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2歲寶寶超市吃了一顆草莓,被當成小偷,你會如何應對呢?

週末超市購物,碰到了孩子被工作人員當“小偷”的事情,吸引了我的注意。

一位寶媽帶著2歲的兒子超市購物,小傢伙看什麼都比較好奇,都喜歡摸摸,這位寶媽也沒有太過在意,但是在寶媽買菜的時候,靠近水果區,寶媽只注意了寶寶是否在身邊,對於寶寶的行為卻沒有太過在意,但是問題就來了。

俗話說,“孩子靜悄悄,必定在做妖!”果然一個不留神,小傢伙居然在拿了貨架上的草莓吃,剛咬了一口,就被旁邊的工作人員看到了,直接就大聲呵斥小傢伙,還說這是誰家的孩子,太沒家教了,居然偷吃水果。

經工作人員這麼一吼,小傢伙就直接害怕的大哭起來,寶媽才反應過來,是自己兒子犯錯了。

可能一些脾氣火爆的父母,可能當場就會與工作人員爭吵起來的吧,因為很多父母都是很護犢子的,但是這位寶媽卻沒有,她的做法卻引來贊聲一片。

這位寶媽直接抓了一把草莓,還將孩子手上咬了一口的草莓,也打包給了這位工作人員,讓她去稱一下,並且還說,沒有看管好孩子是我的錯,我有能力為我兒子的錯誤買單。

但是我的孩子只有2歲,只是拿了一個草莓,不能就算作偷吧,並且一顆草莓並不是什麼貴重物品,超市也沒說不可以試吃,你直接就給我兒子亂扣帽子、貼標籤,有些過分了,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希望你能夠道歉。

寶媽這番話,得到了圍觀群眾的支援,這位工作人員只能低頭道歉,灰溜溜地走開了。

其實在帶娃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可能一些新手父母會手足無措,不是與工作人員爭吵,就是覺得丟人,對孩子打罵,或者直接灰溜溜地離開了。這些做法,對於孩子的影響和教育,都是不好的,而這位寶媽的做法,其實就是一種高情商的舉動,值得大家借鑑。

超市購物,孩子喜歡亂摸亂拿東西怎麼辦?

父母要看好孩子

孩子還小的時候,很多舉動,可能都是無意識的,沒有是非觀念,而父母作為孩子的看護人,就需要看好孩子,提前給孩子打好預防針,比如超市購物,可以事先規定,只能選擇一兩樣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能太過貪心,也不能隨意拿超市的東西。

尤其是到了一些易碎品,或者零食水果區,尤其需要引起注意,多多看護好孩子。不然破碎了一些杯子或者碗碟,不僅需要賠償外,孩子還可能受傷。

而且孩子對於零食的抵抗力,是非常低的,因此,要多多看著孩子,不要讓孩子拿太多,並且要提前跟孩子說好,需要付款後,才能吃,最好不要讓孩子在超市裡吃東西,養成習慣,更利於避免孩子出現前面案例中的情況。

給孩子一個教訓

父母可能都會竭盡全力地去保護孩子,不想讓孩子受到一點傷害,父母的這份愛心,我們都是能夠理解的,但是要知道,有些時候,如果讓孩子受到一點輕微傷害,可能對於孩子的教育意義更大。

比如,小孩子不能玩火,說火是危險的,跟孩子說的太多,可能孩子都不會理解,但是如果讓孩子靠近一下蠟燭的火焰,感受一下火焰的燙,可能就會讓孩子記憶深刻,以後就會更好地記住這個教訓。

超市裡,孩子喜歡亂摸東西,其實也可以讓孩子去摸一下榴蓮,讓孩子感受一下,超市並不是什麼東西都能夠摸的,可能會受傷的,讓孩子這麼感受一下,孩子自然就更容易理解 了。

多給孩子講解超市的物品與規則

孩子都是充滿好奇心的,因此,到了超市看見各種各樣的物品,都喜歡摸摸玩玩,這也是人之常情,其實我們帶孩子去超市的時候,最好不要光顧著自己購物,不妨多給孩子認識下超市的裡東西,給孩子講解一下超市的規則,這樣提前給孩子打好預防針,讓孩子的好奇心能夠透過父母的講解得到滿足,這樣也是能夠很好避免孩子犯錯的。

父母要為孩子的行為買單

孩子還小,犯錯是很正常的,但是當孩子犯錯後,父母就需要主動承擔起責任,為孩子的錯誤買單。孩子雖小不懂事,但是作為父母的,卻不能不懂事,推脫責任,這就是對孩子的錯誤教育。

父母的態度和行為,對於孩子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在一次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也是能夠吸取經驗教訓,學會很多待人處事的道理,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說句心裡話:

孩子犯錯,雖然是很常見的,但是父母在應對孩子犯錯的時候,卻不能不在意,根據孩子不同的情況,需要有針對性地應對。如果孩子是屢教不改的錯誤,那麼父母就不能包庇孩子了,而是要正視孩子的錯誤,該批評就批判,該懲罰還是需要懲罰的。

但是像上面的那個小孩子一樣,只是下意思地舉動,年齡又小,可能都不明白,直接拿超市東西吃是錯誤的,這個時候,就不能過分責備了,而是應該儘量在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情況下,對孩子進行適當教育,以免讓孩子自卑,留下心理陰影。

而前文中寶媽的做法,就是很好地。一方面讓孩子瞭解到自己犯錯了,媽媽需要為他的錯誤買單,另一方面,也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是不會允許別人隨意給自己亂扣帽子貼標籤的。#親子教育#

今日話題:對於2歲左右的孩子,超市裡拿水果吃,你覺得算偷吃麼?你是否贊同這位寶媽的做法呢?

7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進入“可怕的三歲”,打也不行罵也不行?家長試試這3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