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作者| 陶若素

近日,林心如在採訪中聊起女兒,感慨女兒叛逆。

為了玩玩具,選擇留在家。還會“叛逆”地對媽媽說:“走開”。

林心如並非指責孩子不聽話,只是慨嘆孩子大了,終究不會像小時候,對父母言聽計從。

子女一場,我們深知這是註定之事。孩子越大,自己主見與意志也越大,我們無法左右,也左右不了。

發展心理學指出,孩子3歲左右會迎來第一逆反期。孩子透過說“不”,昭示自我意願,感受自我力量。

但並非所有父母都瞭解孩子心理發展,於是會將孩子有主見,看作是與父母作對、叛逆。

一旦孩子進入“叛逆期”,父母如臨大敵。

所謂叛逆期,不過是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曲解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中指出:叛逆的孩子,都源自他覺得不被家裡理解。而家人也確實不理解他們為什麼要這樣。

愛孩子的父母比比皆是。悲哀的是,不理解孩子的父母也比比皆是。

父母眼中孩子無藥可救。

爸爸詢問作業情況,孩子直接無視,再問就進屋,任憑爸爸怎麼喊,拒不出屋。

生病後,趁機拒絕上學,爸爸如何訓斥,孩子都無動於衷,並對爸爸說:滾開,再逼我就去跳樓。

父子倆一言不合,就激烈對峙。孩子直呼爸爸大名,還要斷絕關係。

父母既氣憤又無奈,而蘭海老師卻說:孩子看似叛逆,實則無助。

這一切根源,爸爸難辭其咎。看看這個家中,爸爸擁有絕對話語權,媽媽像個僕人,而孩子沒任何發言權。

爸爸對兒子每天只有三句話:今天作業是什麼?老師說什麼?作業做完了嗎?爸爸不覺有錯,他是學生,不談學習談什麼?

於是,爸爸越只談學習,孩子越本能抗拒。親子衝突,就是父母意識不到,孩子成長中,不只有學習,還要多關心與關注他的喜怒哀樂。

樊登說:一個人最無助的時候,情緒起主導作用,於是每次跟父母的溝通不是逃離,就是反抗。

可惜的是,我們父母,很容易被孩子情緒帶跑偏,並不懂得孩子行為背後真實呼聲,關於愛、存在感、發言權,被尊重權利的渴望。

一系列家庭危機發生,就起源父母錯誤解讀。

孩子並非與父母作對,而是練習自我獨立

《傾聽孩子》中指出,孩子每一個“非正常”表現的背後,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

只有父母讀懂孩子,才能懂孩子。

作家劉墉之子劉軒,曾在一段Vlog中回覆一位家長困惑:青春期孩子叛逆怎麼辦?

劉軒說,唯有一顆平常心,才能體會孩子。因為叛逆期就像太陽東昇西落的自然現象,在特定時間段,一定會來。

劉軒也曾是叛逆的孩子。很多年後,劉軒說出叛逆真實原因。

就是覺得自己長大,不該對父母言聽計從。

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

除了青春期荷爾蒙因素之外,身邊的同齡朋友都在聊獨立、主見、自己的生活……那麼,孩子也會有此念頭。

雖然這時孩子並不具備真正的獨立能力,但獨立的姿態必須旗幟鮮明。那就是“誰反對我,我反抗誰”。

孩子用叛逆、唱反調的方式,無非是想告訴大人:我長大了,我要獨立做主。

叛逆對孩子而言,是件好事。

孩子長大註定與父母別離,去更廣闊的世界試煉自我。叛逆期是最佳練手期,孩子透過尋找自我,塑造自我,找到自己所處位置,懂得如何為人處事,從而建立一個完整的自我認知概念。

只有經過叛逆期的錘鍊,孩子才能擁有獨立人格與成熟思想。孩子在未來踏入社會,才有自我主見和做事分寸。

如《無聲告白》中說:“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面對孩子“叛逆”:不要激勵對抗,而是智慧應對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一個寓言。南風與北風打賭,誰能將路人身上的大衣脫掉,誰就威力大。

北風用寒氣使勁地吹著路人,結果發現風越大,路人把衣服裹得越緊。南風出場,一陣暖意襲來,路人紛紛脫衣散熱。

路人就像叛逆的孩子,父母就是風,想讓孩子停止對抗,春風化雨是最智慧方式。

01不要與孩子“直面剛”

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洛說:一個不成熟的人標誌是他願意為某個理由而轟轟烈烈的死去。

假如孩子在做他認為對的事,卻遭父母反對,他會把這件事看作“爭取意志自由”權利鬥爭,不惜與父母對抗到底。

電影《回到過去擁抱你》中,兒子喜歡搖滾卻遭父母強烈禁止。

父親把他鎖在家裡,剪斷他吉他弦,兒子就砸了爸爸的車。爸爸也不甘示弱,攪了兒子演唱會。最後換來,為了報復爸爸,兒子跳河自殺。

我們父母要知道,孩子小時候,威力震懾管用。但隨著他長大,自我意願強烈,力量變強,攻擊力也在變強。硬碰硬,只會兩敗俱傷。

為了杜絕極端行為,面對孩子叛逆,我們要適度認慫。只有父母不強勢,孩子才不會燃起叛逆的火苗。

02給孩子自主的權利

楊瀾TED演講中,講過好友黃靜潔的育兒方式,即:陪孩子犯錯,讓他擁有自主權利。

作為媽媽,每次旅行時,她總放手讓孩子自己做路線。一次,孩子驚喜發現,地圖上兩個點很近,可以走著過去。媽媽欣然接受,結果他們走了很久。

媽媽沒有說教與指責,只是說:下次我們可以設計出更好的路線。

當孩子有自主願望,只要不涉及原則和底線,作為父母,我們要懂得“放權”。

也許孩子會犯錯,沒拿捏好權利尺度與方法,但父母怕出錯,一味地阻礙與束縛,只會讓孩子感受到不認可與懷疑。

我們給孩子自主權利,就是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沒有了對立衝突,孩子的叛逆期才不會像暴風雨一樣猛烈來襲。

03給孩子選擇題,而非單選題

《別以為你會愛孩子》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孩子想看動畫片,拒絕洗澡。媽媽好話說盡,孩子就是頑抗到底。

是看動畫片,還是洗澡?作者說,我們可以給孩子第三條路。

媽媽可以說,這個動畫片真有意思,你閉上眼睛能聽到動畫片聲音嗎?孩子試了試,說可以。

媽媽繼續引導,那你試試去浴室聽,能聽到聲音嗎?孩子又試了試,依舊能聽到。

媽媽接著說,那洗澡時也能聽到嗎?孩子接受了媽媽意見,媽媽也順利讓孩子洗澡。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孩子叛逆,其實是由於我們只給孩子,“是”或“否”的單選題,這樣很容易製造衝突。

作為父母,與其給孩子單選題,不如給孩子選擇題。答案不變,何必糾結解題方式。只有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他才願意合作。

我們父母只有理解孩子,才能心生智慧,營造更多相處方式。對抗叛逆,最好方式永遠是愛與耐心。

幫孩子度過“叛逆期”,陪孩子一起健康成長

李躍兒老師曾說,父母眼中理想的孩子,就是有問題的孩子。

但其實,哪有什麼有問題的孩子,孩子叛逆期的問題,不過是他成長的提問。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角色認同的同一性”,是孩子青春期首要任務。孩子的叛逆終其根源,不過想解答 “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與社會”的關係。

孩子只有對自我有清晰認知,才不會迷失未來。

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不是孩子叛逆期,為他關上門,任由他獨自尋覓或不許他脫韁。我們要了解孩子內心需求,並堅決陪在他身邊,幫他一起尋找自我。

孩子只有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尊重、愛和信任,才能順利找到出口,知道前路的方向與目的地。

而這過程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導航”。

是否能將孩子帶到人生指定地點,在於孩子怎麼走,更在於父母如何保駕護航。

27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吃手”是智力發育的表現?父母別高興太早,超過年齡要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