交易、金融交易的市場化發展,意味著許多人際利益交換從婚姻、從家庭家族中剝離了出來,家庭與商業的邊界,也越來越清晰了,淡化了婚姻與家庭的經濟交易功能,強化了感情功能。

一句話,讓“利益交易”留給市場,讓“人情溫馨”迴歸家庭。

因此,法治發展、市場發展,能夠解放個人,給個人更多的自由。

給女兒的信其實,除了作者給女兒講述的各種商業知識之外,這本書還附錄了兩封他寫給女兒的信,其中有許多充滿了愛與尊重的話語,值得高亮收藏:

“長大後你們做任何事情,都應以是否讓自己幸福為標準。你們不要管我們的願望如何,只要你們自己一輩子幸福,我們就開心。”

✪ “我們會在經濟上做好各種安排,年老後不用你們‘孝敬’回報,不會讓我們成為你們經濟上的負擔。……你們的幸福是我們唯一的希望,這包括尊重你們長大後選擇職業、選擇男友的自由。”

✪ “等你們長大成家後,也應該為自己買好養老金、醫療保險、投資基金;之後,也希望你們教育自己的子女這樣做,要一代一代在經濟財力上獨立、自立,維護自己的尊嚴,使自由最大化!”

✪ 在金融市場已經很發達的今天,還要“養子防老”,那就對子女過於不公平了。

✪ 如果你們是出於愛而生小孩,那麼,必須為這種選擇付出代價。長大之後,他當然是他自己的人,享有不屬於你們的獨立人格,而不是你們的產權。

最後,作者對女兒說:給孩子以選擇的自由,這是最具體的愛。

寫在最後的

整本書看下來,最令我動容的,還是父親和女兒談話的時候,那種平等、自由和尊重的態度。

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不是“你必須聽我”的傲慢,更不是“你還小,這些不必懂”的敷衍。

作者在書中說過,他自己最大的遺憾,就是從小到大,跟父母、兄長沒有過真正的對話交流,到今天這種缺憾已經沒辦法彌補了。

而他不想和自己的孩子也重蹈覆轍。

他一直認為,如果女兒今後跟他保持聯絡,只是因為他是她們的父親,而不是因為和他談話投機,那將是一種身為人父的失敗。

我想,他做到了這一點。

也許有的父母會覺得這是因為作者自己是專業人士,才可以和孩子進行如此高效而有建設性的溝通。

但我認為,作者向我們傳達了一種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礎上的,會讓孩子受益終生的親子溝通方式,這是比傳授專業的商業知識更為重要的。

因此,即便你和孩子都對商業不感興趣,這本書依然會帶給你啟發:世界五彩繽紛,都是可以交流的話題。

最重要的是,你是否願意與孩子進行這樣的溝通。

以上。

「 壹薦 」

《24堂財富課—與女兒談創業與財富》

陳志武 著

中信出版集團

- 作 者 -

Summer姐姐

資深電視人、綜藝達人

熱愛一切八卦,對世界永遠好奇

貓奴、吃貨、愛購物

在意生活品質,更喜歡種草

堅決不過“沒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導美好的親子生活方式

2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吃不完的奶粉怎麼辦?千萬別丟掉,做成小零食,酸甜又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