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幫忙做家務活,並給孩子一點零花錢作為獎勵,是很多家長都會做的事情。
就在前幾天,霍啟剛在網上發了一張照片,是他的一雙兒女在幫爸爸洗車。
女兒擼起袖管,雙手拿著一塊抹布,賣力地擦車,兒子端著水在一旁,隨時準備支援。
霍啟剛表示,這是一個家庭週末活動,幫爸爸幹活,就能得到好吃的零食或者一點零用錢。
而背後的原因則是,現在電子交易越來越便捷,出示手機、掃個碼就能買東西;
霍啟剛擔心孩子不能知道每一次交易背後金錢的意義,不知道買東西是要付出的,是有代價的。
所以,霍啟剛採用了這樣一種方式,想讓孩子們了解其中的道理。
這樣的用心良苦,著實讓人敬佩,不過,霍啟剛也有疑問:不知道這樣做法(讓孩子做家務賺錢)對不對?
孩子做家務拿錢,會不會變壞?
很多家長可能也有類似的疑問或者擔憂,拿錢讓孩子做家務,他會不會學壞?
學者樑秋實就說過:“用金錢激勵孩子,未來他就可能會把一切關係都處理成金錢關係。”
朋友麗麗也有過類似的“翻車”激勵,她主動跟孩子提出,要實施一個零花錢獎勵計劃,只要認真做作業、收拾房間等,就會給孩子一點零花錢。
剛開始的時候,計劃的影響還不錯,麗麗發現,孩子寫作業的速度提升了,也願意主動做些家務了。
正當麗麗開心的時候,事情卻變得不對了,她叫兒子拿個水果,兒子反而要問給多少錢,爸爸讓兒子遞個拖鞋,兒子也要獎勵。
麗麗才覺得後悔,好好的親子關係,全扯上了金錢,她只能取消了這個零花錢獎勵計劃,可孩子的寫作業的速度、做家務活的態度,都遠不如以前了。
這麼說,一開始就不應該用零花錢來獎勵孩子做家務嗎?其實也不是絕對的,如果家長能善用這套獎勵機制,是可以引導好孩子的,咱們後文再談。
在移動支付大行其道,並深入生活每一個角落的今天,孩子對真金白銀的接觸更少了,那麼給他們建立一個完善的金錢觀就顯得更為重要。
否則在孩子眼裡,所謂的金錢就只是一個個數字,花起來更是毫無負擔。
最近雲南有個9歲的孩子,生病住院,媽媽有事不能陪他,為了方便聯絡,就把自己手機給了他。
可沒想到幾天之後,手機裡的一萬五千多塊錢不翼而飛了,一問才知道,是孩子一筆一筆地將這些錢打賞給了網路主播。
要知道,這可是孩子的住院費啊,卻被他自己花了出去。
這就是沒有給孩子建立好金錢觀的代價,除此之外,缺乏金錢教育的孩子,還會無節制地消費,不懂得儲蓄和投資,也沒有金錢上的風險意識,長大之後,可能就會面臨充滿一塌糊塗的人生。
孩子想談錢,其實只是好奇
而很多中國的家長,總是對談錢避之不及,生怕孩子一接觸到錢就變壞。
其實並非如此,孩子對金錢最初的感情,其實是好奇。
心理學的研究指出,4-6歲的孩子,開始對金錢產生初步的想法,他們會對金錢產生困惑,不知道它是什麼;7-12歲的孩子,會開始形成一個穩定的金錢觀。
因為,當孩子第一次問家長金錢的概念時,他只是對此產生了好奇心,家長更要抓住這個機會,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
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錢是怎麼來的,是怎麼花出去的。
至於具體該怎麼教,可以檢視兜媽之前的文章哦。
最後,關於家務活和零花錢之間的關係,有家長擔心,要是把它們兩個聯絡到到一起,就會讓孩子“學壞”,把什麼事都和錢聯絡到一起。
其實,這種情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首先,家長要學著設定一個合理的計劃,有些事情,確實不應該拿金錢作為獎勵,比如說孩子本來就應該完成的事情,包括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間,按時完成作業等。
如果這些東西都要用零花錢來激勵,只會起到負面效果,只能說孩子的自覺性不夠強,還需要提升。
而那些孩子幫助或者代替父母做的事情,完全是可以用零花錢來獎勵的,比如說幫父母整理臥室,幫爸爸洗車等,這些能讓孩子知道,錢是自己辛苦工作賺來的。
另外,還可以採用代幣機制代替金錢,先跟孩子約定,當孩子在某些事情上表現得好時,就獎勵他一朵小紅花,積累的小紅花多了,就能獲得特定的獎勵,比如玩具、吃大餐等。
這樣避免了金錢直接出現,也能激起孩子的內在動力。
孩子做家務要不要給零花錢,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家長可要記住,培養好孩子的金錢觀念,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