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諾貝爾獎得主的故事

1987年1月,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期間記者採訪一位諾貝爾獲獎者:您在那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出人意料的,這位學者說: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什麼呢?”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擺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我學到的東西就是這些。

說實話,大家看到這裡有沒有很失望,諾貝爾獎獲得者就說了這些,這有什麼可學的?我看完的時候也是和大家一樣的疑問,但是深入地想想,分析一下,發現很不簡單。

“東西要擺放整齊”,一切井井有條,想找什麼東西都能找到,所有事情都安排有條理,工作效率自然是高的,同樣的時間,能收穫更多的價值。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願意分享,有利他之心,深刻地切合稻盛和夫的觀念:成功之道就是利他之心。

“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這句話應該用我們中國的一句古話來理解: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想要什麼,透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走正道,無論是個人思想還是個人行為,都不會走歪。

“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這不是一句對不起的問題,而是不故步自封、謙虛的品質,人的一生是學習成長的一生,我們無可避免的會犯一些錯誤,虛心學習他人之長,不蠻橫固執,一生不斷的學習成長。與此同時,善解人意,寬以待人,人際關係肯定也是和諧的,這樣的人生不好麼?

還有“吃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大家應該也知道不是那麼簡單,我這裡就不再展開,向諾貝爾獎獲得者學習。有想法的父母可以去讀一下《諾貝爾獎獲得者與兒童對話》,全書主要講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他兒子的問答對話,對孩子一些天真的問題的權威回答,大人孩子都值得一讀。

家庭教育中媽媽應該起到什麼作用?

分享完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故事,大家的觀念應該有一些改變了,那麼,這和家庭教育有什麼關係呢?又為什麼要說到媽媽的作用呢?

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分享是在幼兒園,但是按照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大家心裡有數,上述的一些東西應該都是在家裡教的,普通的幼兒園達不到這樣的效果,另外,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次,也不放心給到幼兒園完成。

媽媽在家庭中的作用:

媽媽是孩子習慣的影響者,每個小孩都是一張白紙,最先在上面圖畫的就是父母,而早期影響更大的母親,所以其實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媽媽的生活習慣直接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習慣,小時候不愛衛生,長大了也是邋遢不愛乾淨,小時候不尊重他人,長大了情商也不會高,無法共情。

所以,對孩子習慣的培養,是在各個方面的,從個人生活起居:整理玩具,收拾個人衛生、收拾房間、吃飯睡覺可以一項項嚴格要求;待人接物方面:和小夥伴玩耍、對老師、對長輩、和父母,要要從這些方面教他為人處世的原則;個人素養方面:學習專注、把握時間、養成閱讀的習慣等等方面。

媽媽是孩子情感的培育者,情感是什麼?情感是態度中的一部分,包括道德感和價值感兩個部分,具體表現為愛情、幸福、仇恨、厭惡、美感、憤怒、悲傷、恐懼等等,一個人的情感世界是不是豐富,是不是正向對孩子未來有很大影響。一個天天怨天尤人、顧影自憐的母親,孩子也會內向、敏感。一個總是充滿憤怒的母親,孩子就會比較自卑、沒有自信。反而,如果母親給孩子傳達的是高興、傳達的是愛、是喜悅等正向的情緒,孩子的心智情緒成長也會很健康。

綜上所述,各位父母首先要意識到自己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孩子小時候都是模仿父母學習的,幼兒時期更是模仿母親的一舉一動,注意自己的行為是第一要素。其次如果想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就要從生活的各個小要求要求培養,就像諾貝爾獎獲得者分享的“東西要擺放整齊”

12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說啥不聽,一問三不知”,產科醫生最反感3種行為,你有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