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鈍感力”對孩子的人生有多重要?

醫學家、小說家渡邊淳一認為:鈍感力即能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甘地夫人”法則,講得就是如何培養孩子的“鈍感力”。

甘地夫人

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的兒子拉吉夫12歲時,因一場大病需要手術。

術前,拉吉夫非常緊張、恐懼。

醫生打算說些善意的謊言,如“手術並不痛苦,也不用害怕”等來安慰孩子。

但甘地夫人認為,這樣做不合適。

接著,甘地夫人來到兒子拉吉夫床前,平靜地告訴他:

“可愛的拉吉夫,手術後你有幾天會相當痛苦,這種痛苦是誰也不能代替的,哭泣或喊叫都不能減輕痛苦,可能還會引起頭痛。所以,你必須勇敢地承受它。”

手術之後,拉吉夫沒有哭也沒有叫苦,勇敢地忍受了一切。

把困難說成沒事,這種安慰帶不來任何幫助。

但如果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告訴他真相,鼓勵孩子接受,他反而有面對困難的勇氣。

掩蓋真相,讓孩子更加恐懼,教他學會接受,才是反轉的開始。

這就是著名的“甘地夫人”法則,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挫折,提升“鈍感力”。

現實生活中,害怕失敗,不敢面對挑戰的孩子不在少數。

很多父母要麼就罵他沒出息,要麼以善意的謊言騙孩子面對?

這兩種方式顯然都不合理。

罵傷孩子自尊,解決不了問題;

哄騙孩子去試,知道真相後更加難以接受。

甚至產生一系列負面反應。

比如,孩子本來就害怕,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盲目去試,只會加深恐懼,還可能從此不敢再碰這件事,也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那麼,如何科學提升孩子的“抗挫力”“鈍感力”?

“失敗恐懼症”是攔路虎

對失敗,人有天然的抗拒,孩子也一樣。

著名歌手李琛的兒子喜歡玩積木,有次花很大力氣搭了個作品,眼看就要完成了,就在最後環節上,積木轟然垮塌了。

兒子也一下子崩潰,倒在地上打滾撒氣,把積木踢得滿地都是,哭喊道:“完了,我失敗了,我以後再也不玩積木了……。”

李琛告訴他,失敗了可以從頭再來,重新搭一次不就行了,兒子說:“我都搭了一整天了,怎麼從頭來呀,你從來一個試試……”

孩子因積木沒搭好生氣,是氣自己失敗了。

它讓孩子一時失去自我掌控力,換來“我很差”的沮喪,孩子抗拒這樣糟糕的感覺,所以逃避困難,不願再次面對挑戰。

《抗壓力,逆境重生法則》書中有這麼一段話:

“消極情緒會影響我們的行動,比如恐懼情緒會引發逃避行為,不安情緒讓我們為了避免更多的失敗而不敢去挑戰,憂慮會讓我們蜷縮在家不外出……。”

害怕失敗,會引發一系列負面情緒,如恐懼、不安和憂慮等。

它們會吞食孩子的積極性,變得不敢接受困難。

父母也會經常聽到孩子的藉口:

“我不喜歡做這個”

“我不擅長作文”

“我學不會……”

孩子蜷縮在舒適區內,不敢也不願向前邁出一步。

勇敢面對困難,要打敗“失敗恐懼”這個攔路虎,情緒不再下滑,才能反轉向上攀登。

直面挫折,先直面內心恐懼

心理諮詢師黃仕明,跟兒子散步,兒子向他坦露自己的害怕。

兒子怕考砸,說:“爸爸,明天就要考試了,我真的好害怕會失敗。”

黃仕明聽完,雖然內心也閃過一陣擔心“孩子考砸了怎麼辦?”但他很快放鬆下來,站在孩子的立場來體會他的感受:“孩子,我理解你的感受,我也曾有過害怕失敗的經歷,但是,我也認為你有可能會成功。”

孩子擔心失敗的背後,是他認為自己不夠好,自我懷疑。

而只有當孩子能夠面對接受內心的恐懼,才能做出下一步的自我改進和信心的建立。

幫孩子認出情緒,並引導他接受,才能找到情緒的根源,從而真正解決它。逃避情緒,或掩蓋它,反而容易被它掌握。

試想,當人被一條狂吠的狗緊追不放,如果越是害怕得狂奔,它就越因你的恐懼窮追不捨,但如果你停下正對著它,並撿起石頭準備攻擊,它就會轉身逃走。

恐懼感也是如此,孩子越在困難面前逃跑,困難就好像無處不在,如果停下來面對它,恐懼就會縮回爪牙。

之前的不安,也逐漸變得安穩,反轉才能從此開啟。

其實恐懼失敗,不完全是壞事,它能激發孩子進步的意願。

但如果陷入恐懼而一再回避困難,就要正視並處理情緒。

勇對挫折,“內在支援”不可缺

擊退負面情緒,孩子就要趁勝追擊,而反轉失敗,全靠孩子有“內在支援”。

1、重建“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

遭遇挫折,孩子會感覺“我很差”“我不行”,喪失信心,它是孩子害怕失敗,不敢面對挑戰的主要原因。

幫孩子找回信心,從建立“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開始。

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班杜拉這麼定義自我效能感:“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能力,去完成某專案標或成果的自信程度。”

簡單來說,自我效能感就是“對於某專案標或某個行為,自己一定能做到”的自我感覺程度。

它是一種強烈的信念,為了達成某專案標付出行動,就算有困難,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做到。

孩子從所擅長的事物中,更容易獲取自我效能感。

畫畫也好,唱歌也罷,只要他擅長,我們就可以提供機會,可以是爸媽跟他比賽,也可以和小朋友們比試,目的讓他從中獲取成績,重獲信心。

對於孩子不擅長的事物,可以讓他從勝任簡單的任務開始,逐步升級,從而建立“我也能行”的自我效能感。

2、做孩子心靈後盾。

挫折後重振,要有心靈後盾的支援。

父母與孩子間的親密關係,有助於他從挫折中快速復元。

在這裡,孩子能夠傾訴困難、苦悶、喜悅等任何遭遇,父母也很樂意傾聽,並給予幫助;

在這裡,孩子能感受到安全,內心是敞開的,不必擔心無理的批評和責罵。就算有不愉快,但很快能合好如初。

如此親密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內心有很強的安全感。

因為我們的接納,孩子遇到挫折,就不會持續自我否定,我們的幫助和鼓勵,讓他很快恢復內心力量,有信心戰勝困難。

3、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孩子逃避困難,是他認為失敗是糟糕的,但失敗卻是有益的,前提是:能從中吸取教訓。

陪孩子一起,從失敗中找原因:

孩子試卷上生字總是寫錯,平時是什麼原因在生字上有疏忽?

孩子舞蹈比賽節拍踩不準,平時很可能不太留意拍子,或對舞蹈也並不熟悉……

分析原因,找到改進方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這樣失敗的無用、可怕,也能轉變為有益與親和。

孩子對失敗也會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而不再那麼懼怕。

勇對挫折,是陪伴孩子戰勝自我的過程。

提升鈍感力,就是面對它,戰勝它,陪孩子試一次,再試一次,再再試一次。

10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怎樣做一個合格的陪讀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