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原因很少關注孩子學習。有天早上起得早,就興致勃勃地陪孩子讀書。我讓孩子自己先讀,孩子認真的讀到《所見》,袁牧(清)。我突然間感覺不對勁,問道:“兒子,你讀的是啥?再讀一遍。”他又讀了一遍還是袁牧(清)。我急忙把課本拿了過來,教科書上真的是袁牧(清)。
瞬間我不淡定了。難道清朝還真一個叫袁牧的?又感覺不對勁,幼兒學的東西應該是家喻戶曉的東西,應該是很簡單的東西,怎麼會有一個袁牧呢?難道是我孤陋寡聞了?我急忙上網搜了搜,發現這首詩確實是袁枚的作品,我這才稍稍收下心,急忙拍了一張照片發給了孩子的代課老師,老師沒有迴應。
後來園長給我發信息,解釋了一下,當時這件事情就放了下來,後來又有一篇詩詞讀錯了,小荷才露尖尖角,荷花的荷標音標錯了,我又一次給老師發了過去,老師又簡單的解釋了一下。
後來又有一篇文章錯了,我又發給老師了,園長邀我到學校坐坐。很誠懇地向我保證說,:“這個教材不行,明年一定換教材。”
我解釋道:“這不是教材錯的那麼簡單的事情,而是老師沒有備課,業務不精,沒有及時發現教材錯誤,就這樣將錯就錯得灌輸給了孩子們。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你教他什麼,他就認為什麼是對。”
這件事情對我的觸動很大,因為工作原因,不得不在農村生活。這個教材錯誤毋庸置疑,但是老師的教學水平實在太差,這麼簡單的問題,應該是很容易發現的,而且聽其他家長說,這一套教材已經用了好幾年了,因為是農村的幼兒園,好多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著生活,爺爺奶奶只能從生活上有所照顧,完全沒有輔導孩子學習的能力。
我痛定思痛,決定孩子必須回到市裡上小學。2020年下半年終於如願以償。孩子入學的一年班主任是研究生畢業,各科老師也是本科畢業。這裡的學習氛圍特別濃,孩子們學習的興趣特別大。平時的月考都是你追我趕的,稍不注意就會從第一名排到十多名。老師認真教學,孩子們的作業嚴格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