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眨眼就到了年末。
一到年末就是各種節日扎堆的時候,也是家長們最忙碌、最容易焦慮的時候。
朋友前幾天找我,一口氣抱怨了一大通:
才剛把娃在萬聖節穿的服裝、買的玩具收拾好,又要準備聖誕節禮物。緊接著就是元旦禮物、春節紅包、元宵節禮物。你以為你能喘口氣吧,娃的生日又到了,後邊還有開學禮物、兒童節禮物……
現在每過一個節,家長的壓力都很大。
其實,我們只想趁著節日好好休息,犒勞一下自己,現在完全變成服務孩子。
而且,家長也不希望老給孩子買禮物。現在這些商家節日營銷搞得太可怕了,天天在那宣傳「過節就給孩子買這個、買那個」。
我家娃現在張口閉口就是「要禮物」。學校還有孩子攀比誰的禮物多、誰的禮物貴。
如果孩子對節日的感知就是「索要禮物」,那節日存在的意義到底是啥?
……不跟你說那麼多了,我得趕緊給娃買聖誕禮物了,他一個月前就在暗示我了。
02
會付出的孩子更幸福跟朋友聊完,我陷入了沉思。商品經濟似乎真的讓越來越多人把注意力放到了「獲得」而不是「付出」上。
也有朋友說,這也沒什麼不好。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人類天生就是要索取的。《自私的基因》這本書聽過吧?原始部落裡面,最會獲得的人拿走了好東西,倖存了下來,而那些付出的傻瓜死了。
《自私的基因》很多經歷過飢寒交迫、資源匱乏的老一輩可能也支援這個觀點,他們對孩子是百依百順,孩子對他們是予取予求。
可是,索取真的比付出好嗎?
其實,人類不只有「自私」的基因,也有「付出」的基因。
大量研究表明,我們「付出」的本能也具有深厚的進化根源。在進化社會學看來,對他人的幫助、慈善等親社會行為可以幫助部落、群體共同生存。所以,樂於付出的人往往能在工作場合、浪漫關係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和滿足感。
而且,那些樂於「付出」的人往往擁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更大的幸福感,甚至,更長的壽命。
腦科學研究表明,當我們無私幫助別人時,會啟用大腦的獎勵迴路(中腦邊緣區域),這會讓我們感到由衷的快樂。當一個個小小的善舉變成習慣,我們會發展出更健康的心理、更大的幸福感。
去年一項研究發現,比起吃「獨食」,兩歲以下的小寶寶已經能從「給木偶喂零食」的行為中體會到更多的幸福感。而且,當這個零食是從自己的碗裡分享出去(而不是大人額外給的)時,寶寶會覺得更加快樂。
特別是在節日扎堆的時候,孩子更容易被「索取」的概念影響,這個時候我們更要教會孩子,如何平衡「付出」和「獲取」的關係。
03
節日到了,既要教會孩子「獲得」,也要教會孩子「付出」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亞當·格蘭特教授寫過一本書,題目叫《Give and Take》,意思是「付出與獲得」。
《Give and Take》中文名《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他說企業中有三種人,樂於分享的付出者、追求利益的獲取者和斤斤計較的互利者。
這三種人誰在公司裡最成功呢?最容易成功的,是那些「既會利人又會利己」的付出者。他們不但「愛付出」,而且「會付出」,知道怎麼在獲利和付出之間保持平衡。他們能夠因為幫助別人得到更多機會,同時也能保障自己的工作進度。
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既會利己又會利人」的人。我們既希望孩子能夠享受到節日特殊的氣氛,又希望他不僅獲得成堆的禮物,也能學會節日裡傳達的親情、祝福、愛人等精神。
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1
給禮物賦予更多「時間的溫度」
節日扎堆的一個後果是,大人買禮物都買麻木了,新禮物能孩子帶來的快樂也越來越不持久。
很多孩子要禮物要得凶,禮物到手玩個兩三天就不知道踢到哪裡去了。
想要孩子從禮物中得到持久的快樂,咱們要給禮物賦予更多「時間的溫度」。
我最愛的童書《小王子》裡,狐狸對王子說過:
因為你把時間投注在你的玫瑰花身上,所以,她才會如此重要。
人類已經忘記這個簡單的真理了。不過,你不可以忘記,你必須對那些你所馴養的東西負責。你必須對你的玫瑰花兒負責。
花時間挑選優質禮物
所以,雖然準備禮物很辛苦,但是既然要給孩子送禮物,首先咱們自己就要花時間,謹慎挑選。
壞玩具的共性:低劣的品質、盜版的內容、玄乎的噱頭選擇耐玩性強,品質好,孩子可以玩較長時間的好玩具,比如積木、桌遊、優質繪本等等。
當然,你也可以趁著愛貝睿儲值卡活動囤些儲值卡。充 1000 送 100 ,還加贈新品益智盒子,實惠又實用喲~給予禮物的同時,提出相應的要求
另外,不要輕易給孩子玩具,而是提一定的要求。
大家都知道聖誕節要「以聖誕老人之名」給孩子禮物。你可能不知道,在歐美很多國家,想得到聖誕老人的禮物,孩子需要提前給聖誕老人寫一封信。
內容豐儉由人,重點是表達出對聖誕老人殷切的期盼。
來源:pexels首先可以是向聖誕老人介紹一下自己的情況。然後坦誠相告自己這一年做過了哪些好事,取得了哪些成績,是不是好孩子(因為聖誕老人只給「好孩子」寄禮物)。當然,如果覺得自己表現得不夠好,也可以借這個機會反思一下自己要改進的地方。只要反思得好,也可以從「壞孩子」清單中移除出去,進入「好孩子」清單。接著就是最激動人心的環節,告訴聖誕老人自己今年想要什麼禮物、有什麼心願以及原因。最後,還要在信中表達一下對聖誕老人的感謝。聖誕老人喜歡去懂感恩的小朋友家裡拜訪。形式多樣,可以是手寫信、也可以是畫出來的畫、甚至是錄製的視訊都可以。
給聖誕老人寄的信,筆者親人提供很多孩子為了提高自己的「中獎率」,平安夜的時候,會在聖誕樹下給聖誕老人準備一個水果派,給麋鹿準備一根胡蘿蔔,在窗沿掛上表示歡迎的聖誕風鈴等等。
筆者親人做的聖誕風鈴讓孩子花費時間準備,其實也是讓孩子親身體驗節日的「儀式感」,幫助孩子把節日的意義從大包小包的禮物中抽離出來。
不僅是聖誕節,元旦的時候教孩子寫賀年卡片,春節的時候帶孩子大掃除、貼春聯,元宵節做花燈、包湯圓,增加節日活動的儀式感比單純給孩子買買買要有意義得多。
2
教會孩子給予的魔力
當孩子慢慢長大,節日能給予孩子的「魔力」也越來越小。很多孩子在六七歲甚至更小的時候就不相信聖誕老人、神話故事的存在了。
但是,我們仍然有辦法讓節日的精神長存,那就是讓孩子從「相信聖誕老人」變成「成為聖誕老人」。
之前在美國的社交網站上瘋傳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母親發現自己的孩子開始懷疑聖誕老人的真實性了。她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她首先帶孩子們去喝咖啡,然後告訴孩子們:
「今年你們長大了很多。你們不僅長得更高了,而且我還看到你們的心也成長了。」
然後,她一一指出了每個孩子在過去所做過的好的行為,比如對人的善舉、對人表現出的同情等等。
最後她對孩子們說:
「雖然你們不會再收到聖誕老人的禮物,但是你們現在長大了,你們的內心已經變得非常強大。你們已準備好成為一名合格的聖誕老人了。你們可能已經注意到,街邊經常有打扮成聖誕老人的人。你的一些朋友甚至可能告訴過你,世界上沒有聖誕老人。那是因為這些孩子還沒有準備好成為聖誕老人,但是我認為你們已經準備好了……」
最後,這位媽媽帶著孩子們祕密選擇了他們想要送禮物的物件,並且偷偷給這些人送去了聖誕節禮物。
雖然完全模仿她的做法不太現實,但是我們確實可以教會孩子如何給周圍的人予以善意。
學會給同學和朋友一些鼓勵
節日除了送禮物,也可以讓孩子給同學或朋友寫(或者畫)一兩句鼓勵或感謝的卡片。甚至可以準備一些親手做的零食、手工等等。
不一定物質獎勵才可以做禮物。孩子沒有能力購買禮物,你可以教孩子做禮物券。比如送給爺爺「捶背券」、送給奶奶「做家務」券等等。你送孩子的禮物中,也不一定都是物質的,可以是「去公園券」、「旅遊券」等等。
蠟筆小新送給媽媽的「按摩肩膀券」定期送出舊玩具、繪本、衣物
你可以帶著孩子定期整理自己的玩具櫃、書櫃。把不用或很少用的舊玩具、書本、衣服捐給周圍有需要的人或者是慈善組織。
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最好全程帶著孩子,比如讓孩子熟悉熟悉社群周圍的舊衣物捐獻點等等。
做慈善聽起來像是有錢人才做的事情,其實沒有那麼高的門檻。
我媽媽是普通老師,打我記事以來,她一直在捐助偏遠地區的幾個孩子的上學費用。其實,那是非常微不足道的金額,但是看著媽媽給別的孩子打電話、寫信的樣子,對我有非常積極的影響。現在,我每年也會從工資裡拿出微薄的一部分做愛心捐助,這麼做能讓我感到更加安心、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更加積極。
推薦大家也在家裡設定一個慈善專用儲蓄罐,金額不需要太多,但是要請孩子一起參與。甚至,你可以讓孩子負責掌管這個儲蓄罐,當罐頭滿了之後,讓孩子選擇捐助誰、如何捐助。
總結
有人說 12 月最大的童話是聖誕節,其實孩子最大的童話永遠來自父母。
節日的魔力不在於節日本身,而是我們能夠給節日注入多少自己的魔力,在節日的框架內創造多少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
讓節日迴歸節日,而不是讓節日變味成為「禮物日」,既替咱們省了一大筆錢,也教會了孩子「付出」比「獲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