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成年人有時候在一起交流時,會開一些關於人稱代詞的玩笑。

比如A:這杯優酪乳是我的你不能喝。

B:既然是我的為什麼我不能喝?

A:不,那是我的。

B:對呀,是我的沒有錯呀,所以我可以喝啊......

成年人實際上能分清你我他所表達的真實含義,但是對於咿呀學語的孩子而言未必了解。

爸爸讓二寶撿玩具,二寶無動於衷被爸爸訓斥,一臉茫然

琴琴自從生完大寶之後,就一直在家做全職家庭主婦,在大寶兩歲時懷了二寶,現在大寶將近四歲,二寶將近兩歲了。

兩個孩子都處於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

大寶是十萬個為什麼,二寶是胡言亂語。兩個孩子在一起就容易鬧彆扭,也經常因為語言的問題發生各種各樣可笑的事情。

琴琴用你來稱呼大寶,用二寶稱呼二寶。二寶在日常生活中說話時,也會用寶Bora稱呼自己。

但是對於孩子的爸爸來說,平時很少帶寶寶,對於兩個寶寶的稱呼都是你。

有一次爸爸給二寶買了一個玩具汽車,二寶玩了一會就開始不耐煩,然後把玩具汽車摔在地上。

爸爸非常生氣,對二寶說:“你把玩具給我撿起來。”

二寶無動於衷,爸爸覺得是二寶太過固執,把二寶訓斥了一通。

二寶一臉茫然,覺得爸爸是讓哥哥撿的啊。

後來聽到吵鬧聲的媽媽從廚房趕了過來,也認為是二寶不對。

非常嚴厲的對二寶說:“二寶你把地上的玩具汽車撿起來。”

二寶立馬的就把玩具車撿起來了,爸爸以為是二寶比較聽媽媽的話,實則是二寶認為“你”指的哥哥。

其實很多的寶寶在小的時候都對於一些人稱代詞不是很清楚,其並不將其稱之為人稱代詞,而是將“你、我”認為是固定的人或者固定物體的名詞。

嬰幼兒語言發展,一般會經歷四個關鍵時期

│ 單字詞彙的階段

單字詞彙階段說明孩子開始說一些單個字的詞彙,這個階段的孩子年齡大概在1歲至1.5歲。

有些孩子說話較早的可能從九個月開始就會說出吃、拿這樣的單字詞彙,其可以用一些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比如聽到狗叫,會指著狗說,狗。想要吃東西,會指著奶粉說吃。但是並不會表達完整的語句。

│ 稱呼期

1.5歲至2歲是孩子的稱呼期,在這個期間寶寶們開始非常努力的學習,並且可以說出完整的詞語。

寶寶更喜歡玩,"這是什麼"的遊戲。

比如家長在給孩子相關水果的詞語時,孩子能夠迅速的記住。

當下次再看到時,孩子就會立馬的認出,有時候孩子的記憶力也會讓父母所折服。

│ 母語語法邏輯學習的階段

2至2.5歲這個時期的寶寶開始對一些詞語進行組合累積,也就是母語語法學習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語言發展就已經到了另外一個層面。

孩子甚至可以說出一個完整的詞語,比如“我想要吃飯,為什麼今天沒有我喜歡吃的番茄炒雞蛋呢?”

有時候也會存在邏輯的混亂。

比如:“為什麼番茄雞蛋沒有我吃的呢?”孩子出現母語語法邏輯混亂說明孩子還在探索階段,需要逐步的學習。

│ 提問階段

兩歲半之後的寶寶就是十萬個為什麼寶寶,總會有說不完的話,問不完的問題,也是讓很多家長頭疼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的寶寶喜歡和家長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來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得語言更加具有完整性。


每個孩子對於“你我他”人稱代詞理解能力不同

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都不一樣,比如有些八個月的寶寶可能就會叫媽媽了,而有些寶寶到一歲的時候才開始喊媽媽。

這是由於語言發展能力存在差異,在各個階段表現都不同,而其主要受這三點因素的影響:

• 孩子的先天基因

這裡所謂的先天基因,是孩子的先天語言表達理解能力。

有些孩子在日常父母的交流過程中就可以迅速地理解你代表的是別人,我代表的是自己,它代表的第三人。

但是有些孩子由於理解能力等各個方面的限制,導致你我他不能夠及時的分清。但是大不多數的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都能夠意識到你我他的真正含義。

• 孩子的生活環境

有些孩子從小生活的環境就是父母,自己。和外界的接觸較少,也沒有固定的一些玩伴。

所以很少會用到“你我他”這些人稱的代詞。這也會影響孩子提前對“你我他人”稱代詞的正確理解和使用。

• 父母的影響

根據相關兒童語言書籍中概括:兒童在早期學習語言時並沒有人稱代詞的概念,一般在使用人稱代詞是都用固定的名字或者稱呼:比如寶寶、媽媽、爺爺。

當然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是父母的影響,在家庭中,父母對於孩子的稱呼是寶寶,孩子很少會用到關於“你我”這樣的人稱代詞。

當稍微大一點兒和其他小朋友接觸時,就可能就會發生一系列關於“你我他”的爭論。

父母或許此時才會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那麼在語言發展階段,如何幫助孩子分清“你我他”

其實大多數的寶寶在語言的成長期都會分不清“你我他”,主要是因為寶寶的理解程度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這實則也屬於正常情況。

父母不需要太過著急,只需要靜靜的等待寶寶的成長。

在此過程中,父母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幫助寶寶更好的理解和區分。

1)在生活中多和孩子做人稱的練習

在你我他的代名詞當中是有先後順序的,可以先從孩子自己出發,幫助孩子學會“我”,然後再加入“你”,“他”等一些人稱代詞,也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理清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可以和孩子多做一些關於人稱的練習。

比如拿著寶寶的玩具車對寶寶說:“這是你的。”然後拿著媽媽的化妝品跟寶寶說:“這是我的。”在生活中多用一些關於人稱代詞讓寶寶們寶寶了解你我代表的真正含義。

2)引入故事情節,強化區分

一般開始學習語言的寶寶已經2歲左右,此時也會有一些玩伴,在一起就會發生摩擦。

例如其他寶寶帶了一件玩具,被寶寶搶了。

針對這個事情,媽媽就可以對孩子強調這個玩具是他的,不是你的,所以你不能不經過別人的同意就拿別人的玩具,這是不禮貌的。

​以此來強化寶寶區分你我他,也能夠樹立孩子物權意識。

3)不嘲笑或者強迫孩子

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這個時期,一定會出現邏輯混亂的現象。

可能在家長看來特別的好笑,但是也不能嘲笑孩子,這樣會降低孩子學習語言時的積極性。

也不能因為教了孩子太多遍,孩子還是不能理解,而強迫孩子去改正一些語言,這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得孩子更加的焦慮。

父母應該用平常心去對待孩子語言邏輯混亂的問題,採用正確的方式慢慢的去訓練孩子,家長逐漸就可以發現孩子的變化。

總而言之,孩子語言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家長的耐心、恆心,認真的對待,多帶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孩子的語言能力自然會大有提高。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幼兒園裡3種"冷暴力"孩子在默默忍受,大部分家長卻毫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