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玩具店碰到一對母子,徘徊了很久。孩子五六歲的樣子,正在挑選玩具。

“你選好了沒有,怎麼這麼長時間!”媽媽有些不耐煩。

“這個機器人可以嗎?”孩子拿起一個玩具,小心翼翼地問。

“家裡不是有很多機器人了嗎?換一個別的不行嗎?”

“那這個?”

“你都幾歲了還玩這些幼稚的玩具?拿那個吧!”媽媽隨手指了一個玩具,“那個行不行?”

孩子沉默了一會兒,最終還是點了點頭。

“這孩子真沒主見,以後長大了可怎麼辦?”母親嘆了口氣轉身去結賬。

莫名心疼那個孩子,連選一個自己喜歡的玩具都沒有底氣,還要被媽媽吐槽說沒有主見,冤不冤?

01、有主見的孩子有多酷?

前兩天,陪孩子去看了《雪人奇緣》。

生活在繁華都市的小藝,在屋頂上意外發現了躲在那裡的雪人大毛。雖然知道會有壞人圍追堵截、困難重重,她還是義無反顧地和朋友踏上了護送大毛回喜馬拉雅的路。

雖然這是一個關於勇氣和冒險的故事,但我卻對小藝的“有主見”印象頗深。

小藝的父親去世了,她很悲傷,不知道該怎麼走出來。於是,她決定偷偷攢錢,想去爸爸答應帶她去,卻又沒有來得及履行諾言的那些地方旅行。

她兼職不怕辛苦,也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哪怕渾身上下因為清理垃圾而散發出難聞的氣味,被別人嘲笑,也能昂首挺胸毫不在意。

朋友阿俊發現這個來路不明的雪人時,被嚇了一跳,他覺得小藝做出送雪人回家的這個決定,一定是“瘋了”。

面對朋友的提醒和勸阻,小藝在猶豫片刻後,還是義無反顧地堅持自己的選擇。她的“有主見”,甚至最終影響到了阿俊,讓他也心甘情願地加入了進來。

“有主見”的孩子渾身散發出的自信和勇氣,是別人所比擬不了的。

戚薇的女兒Lucky就是個非常自信又有主見的小姑娘。

爸爸問她,行李箱裡要裝什麼東西,她很自信地選了自己喜歡的化妝品。在節目中,也是一副“我的事情我做主”的氣勢,衣服、化妝品都要自己挑;覺得不漂亮的衣服,也會直接表達出來。獨立又有主見的俏模樣,圈粉無數。

可是,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做到這般自信和有主見。

《小孩不笨》中的泰瑞,從小就被父母寵愛著,沒有什麼主見。父母總是習慣了包辦他的一切,他要做的,就是聽從父母的安排。

這導致了泰瑞做什麼事情都沒有主見,只會盲目的服從。即便是被綁匪綁架了,他也對綁匪也是言聽計從,從來沒有想過要如何逃脫。

許多父母總是抱怨孩子沒有主見,其實,真正造成孩子沒有主見的原因,卻是在父母身上。我們替孩子走的每一步路,將來都可能成為他們無法避免的坑。

02、孩子的“沒主見”,源於父母的“太有主見”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對100個2歲到5歲進行了跟蹤分析,從兒童期一直觀察到青年期。

結果發現:敢於反抗大人的孩子中,有84%長大後意志比較堅定,能夠獨立分析和判斷問題;而那些從小就習慣了聽父母話的孩子,只有26%的人後來比較優秀,其他的絕大多數都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別說有主見了。

是什麼,讓這個差距越來越大的呢?原因就在父母身上:

父母習慣了包辦,忽略孩子的意見

對於那些習慣了包辦的父母來說,孩子的想法根本不值一提。因為那些想法可能很“幼稚”,可能很“荒唐”,也可能“不靠譜”。

看過一個視訊,孩子還小的時候,雖然每次媽媽都詢問孩子的意見,但是卻又否決了,還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當孩子長大了,媽媽問她想吃什麼,孩子回答什麼都行;問孩子想去哪裡逛,孩子回答隨便時,媽媽卻生氣了:“你怎麼那麼沒有主見?”

其實,孩子並非一開始就沒有主見,只是有的父母習慣了只教孩子如何服從,卻忘了聽一聽他們想要怎麼做。

不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有主見”意味著,孩子做出決定之後,可能需要承擔一些未知的風險和後果。而這,是父母所不希望看到的。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少走彎路,所以不讓孩子去試錯也是情理之中的。

《奇葩說》中曾有一個話題是:“我為你好”到底是不是扯淡?

阮經天就說,做一個善良的人,對別人好,這很棒,但不必去證明你的善良,時間自然會證明。

可是,許多父母習慣了用這三個字約束孩子,一方面,這三個字很難讓孩子反駁;另一方面,杜絕了孩子試錯的機會。

作家廖一梅就說,我喜歡用試錯的方式度過這一生。

是呀,你不是孩子,怎麼知道孩子想要過怎樣的人生?

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犯錯,它扼殺了孩子所有的自信和主見。

家庭育兒觀念不一

有的家庭裡,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育兒觀念不同,所以會出現許多不同的聲音。而孩子夾雜在其中,就導致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都想讓孩子聽自己的,只會讓孩子更加猶豫不決。

歸根結底,我們還是因為種種擔心,而過多的替孩子去做決定了。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曾提到:生命的價值在於選擇,但做父母的經常會忘記這一點。

可是,思想上充滿惰性又沒有主見的孩子,長大後也不太可能會有魄力自己做抉擇,這不又是我們所正擔心的嗎?

03、怎樣培養孩子有主見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看到孩子有主見,做事有自信,這樣才能活得篤定、有底氣,也不會讓父母擔心。

那麼,想要孩子有主見,可以從哪些方面培養引導呢?

用語言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

首先,要多給孩子表達意願的機會。

比如,當孩子不確定的時候,可以跟孩子說“抱歉,我也不知道,這件事需要你自己做決定”,鼓勵他們自己做決定。

大多數孩子都有很強的表現欲,只不過許多父母的獨裁,讓他們失去了表達意願的機會。

其次,鼓勵他們多動腦筋。

當孩子做出選擇和決定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急於否決,哪怕他們的想法很幼稚。

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再想一想,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你的想法不錯,但是好像有點行不通,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這樣的口吻,不僅不會讓孩子覺得難堪,反而能讓他們感受到被需要,而激發出更多的想法和點子。

第三,給孩子提供選擇,而不是下達指令

比如:爸爸的意見是這樣,媽媽的意見是那樣的,那麼你自己呢?是怎麼想的;你覺得這個好看,還是那個好看;你今天想穿裙子還是褲子……

從小事開始,給孩子提供選擇的餘地,讓他們漸漸習慣自己做決定,才能培養他們的“有主見”。

用行動支援孩子的選擇

當然了,光口頭上鼓勵還不夠,父母一定要用實際行動來支援孩子的選擇。

首先,如果徵求了孩子的意見,只要他的意見沒有什麼“不能接受”的地方,就不要輕易反駁,聽他的。

逛街的時候,聽到一位媽媽問孩子:“我們中午吃什麼?”“我要吃漢堡!”孩子歡呼。結果媽媽嗤之以鼻:“那都是垃圾食品,我們還是去吃……吧。”孩子瞬間像一個洩了氣的皮球,再也提不起精神了。

既然開口問孩子了,那就一定要尊重他的選擇,哪怕他的選擇不是那麼的好。給了選擇,但又否決掉的話,只會讓孩子下一次做選擇的時候猶豫不決,遷就大人的意願。

其次,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電影《三傻大鬧好萊塢》中,法爾漢非常渴望成為野生動物攝影師。但是父親不同應,他認為機械工程師才是法爾漢最好的選擇。

法爾漢無奈遵從了父親的意願,可是卻一點也不快樂。最後,他鼓起勇氣,跪在父親面前說:“我做一名攝影家又會怎樣呢?掙得少一點,房子小一點……但是我會很快樂,就讓我聽從我的心吧。”

父親終於被他打動,同意尊重他的意願:“去過你想要的生活吧,我的孩子!”法爾漢熱淚盈眶,激動地抱住了父親。

尊重孩子的選擇,學會放手,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

心理學家曾奇峰在寫給女兒的信中說:人生美好的地方之一是,你經常需要做出選擇,而且,你事先並不知道,你的選擇是不是最好的。

人生的路上,並不是每一步都可以做到萬無一失。有的選擇,也許結局並不美好,但是人生要面對無數的選擇,自己的路還是需要自己走。

有自己的想法,並且能夠勇敢地承擔自己的決定所帶來的結果,才是孩子能夠披荊斬棘,抵達成功的最堅硬的鎧甲!

菈媽:自由撰稿人,喜歡閱讀經典育兒和心理學書籍,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噢。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遇到此菜一定要買給孩子吃,促進骨骼發育孩子個子高,比喝牛奶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