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文 | 亦書歡言 助教 | 沐飛魚

閨蜜的孩子馬上就要上小學了,為了讓孩子能夠進最好的學校,她四處找關係、陪笑臉,花了很多錢,終於把孩子送進了明星學校。

但是孩子好像並不領情,每天早上很不情願地去上學,回家後又不喜歡寫作業,平時考試也一塌糊塗。我閨蜜每天都愁眉苦臉地,有一天她來問我:為什麼孩子不喜歡學習?怎樣才能讓孩子喜歡學習?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那不妨來看看這本經典的教育心理學圖書《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剛好可以解決孩子不喜歡學習的問題。

這本書豆瓣評分高達9.2分,網友評價它:“一本想要背下來的書”、“每一章都是重磅炸彈”。

它既是一本教育心理學的入門書,又是一本認知心理學方面的普及讀物。作者威林厄姆教授從認知心理學出發,透過揭示大腦運作的原理,告訴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大腦。

相信你掌握了大腦認知的這3條秘密後,也能讓孩子輕輕鬆鬆愛上學習。

讓孩子探索難度剛剛好的問題,逐步培養學習興趣

為什麼孩子不喜歡學習呢?這個還要從大腦運作的原理開始說起。

很多人都覺得,大腦就是用來思考的。但是作者威林厄姆卻提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觀點: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於使你避免思考。

因為大腦的一個特點是比較懶惰,處於能不費力思考就不費力思考的狀態。如果有其他更加輕鬆的選項,大腦都會傾向於選擇更加簡單的事情。比如,當孩子面臨寫作業和看電視這兩個選項時,大腦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那麼,我們大腦什麼時候才會開始思考呢?當我們面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並且解決這個問題並不是特別困難的時候,我們大腦就開始思考。而且成功解決問題後獲得的成就感,還會促進大腦去思考更高難度的問題,從而進入一個良性迴圈。

這就很好地解釋了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學習,因為我們大腦天生並不擅長學習思考。當孩子的功課難度太高了,孩子就會喪失學習的興趣。只有孩子的功課難度剛剛好,才會引導孩子主動思考,從而愛上學習。

現在,很多家長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安排了各種早教班;上幼兒園以後,又報了很多興趣班;在幼小銜接階段,又安排各種識字班、英語班等。在投資孩子教育這方面,家長真的一點都不心疼。

但是投入這麼多,收穫卻不理想。因為我們沒有遵循大腦認知的規律。我們的大腦只有在解決難度剛剛好的問題的時候,才會去主動思考、主動學習。而提早給孩子灌輸理解範圍以外的內容,這不僅不利於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還會扼殺孩子學習的興趣。

在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上,家長千萬不要著急。我們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提出孩子感興趣的問題,給孩子安排難度剛剛好的課程,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慢慢地愛上學習。

孩子的成長需要等待。讓我們有足夠的耐心,陪孩子終身成長。

讓孩子接受更多的事實性知識,可以提高學習能力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這樣的困惑,孩子在四年級以前,成績還很好,平均分都在90分以上。但到了四年級,成績突然下降,別說90分了,有時才考75分,寫作業也變得非常吃力。

這個就是非常有名的“四年級掉隊現象”,四年級是孩子成績的分水嶺,跨過去了就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如果跨不過去,可能就會成為一個“學渣”。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四年級以前側重的是發音、拼寫等基礎能力,而四年級以後側重的是閱讀理解能力。孩子在學前掌握越多的事實性知識,他的閱讀理解能力會越強,所取得的成績也會越好。這在四年級以後表現很明顯。

所謂的事實性知識,就是我們認識世界的規律性常識。大腦認知的第二條秘密,就是已知通往未知的道路,需要大量的事實性知識做鋪墊。

很多時候我們看起來在思考,其實是在進行記憶檢索。比如,世界上最好的象棋棋手之間的差距並不在于思考能力的差異,或者能否走出一著妙棋,而是他們熟悉的棋譜的多寡。

所以,在我們批判應試教育,讓孩子死記硬背很多知識,而不注重思考能力的培養的時候,我們要明白一個真相,那就是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也是依靠大量的事實性知識支撐的。

芝加哥大學醫學院有一項研究表明:在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前,高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之間,就已經積累了高達3200萬的詞彙量差異。正是這3000多萬詞彙量的差異,導致二者的學業差距越來越大。

由此可見,在孩子上學之前,我們就給孩子進行大量的語言輸入,讓孩子接受更多的事實性知識,這樣會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能力。比如,從小就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溝通環境,這些都有助於孩子的學習成長。

巧用畫面、故事、聯絡等助記術,提高孩子記憶力

很多家長可能會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孩子能夠記住他喜歡的動畫片的所有細節,但是對於課本上的知識,卻怎麼都記不住呢?

因為動畫片的畫面、聲音和故事,都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觸發了孩子去思考故事的情節和走向。而課本上的知識,大量的文字堆砌,讓孩子迴避思考。

我們的大腦儲存空間是有限的,不是所有經過大腦的資訊都會被記住。哪些內容更容易被記住呢?大腦認知第三條秘密告訴我們:沒有思考就沒有記憶,記憶是思考的殘留物。

我們的大腦是這樣想的:如果你不經常思考一件事情,你可能不會需要再想它,所以可以放棄思考;如果你經常思考一個問題,那麼就會從很多角度去思考,直到解決問題為止。思考是記憶的必經之路。

瞭解了大腦記憶的秘密,我們就可以借用畫面、故事和練習等方法,提高孩子的記憶力,讓孩子記住書本的知識。

比如,在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時,可以先從繪本和圖畫書開始,利用畫面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後再慢慢增加文字量,逐步地引導孩子產生興趣,主動學習。

另外,在學習過程中,巧妙地引入故事也有助於孩子的記憶。舉個例子,我們在教孩子“鋼琴”這個概念時,告訴孩子:有一個搬運工搬著鋼琴上樓,“咕嚕咕嚕”從樓梯上滾下來了。孩子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也會記住“鋼琴”這個概念。

最後,就是多類比聯絡。大腦不喜歡抽象的概念,傾向於選擇具體的事物。我們是透過聯絡已知的事物來理解新的事物。例如歐姆定律,是指電子流動所產生的能量。如果我們把電流和水流進行類比,這樣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原來,孩子不喜歡學習這不是孩子的錯,是我們大腦的認知規律在作怪。作為家長,我們要給孩子難度適中的學習任務、日常溝通中傳授更多事實性知識、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去思考,才能真正讓孩子主動學習,從而愛上學習。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育兒教育中,我們更應該注重言傳身教,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先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如果你希望孩子喜歡學習,那麼你就要做學習型父母,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10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的耳朵有開關嗎?為啥我跟他說話他都裝聽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