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跟許久未見面的老友聊天,她心生感慨,跟我抱怨了帶孩子的不易。她是這樣說的:
家有一女,兩歲,在此之前,女兒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乖寶寶,從小就特別聽話,從來不用操太多心。現在,女兒像變了個人,說什麼都不聽,還學會頂嘴了。
我聽後“嘿嘿”一笑說:“你女兒到了‘可怕的2歲’了!”
老友聽我說完還是一愣一愣的,奇怪地問我,什麼是“可怕的2歲”?真的有這麼一個階段嗎?
什麼是“可怕的2歲”從個體心理髮展來看,孩子從出生到成年會經歷三個叛逆期,即2、3歲的叛逆,7、8歲的叛逆,青春期叛逆。
而2歲剛好就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也是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的階段。
孩子到了2歲的時候會有一個特別難帶的階段,動不動就發脾氣,喜歡跟大人對著幹,喜歡用“不”拒絕所有事情,可以說是突然間變得非常難調教。英語還有一個詞來專門形容這個階段,叫做“terrible two”。
老一輩也有這麼一句話:“小孩長到和桌子一樣高時,麻煩就開始了。”
孩子長到桌子一樣高也就是2歲左右這個年紀,這句話也正印證了“可怕的2歲”是孩子發展的必經階段。
可怕的兩歲有什麼“特殊”表現?1、“迷”一樣的固執
家有2歲萌娃的家長都見證過這樣的“酸爽一刻”:
從外面回家,一定是他先進的家門,如果誰先進了,那他一定會叫那個人退出去,等他進了其他人才可以進;
吃飯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千萬不能坐錯,否則還要重新坐一次;
糖果要自己剝,如果父母幫忙剝了,那他會大發雷霆,然後把原來的糖扔掉重新拿一顆新的。
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孩子進入了執拗敏感期,他們是那麼地固執和難以變通,有時會到不可理喻的地步。
2歲的孩子,他們是無法理解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改變的,因此面對這樣自己想做有能力不足的情況,他們只好恪守一些規則或者秩序,如果這些被打破,他們就會大哭大鬧。
2、“不”字當頭
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口頭禪就是“不要”“不給”“不行”,這個“不”字幾乎是“可怕的2歲”的代言詞。
“跟小朋友分享你的玩具,好嗎”
“不,我不要分享。”
“快點來吃飯。”
“不吃。”
“我幫你好嗎?”
“不好。”
這其實也是孩子想證明自己都是對的,因此不管別人說了什麼,他都要說“不”,把別人的想法都否認掉,認為自己才是自己世界的主宰。
孩子這種超級不配合不合作的言行真是“可惡至極”,怪不得被稱為2歲的小怪獸。
“可怕的2歲”真的這麼可怕嗎?2歲的孩子之所以被稱為“可怕”,是因為孩子剛剛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2歲前的依賴和溫順瞬間“蕩然無存”,而父母還處在“保姆型父母”階段,習慣了什麼都幫孩子做好,也習慣了那個小可愛的依賴和黏糊。
突然有一天小可愛變得“獨立”了,什麼都要自己做,拒絕父母安排的任何事情,動不動就鬼哭狼嚎。
因此,常有新手父母這樣發問:為什麼我的孩子突然變得不聽話了?
如果你了解了孩子為什麼會變得這麼“叛逆”,也許就不會那麼抓狂和無所適從了,這個“小怪獸”其實還是蠻惹人憐愛的。
那麼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可怕的2歲”?1、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期
2歲的孩子是自我意識敏感期的萌芽,他們開始意識到“自我”的存在,發現自己和世界實際是分離的,並且不想再依賴父母的安排。
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獨立存在的,跟2歲前以為自己沒有父母就生存不了完全不一樣,他開始做一些事情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這個時候的孩子幾乎將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在自我的構建中。
有些心理學家會這樣說:這不是孩子的“叛逆期”,應該是孩子對世界的“探索期”才對。
我很贊同這個說法,在此之前可以說是孩子藉助父母之力去觀察著這個世界,現在孩子開始帶著強烈的好奇心真正地走入這個世界進行實實在在地探索。
這是一個分水嶺,探索順利與否,對孩子日後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
2、執行能力還不足以應付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2歲的孩子不再像之前總是呆在媽媽懷裡撒嬌要抱抱的小寶寶,他認為自己已經足夠強大,強大到能夠勝任所有事情。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2歲的孩子想法層出不窮,但是執行能力卻遠遠達不到,很多自己覺得能夠做好的事情卻沒有一件做得好。
這種挫敗感使孩子變得異常困惑和暴躁,加上語言表達能力不足,他們無法說出這種讓人難受的感覺,因此,哭鬧、發脾氣變成孩子發洩情緒的唯一出口。
3、物權意識的出現
物權意識的出現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有些孩子表現得強烈點,有的表現得弱一點。進入物權敏感期,孩子經常會說“這是我的”“不給”,不管是什麼東西都不願與人分享,有時連碰一下都不給。
“你喜歡妹妹嗎?”“喜歡。”“那你想跟她一起玩嗎?”“想。”“那你可以讓妹妹玩一下你的玩具啊。”“不可以,這是我的。”你會發現這個彎是怎麼繞到繞不出去了,跟孩子說再多的道理都沒有用,孩子就一個想法:我的東西是我的,誰都不許碰。
很多家長便粗暴的孩子貼上“小氣”“自私”的標籤,殊不知孩子只是進入了物權敏感期,對自己物品具有強烈的佔有心理,並且從中獲得擁有的快樂。如果強行讓孩子分享,那孩子內心是變扭和痛苦的。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順利渡過可怕的2歲?1、幫助孩子正確了解自己
當孩子意識到“自我”的獨特存在,最先好奇的是自己的身體,他們在不斷的實踐中意識到,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眼睛,這是我的小手。
家長從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慢慢地去了解自己身體蘊藏的能量,自己的小手可以幹什麼,眼睛耳朵可以幹什麼,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是在慢慢變得強大的。
這樣可以減少孩子的挫敗感,減少孩子憤怒的情緒,不至於一遇到阻礙就只會大聲哭鬧。
2、承認孩子的獨立性
父母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獨立的個體,特別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後,此時孩子的獨立意識會特別強烈,什麼都想自己動手做一做。父母不僅要打心底承認孩子的獨立性,還要看到孩子的獨特性。
要相信孩子是可以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完成想做的事情的,雖然可能會做得一談糊塗,但是這也是發展孩子獨立於世的各種技能和能力的重要一步。
看看那些成年了依然無法獨立的人,究其根本,就是小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探索壓制得太多,孩子得不到應有的發展造成的。
3、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有句話說得很好,沒有規則感的孩子,天天都是叛逆期。
2左右的孩子開始進入秩序敏感期,此時規則對於他來說還是模糊的,他不知道哪個規則是要遵守的,不知道社會的規則是什麼,成人世界的底線是什麼。
如果在這時,父母沒有給予正確的引導,規則意識得不到強化,孩子就會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當孩子出現一些觸碰底線了的行為,父母應該堅定地告訴他“不可以這樣”,並制止他的行為,同時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稍微嚴重的可以適當的懲罰,比如讓孩子坐反思椅等。
4、避免踩到孩子的雷區
第一,避免說出孩子能夠用“不”字開頭的詞來回答的問題,比如“快叫阿姨”“去吃飯了”“快睡覺”。
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來提醒孩子,比如把“快叫阿姨”可以改成“這是劉阿姨,劉阿姨早上好”,不僅能避免“不叫”的尷尬,還能讓孩子記住與人打招呼的方式。
第二,不要去破壞孩子的秩序感。當我們知道孩子會“糾結”的地方,比如每次睡覺他一定要負責開燈,那父母就不要跟著孩子“作對”了,反正誰開還不是一樣!
其實孩子的2歲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無知誤解了孩子。我們只有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和特點,才能用正確的方法去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