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
“坐月子”
“我是白雲。
我是黑土。
我屬豬。
我屬虎。
他是我老公,
她是我老母……
人家倪萍寫的是《日子》,我就寫個《月子》……”
鐵嶺那老趙和宋丹丹的小品說到這兒,臺下鬨然大笑,電視機前的觀眾也不禁莞爾。這充分說明產婦分娩胎兒後的一個月恢復期叫“坐月子”或“過月子”,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名詞。大河上下,長城內外,天南漠北,東海西疆,莫不如此稱呼,和國罵“日”字有異曲同工之妙,馳騁於四方,流傳於古今。單就豫西幾個縣來說,坐月子的規矩特別多。特別嬌媳婦兒和孫子的,乾脆“坐”兩個月,來個“雙滿月”。筆者就“坐月子”鉤沉幾句,作以記述。
產婦坐月子這一個月,主食是雞蛋麵疙瘩湯,放紅糖。將一套磨中最細最白最營養的第二遍白麵單單摘出來備用。攪麵疙瘩時在碗中將面添水攪成黏稠的糊狀,面要攪透攪勻,不能有一點生面疙瘩兒,用筷子剛剛能挑起來為宜。鍋裡添適量的水,待水燒沸,往鍋裡倒攪成的麵糊,邊倒邊用筷子在鍋裡攪,不能攪得太快,太快了成了粘稠的糊糊,煮一會成了“糨子”,最肯糊鍋,糊鍋的麵疙瘩產婦不能吃,吃了會“回奶”。也不能攪得太慢,太慢了飯裡面疙瘩大,不容易煮熟,產婦吃了容易破肚子。(豫西方言,拉肚子。)然後將雞蛋攪勻(有的地方還會在雞蛋裡摻一點黃酒),下在鍋裡,馬上攪起,否則雞蛋容易“坐底”,也容易糊鍋。這樣攪鍋裡的雞蛋叫“雞蛋花”,也叫“雞蛋蒲穗”。煮幾分鐘,一鍋麵疙瘩就做成了。如果產婦愛吃荷包蛋,就不攪“雞蛋蒲穗”了,先做荷包蛋,麵疙瘩煮熟後,臥入荷包蛋,滾上一滾(豫西方言,就是水沸了。)盛出來,放上紅糖,就行了。
為什麼產婦要吃雞蛋、紅糖和黃酒面疙瘩呢?中醫認為紅糖暖胃暖宮,對於孕婦可以補充能量,排除惡露。黃酒有通絡驅寒,舒經活血的作用,但最近幾年,醫生不建議產婦飲用黃酒,認為產婦飲用黃酒影響營養的吸收,進而影響食慾。麵食容易消化,雞蛋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蛋黃素,能使產婦迅速恢復體能。
產婦肚子空,容易餓,一天要吃五到七頓飯。產婦吃得多,營養就好,奶水就足,孩子就不會餓肚子,事實證明,母乳餵養是撫育嬰幼兒的最好途徑。產婦只要身體裡沒積熱,孩子就不會上火。產婦嬌貴,不能受一點氣,不能聞到一點異味,否則就會回奶,一回奶,孩子就沒飯吃了。產婦乳房也脹痛得難受,就得想方設法“透奶”,讓奶水重新下來。
生下孩子後(剖宮產除外),身體素質好一點的產婦幾天就可以下床活動了。由於身體虛弱,要注意穿好衣服,即使是熱天,也要穿上襪子,頭上包上頭巾,以免衝風。老輩人說:生過孩子後,百骨百節都開了,在骨縫沒合攏以前,最忌風邪侵入,以免得產後風(產後風邪侵入所致的各種疾病。)
現在的年輕人圖省事,給孩子用“尿不溼”或“紙尿褲”,實際上最好的還是尿布,用柔軟的細棉布塊疊成,吸水吸潮透氣透熱,省得孩子屁股、腿根和陰部洇紅洇爛。經常用尿布就得經常把孩子尿和屙,一來二去孩子有了條件反射,需要解手的時候會哭鬧,就不會尿床了。有的孩子(病理性除外)長到幾歲還尿床,就是孩子沒養成解手的條件反射。
尿布一般是婆婆、小姑或丈夫洗,產婦“月子裡”不能洗,因為水涼,怕產婦以後落下關節痛。產婦“月子裡”也不能做針線活,乾重體力活。否則很容易落下腰痛、手麻、頭疼、眼花等疾病。忌吃乾焦,油膩、生冷、堅硬的食物。否則容易損壞牙齒。引起消化不良、破肚子等。產婦“月子裡”得的病叫“月子病”,有的會影響產婦一生健康。“月子病,月子治。”上一次坐月子落下的部分病根,在下一次月子裡才能治好。因此,在月子裡,產婦異常“嬌貴。”
剛生下的孩子,二十四小時內只能飲開水,不能吃其他東西,要把嬰兒體內的“臍屎”排空。母乳得等三五天才能下來,這時候,必須讓孩子吮吸母親乳房,一是容易下奶,二是母體乳頭才開始流出的清水叫初乳,初乳含有抗病毒和輕瀉作用,對嬰兒好處極大。母乳沒下來的前幾天,需要請有奶的人來餵奶,民間認為:生男孩,需請女孩的奶媽喂;生女孩,需請男孩的奶媽喂,這樣對孩子有好處,至於是什麼好處,筆者無法考證。孩子吃母乳,一般是“兩生兒”(豫西方言:兩週歲)斷奶,有些嬌生的孩子能吃到五六歲。
孩子滿月後,母子要到孩子外婆家住幾天,叫“挪騷泊”或“挪騷窩”,月子裡不能挪,因為人們認為產婦的血光對孃家不利,特別是對兄弟不利。滿月後,產婦清洗了身子,身上乾淨了,就可以“挪騷泊”,大抵是以前條件不好,床單被褥就一套,產婦回孃家幾天,婆婆能將媳婦床上的東西漿洗一下,滿月後帶孩子回孃家“挪騷泊”,也讓孃家沾點喜氣的緣故吧。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以上所記載的“坐月子”的情形是從古到今流傳於我們豫西的。當然,現代也有很多改變,比如近年來醫生們提倡“月子裡”可以多吃青菜,多吃肉類,但必須做熟做爛。產婦也可以用中央空調,只要調到26度以上就行。普通變頻空調儘量不用,用的話風口不要對準產婦。
筆者鉤沉“坐月子”,主要是告訴年輕的寶爸寶媽們,生兒無小事,不要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