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我經常潛水的一個媽媽群裡,總有人吐槽自己的婆婆,時間一長,我發現大家吐槽的理由五花八門,所謂"好的婆婆都是一樣好,不好的婆婆各有各的不好",不過仔細歸納起來,其實型別也不多,大概分為五種。

今天就來盤點一下經常被媽媽們吐槽的婆婆都有哪些:

第一種是理所當然型

這種婆婆吃苦耐勞,也願意帶孫子,而且願意出力,也是真能幫忙,從早忙到晚,大包大攬,什麼事都想做主。這樣的婆婆其實很能幹,但就是因為太能幹了,所以沒有什麼邊界感,不認為兒子兒媳婦的家是另一個小家庭,不承認兒子的"獨立"。

她很容易忘記,孫子不是她的兒子,是兒媳婦的兒子,媽媽想參與意見,很難。如果兒媳婦對她帶孩子的方式有異議,她的反應永遠是"我兒子我就是這麼帶大的,也沒有問題啊。"

媽媽們的處境就很被動,第一是自己確實沒經驗,雖然覺得有些方式不對,但是也沒有底氣堅持,二是要上班陪孩子的時間少,很多情況都沒法掌握,也就沒有了發言權。

慢慢地,婆婆的管轄範圍就從孫子身上轉移到兒子媳婦身上。因為她們自己吃苦耐勞,所以看不慣兒媳婦享受,要麼嫌亂買東西,要麼嫌買貴了,不是嫌兒媳婦衣服太花哨了,就是嫌妝化得太濃。

更要命的是在孩子的問題上,兒媳婦只要發表意見,雙方就會不愉快,老人家寸步不讓,堅持按自己的一套來。一旦陷入僵局,兒媳婦連個盟友都找不到,因為孩子爸也只會說:"我也是這麼長大的,不也挺好的。"

第二種是裝點門面型

這類婆婆很高調,來之前恨不得告訴全世界她去帶孫子了,可是到了兒子媳婦家,睡覺要足,吃飯要好,晨練也要堅持,晚上還得散步。電視機全天都要開著,動不動不是這不舒服就是那不舒服,兒子一回家就喊著太累了......

說難聽點,這類婆婆就是樣子貨,沒見幫多少忙,口號倒是喊得大。孩子哭得昏天暗地,她可以關著門睡得安如泰山,媽媽出個門,電話就能給打爆。

當然,這類婆婆也有"好"的地方,那就是不會為了孩子的問題和你吵,因為她也不是來專心帶孩子的,三天兩頭可能就走了,來兩天回五天,你怎麼弄孩子,她根本不在乎。

第三種是挑刺指點型

這類婆婆文化水平一般較高,還有些社會地位,很多都是體制內退休的。她們有自己的生活情調和追求,幫忙帶孩子本身就是不情不願,所以心裡多少有點不甘。

不來其實沒有什麼,可是來了,問題就開始多了。嫌房子小,嫌屋子太亂,嫌不會買東西,嫌菜炒得鹹淡不對;兒媳婦看電視就嫌人家膚淺,看書又覺得人家沉悶;聲音大了嫌吵,聲音小了又嫌故意刁難她耳背。

給孩子買新衣服嫌有甲醛,撿別人舊的又嫌捨不得給孩子花錢......總之兒媳婦所有的一切,她都能給挑出毛病來,可以說,只要在這待著,就沒有一樣能入她的法眼。

她心裡的想法就是,來給你帶孩子,你就得千恩萬德地捧著,她的玻璃水晶心,碰不得,磕不得。兒媳婦欠了她好大的情,好重的債 ,還敢不知好歹說三道四,立刻冷臉上來:"我得回家了,你們自己想辦法吧。"

要說婆婆幫著帶孩子也不是天經地義,如若不願意就明說,可她就是不說,她得要足面子,不能叫人有口舌,可壓在心裡一個勁進行被動攻擊,各種給兒媳婦難受,真心叫人膈應得慌。

第四種是稀裡糊塗型

這類婆婆大多來自農村,沒有什麼文化。她們一般也不會反駁兒媳婦的教養觀念,但是生活觀念和兒媳婦簡直千差萬別。自己能吃能睡,但對孩子就顯得稀裡糊塗,孩子不舒服了也不會察覺,兒媳婦下班問她孩子今天都幹啥了,就仨字:"沒幹啥"。

好處就是凡事不走心,有啥不愉快,睡一覺全忘了,壞處也是不走心,關鍵事情永遠記不住,對於孩子就一個字:"吃",其餘事項基本就不往腦袋裡進,

其實這類婆婆被吐槽也是蠻冤枉,本身一輩子沒有離開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突然千山萬水地離鄉背井,加上年紀大了記性不好也很正常。

何況生活習慣、衛生習慣那是幾十年形成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改變。做兒媳婦的確實應該體諒一下,如果實在無法接受,那就還是讓老人回老家,帶孩子的事只能另想辦法。

手腳不靈便,家用電器不會用,還時常打瞌睡。這樣的婆婆其實也沒有什麼好吐槽的,媽媽們除了感慨自己沒有早點生,同時也為給這樣的老人添麻煩而頗為內疚,雖然說是吐槽,其實不會對這樣的婆婆有多大意見。

想想有多少媽媽們在成家之前和自己的母親相處也可能是雞飛狗跳,突然之間又多出一個長時間被各種版本"異化"的媽媽,心裡有些防禦是很正常的。

Papi醬不就曾經說過,兒媳婦不要把婆婆當媽,要當成婆婆,如果當成媽,難免就會提高期望值,容易覺得自己受委屈,把婆婆當成婆婆,有該有的界限與距離,就不會產生太多矛盾。

其實好婆婆有很多,我自己的婆婆就非常好,我們相處得很融洽。我身邊看到的,聽到的也有不少,雖然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磕碰,但多數情況下都比較和睦。

很多婆婆都是背井離鄉,放棄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幫忙帶孩子,大多數身體狀況也一般,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年輕人,我們其實應該多體諒一下老人。

大多數的兒媳婦也是懂道理的,明白婆婆的辛勞,只不過在熊孩子的鬧騰中,容易把耐心耗盡,對婆婆有微詞在所難免,何況這其中確實有一部分婆婆"拎不清"。

她們吐槽婆婆也就是圖個宣洩,並無太大的惡意,她們在群裡發洩一下情緒,然後進行自我修復,找到了有共同語言的人,在帶娃的路上就不會覺得那麼辛苦。

其實婆媳之間的問題,自古以來就是個難題,很多時候倒不是真的因為兩個人之間有什麼化不開的疙瘩,而是可能中間的這個男人沒有起到應有的調節作用。

4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基因如何影響兒童的生長髮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