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無意中看到一個16歲孩子寫的幾句話:“我只想要好的成績,想要得到爸爸媽媽的肯定,但是取得這樣的成績,我已經是很努力了,為什麼你們就看不到我的努力呢?”

當時因為在大學裡面,心裡沒有那麼多的感觸,但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孩子面對家長的質疑,是多麼的無助。

為啥孩子自己覺得自己很努力,而家長卻不理解呢?

小芳(化名)就是在媽媽的寵愛之下長大的,媽媽因為怕影響她學習,什麼都不讓做,

什麼要求她媽媽都滿足她,唯一的希望就是讓她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

然而事與願違,成績總是處於中下游,她自己也很無奈,家長更是對她失望之極

家長時常就在感嘆:“為什麼我做這麼多,你的成績就是不行呢?”

孩子在一邊陷入了沉默之中

為什麼?

因為父母尤其是母親為她做的太多了,讓她漸漸失去了自理能力,也讓她成了長不大的“巨嬰”

父母的溺愛就像是溫水裡面的青蛙

著名的“青蛙效應”,證實了人不應該溫水中長大

一隻青蛙被直接丟入熱水中,它肯定第一時間跳出熱水中,但是如果將它放入溫水中,慢慢地加熱,青蛙就不會再要跳出來了,因為溫水太舒服,讓青蛙失去了對外界的應變能力,以至於因為被煮熟了也不會再跳出來了

這個就是著名的“青蛙效應”,比喻人們所處的環境太舒服,讓人們失去了應對外部環境變化而應該有的反射能力

“青蛙效應”解答了小芳和家長心裡的困惑,因為家長創造了太舒服的環境,讓小芳失去了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就算是環境發生了變化,她也無法感知,也無法再去承受更多的壓力

杜絕“青蛙效應”,家長培養孩子自立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從小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動手去做,父母減少為孩子代勞的頻率,比如可以從自己洗手開始,慢慢地讓他們自己洗臉,洗襪子等一些小事上進行鍛鍊,讓他們養成自己動手的習慣

✔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讓孩子學會自己穿衣吃飯,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但這還遠遠不夠,家長應該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掌握對應的生活能力,逐漸地讓孩子學會自理和自立。

✔給孩子傳授豐富的生活經驗

父母要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技能傳授給孩子,如怎麼教孩子穿衣服、穿襪子,我們必要時要耐心地教導孩子,而不是嫌麻煩自己三下五除二給穿好了,只有孩子自己學會了,父母才能更為輕鬆。在孩子無法正確辨認事物是非時,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辨別是非。

✔放手讓孩子體驗和鍛鍊

學會讓孩子在逆境中前進,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的性格,讓孩子在困難面前勇敢向前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其實喜歡做的事並沒有那麼容易學會,讓孩子多經歷經歷困難也是個很不錯的體驗

古語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讓自己的孩子多經歷風雨,開拓視野,讓他們不再是依賴父母的“巨嬰”。

13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真討厭姥姥來我家",6歲兒子的話雖讓人心酸,寶媽卻表示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