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我們文章的家長們都知道,寶寶生病,只有在醫生確診為細菌感染後,才需要用到抗生素,病毒感染不需要抗生素。
但怎麼區分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呢?
擇日不如撞日,就今天來說說吧。
兩種相對常見的檢測方法:血常規檢測和鼻咽拭子檢測。醫生根據檢測報告,結合臨床表現來作區分。
具體怎麼判斷?令人頭大的化驗單又怎麼看呢?
01血常規檢測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
寶寶發燒了,高燒不退,怎麼辦?趕緊送醫院!
到了醫院,醫生:“來,出門左拐再右拐繳費,然後直走下樓先去抽血,過會拿化驗單來找我。”
等化驗單出來了,自己瞅了瞅各項指標,內心瘋狂OS:這是啥?啥?啥?
嗯,別擔心,有同樣感觸的人要是站一起排隊的話,保守估計也能繞地球一圈了。
首先我們知道,抽血主要是對3大類血細胞: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的數量和形態等資訊進行檢測。
一般來說,寶寶發燒時查血常規,白細胞的引數可能會比較高,但不要只因白細胞稍高就進行抗生素治療。
因為白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禁衛軍統帥”,不管是細菌、病毒或其他病原體侵入人體,白細胞都會“上陣殺敵”,這個過程中,白細胞總數會發生變化。
其中,白細胞手下主要有“兩員大將”,分別對抗細菌、病毒:
所以區分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通常要結合白細胞總數(WBC)、中性粒細胞%(NEUT%)、淋巴細胞%(LYMPH%),這幾項引數,綜合分析。
概括起來就是:
自測1 ☟
另外,血常規化驗單上還有一項,也是區分細菌和病毒感染的指標之一,即C反應蛋白。
一般情況下,當體內有急性炎症、較嚴重的細菌感染或組織損傷時,C反應蛋白會在數小時內出現,並持續升高。
而在病毒感染時,通常不升高或僅僅輕度升高。
自測,看看這張化驗單,可能是細菌感染or病毒感染?
自測2 ☟
溫馨提示:
C反應蛋白並不適於作為疾病診斷的唯一標準,醫生需要結合寶寶的臨床表現,同時配合血常規檢查結果,綜合判斷後做出診斷。
02鼻咽拭子檢測如果家長心疼寶寶抽血會痛,在高度懷疑相關病原體感染的情況下,可以透過鼻咽拭子來檢測。這種檢查方法也被叫做“呼吸道五項”,或者“查鼻涕”。
(Ps:必須抽血才能檢測的情況除外,醫生會結合病症給出合理檢測方法。當地醫院沒有鼻咽拭子檢測,也可用血常規檢測,不必糾結。)
如果寶寶出現呼吸道症狀,流涕、鼻塞、咳嗽、發熱等,醫生也可以透過鼻咽拭子取寶寶的分泌物來化驗。
這種方法,快速、無創、直接獲得檢查結果。
具體怎麼檢查?首先,醫生會透過臨床查體,對寶寶的情況做初步判斷,再決定是取鼻分泌物還是咽分泌物進行檢查。
然後,醫生會用一個長長的棉棒,探入寶寶的鼻腔或咽部,沾取寶寶的鼻或咽分泌物,然後送往檢驗科進行化驗檢查。
(照片為檢查取樣模擬場景)
兩種檢查使用的“棉棒”略有不同,沾取分泌物的部位也不同。
具體用鼻拭子還是咽拭子,遵醫囑即可。
(照片為檢查取樣模擬場景)
整個操作過程僅需2秒,不抽血、無痛苦。
不過棉棒探入的過程可能會讓寶寶不舒服,出現擺頭、身體扭動、哭鬧等情況,但不會影響檢查結果,家長可以放心。
一般來說,鼻咽拭子的檢測結果,大概在30分鐘左右就能出來。
化驗單怎麼看?
鼻咽拭子的化驗報告長這樣:
結果看起來比較直觀,“陰性”說明寶寶當前沒有感染;“陽性”說明感染,需要遵兒科醫生醫囑,進行治療或居家正確護理,以免病情加重。
從圖上可以看出,“呼吸道五項”可化驗以下5種抗原:
1、肺炎支原體抗原(MP)
2、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RSV)
3、呼吸道腺病毒抗原(AdV)
4、甲型流感病毒抗原(Flu A)
5、乙型流感病毒抗原(Flu B)
為什麼是這5種呢?
因為這5種抗原已經涵蓋了常見的、大部分的、能夠透過試劑精準檢測出來的,引起吸道感染的病原體種類。
檢查結果能夠為醫生提供更準確的判斷依據,幫助醫生更準確的對症治療,讓寶寶更快恢復健康。
如果5項檢查結果都是“陰性”,是不是說明白做了呢?
當然不是的。
結果都為“陰性”,說明了寶寶的疾病排除了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和肺炎支原體。
下一步,兒科醫生就可以結合寶寶的實際情況,從其他方面考慮病因或檢測,然後再製定治療方案。這對寶寶來說,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重點提醒:
不管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都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所以,尤其家有倆寶的,寶寶生病,要做好分餐,儘量避免親密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