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急性喉炎是小兒危重症醫生在秋冬季經常會在急診室碰到的情況 ,是急性喉、氣管、支氣管炎的簡稱,英文稱CROUP(哮吼),以犬樣咳嗽、聲嘶、喉鳴、吸氣性呼吸困難為臨床特徵,其特點是起病較急,病情進展快。易併發喉梗阻、肺炎、心衰,重者可危及生命。
大部分喉炎病例發生在秋季或初冬,主要發病高峰與1型副流感病毒活躍期(常在10月份)一致,次高峰發生在RSV或流感病毒活躍期。
1型副流感病毒是急性喉炎的最常見病因,尤其在秋冬流行季節。2型副流感病毒有時可導致喉炎暴發,但病情通常比1型輕。3型副流感病毒導致喉炎散發病例,患者病情往往比1型和2型更嚴重。其他許多通常引起下呼吸道疾病的病毒,也可以引起,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和腺病毒是喉炎的相對常見病因。鼻病毒、腸道病毒(特別是柯薩奇病毒A9、B4、B5型和埃可病毒4、11、21型)和單純皰疹病毒有時是散發喉炎病例的病因,病情通常較輕。喉炎也可能由細菌引起。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與輕度喉炎病例有關。此外,繼發性細菌感染可能發生於喉氣管炎、LTB或喉氣管支氣管肺炎兒童。繼發性細菌感染的最常見病原體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化膿性鏈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和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急性喉炎開始會有些流涕、鼻塞,可能伴有發熱,就是普通感冒。之後1-2天,出現哮吼典型的症狀:咳嗽、聲音嘶啞,嚴重時有喘鳴,並多在運動、煩躁哭鬧時出現,夜間可能會加重,這和夜間身體在休息,“抗病力”弱有關。
急性喉炎剛開始時和感冒類似,因此家長較容易忽視。不過,急性喉炎有3個最典型的特徵,家長們掌握了就不會再弄錯啦。
1. 聲音嘶啞
起病時孩子喉部充血水腫,聲音聽起來會有些嘶啞,甚至發不出聲音來。
2.吸氣性喉鳴
在孩子吸氣時,會有像是吹口哨一樣的聲音,呼氣時並不明顯,稱之為“吸氣性喉鳴”,這是因為喉炎會引起咽喉部充血水腫,氣流透過狹窄的管腔就會產生喉鳴。
3.犬吠樣咳嗽
寶寶咳嗽會發出類似於小狗叫的“犬吠樣咳嗽”,聽起來是“空空”的聲音,和普通咳嗽的聲音明顯不同。急性喉炎一般白天症狀較輕,晚上孩子入睡後加重,所以患病孩子可能在半夜被劇烈的咳嗽嗆醒。
急性喉炎是個純臨床診斷,不是靠抽血或者拍片子診斷的。如果因為其他原因例如懷疑異物、懷疑合併了肺炎,需要拍正位胸片,那麼喉炎可以看到典型的表現是咽喉處腫然後引起氣道狹窄,英文叫做steeple sign,就是看起來窄的像歐洲那種塔的尖尖,如下圖。抽血或者咽拭子、拍片子對於喉炎沒有任何意義。
以下病史有助於喉炎與急性上氣道梗阻的其他病因。
發熱–從症狀發作到就診時都無發熱,提示痙攣性哮吼或其他非感染性病因,例如聲門下囊腫和聲門下血管瘤。
犬吠樣咳嗽–聲門下狹窄患者的典型體檢發現是類似海豹吠聲的咳嗽。
聲音嘶啞–喉炎患兒,尤其是年齡較大者,可能出現聲音嘶啞,而聲音嘶啞不是會厭炎或異物吸入的典型表現。
吞嚥困難–可能見於急性會厭炎患者。攝入的大塊異物偶可卡在食道上段,造成氣管上段扭曲和狹窄,因而出現類似哮吼綜合徵的表現,包括犬吠樣咳嗽和吸氣期喘鳴。
目前已有多種針對急性喉炎進行定量或定性評估的標準,研究最為廣泛的評分系統為Westley哮吼評分。
但有些可以可協助臨床醫生評估喉梗阻的嚴重程度。
輕度(對等於I°喉梗阻或者沒有喉梗阻):安靜時沒有明顯的吸氣性喘鳴,運動或者激動後才明顯;
中度(對等於II°喉梗阻):安靜時都有吸氣性喉鳴,但是精神反應還不錯,可能存在吸氣凹陷;
重度(對等III°以上的喉梗阻):安靜時有吸氣性喉鳴,吸氣凹陷明顯,同時伴有煩躁不安或者精神萎靡,甚至面色青紫。
急性喉炎喉炎的一般治療包括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缺氧發作。
對於門診輕度哮吼患兒,建議給予單劑口服地塞米松(0.15-0.6mg/kg,最大劑量為16mg)或口服潑尼松龍(1mg/kg),針對輕度哮吼患兒的隨機對照試驗顯示,給予單劑口服糖皮質激素可減少再次評估需求以及縮短症狀的持續時間。
經典的方法還有讓熱蒸氣來充滿浴室,家長可以與患兒永坐於此浴室中,但時間不能超過30分鐘/次。
另一種方法是非藥物治療,即對患兒可能出現的病情惡化進行事前指導,並說明何時應就醫或回來複診。
對於輕度哮吼,通常沒有必要採用腎上腺素霧化治療。
中重度喉炎的初始治療包括以下所有方法:
地塞米松–我們推薦對所有中至重度喉炎患兒進行糖皮質激素治療。首選糖皮質激素通常為地塞米松(0.6mg/kg,最大劑量為16mg)。應以侵襲性最小的方式給予地塞米松:能耐受口服則口服,若已經建立靜脈通路則靜脈給藥;若不能耐受口服且尚未建立靜脈通路,則肌內注射。糖皮質激素可以減輕喉頭水腫,緩解呼吸困難,並縮短病程及住院時間。也可給予單劑霧化布地奈德[2mg(2mL溶液),透過霧化器給予],尤其適用於嘔吐和未建立靜脈通路的患兒。
霧化腎上腺素–我們推薦對所有中至重度哮吼患兒給予霧化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的劑量為每劑0.5mL/kg(最大劑量為5mL),其濃度為1mg/mL(也稱為1:1000的溶液),霧化給藥,持續15分鐘。使用10~30分鐘後作用達到高峰,維持時間為二小時。但腎上腺素並不能縮短病程。當1~2小時藥物代謝後,患兒可能會再次出現梗阻表現,因此需重複使用腎上腺素,直至喘鳴、喉梗阻症狀消失。
支援性治療,包括加溼空氣或氧氣、給予退熱劑以及鼓勵攝入液體。
初始治療後應觀察患者3-4小時。是否需要額外干預和/或住院,主要取決於患者對皮質類固醇治療和霧化腎上腺素的反應。大多數中度喉炎患兒接受霧化腎上腺素和皮質類固醇治療後症狀有改善,可離院回家,注意隨訪,而就診時有嚴重症狀的患者更可能需要住院。
如果患者接受初始治療後狀況緩解,則應在藥物治療後觀察3-4小時,給予霧化腎上腺素後,患者的症狀通常可在30分鐘內改善,但隨著腎上腺素的作用逐漸減弱(作用通常持續2小時),其症狀可能復發,患兒如果在觀察期間出現中度至重度症狀復發或加重,則應接受額外的腎上腺素並應住院治療。
經過3-4小時的觀察,無不適感並滿足下列標準的患兒可離院回家。
靜息時無喘鳴音
脈搏血氧測定正常
氣體交換功能良好
面板黏膜顏色正常(無發紺)
意識水平正常
證實可耐受經口攝入液體
照料者瞭解返院治療的指徵,並在需要時能返院治療
住院指徵—初始治療後症狀仍然嚴重的患兒應接受額外的霧化腎上腺素治療,並應住院。可以每15-20分鐘重複給予霧化腎上腺素。如果在2-3小時內已給藥≥3次,尚未進行心電監護者應開始密切監護。
對於持續存在中度症狀的患兒,可以先至少觀察4小時,再決定是否需要住院,因為地塞米松需要數小時才能起效。
住院指徵包括
嚴重哮吼伴吸氣不良、意識改變或即將發生呼吸衰竭
中度/重度哮吼,並且在霧化腎上腺素和皮質類固醇治療後呼吸窘迫持續存在或不斷加重
提示嚴重繼發性細菌感染的“中毒”表現或臨床特徵
需要輔助供氧
嚴重脫水
影響決定收入院的其他因素包括:
年齡小,尤其是小於6個月的患兒
24小時內再次看急診
對於如何識別那些提示需要再次就診的特徵,家人能夠理解醫生的相關說明
家人將患兒帶回醫院治療的能力(如家離醫院的距離、天氣/交通情況等)
如果患兒出現嚴重的喉梗阻或血氧飽和度下降,需及時收入重症監護病房。
需要氣管插管的呼吸衰竭
需要頻繁霧化腎上腺素的持續性嚴重症狀
導致患兒存在進行性呼吸衰竭高風險的基礎疾病,如神經肌肉疾病或支氣管肺發育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