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文\張媽

編輯\張媽

最近,在讀書的時候發現了這本《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其中的一句話寫得很好,於是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篇文章。

書中大體意思是這樣的:天下間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沒有哪個父母想要讓孩子變成內向、膽怯、令人生厭的人。

但是,在成長過程中,有些孩子因為接觸了一些不良的東西,受其影響產生了不良品行走上歧途。

有些家長可能會詫異,自己孩子捨不得打孩子,甚至平時都捨不得罵孩子,為什麼孩子仍然會出現許多性格問題?

"新型情感暴力"席捲中國萬千家庭

打罵早就已經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主要途徑了,"新型情感暴力"已經有肢體"教育"轉變成了"精神教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個概念—"冷暴力"

在我國萬千家庭中,許多孩子內心中最真實的情感需求是並不被家長所看到。

曾經有人對一萬名學生家長做過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其中有34%的家長對於孩子有過忽略孩子情感的情況發生。

這個數字意味著,接近三分之一的家庭正在被情感忽視破壞親子關係,而"情感忽視"也成為了家庭和諧的殺手之一。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情感迴應便是那冬日裡的暖陽,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如果孩子失去了這道冬日暖陽,那麼孩子就會掉入幽暗寒冷的深淵,找不到生活方向。

其中一個回答,刺進了我的記憶深處:

"那種感覺就好比一把鈍刀,反覆劃拉著你的心臟。明明是父母雙全的和諧家庭,卻活出了父母雙亡的孤兒處境,無人理解,無人問津。"

相信沒有哪個孩子不想在兒時被父母尊重,被父母重視,被父母疼愛,這是一個未成年孩子再正常不過的情感需求了,然而有些孩子卻連最基本的情感需求都得不到。

有一個心理研究就曾表明,那些經常被情感忽略的孩子,長大後患抑鬱症的機率要比其他人高數十倍,他們的內心比普通人更加敏感,更容易出現極端人格,走上絕路。

對最親近的人,施以最壞的態度

對孩子冷暴力是我們時常會犯的一種"壞習慣",我們清楚自己為什麼心情不好,為什麼對孩子施加冷暴力,但是孩子並不知道,他們只會在心裡一遍又一遍的質問自己:

"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我做了什麼錯事讓他們不開心了嗎?"

"我每天都會做噩夢,夢到媽媽真的不要我了。"

在我國,許多家長都喜歡對孩子說:

"我很忙"

"一邊玩去,別煩我"

"你可以懂事點嗎?"

諸如此類的話,這樣的話就好比一把鈍刀,反覆劃拉著孩子的肌膚,當孩子體無完膚的時候,也便是孩子崩潰的時候。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透明度錯覺":它指的是我們與人交流的時候,會產生一種雙方都是透明的錯覺,特別是當我們的情感需求被對方知曉時,我們會認為對方能夠理解我們的想法。

然而並不是這樣的,這只是一種心裡錯覺,不論是孩子也好,伴侶也罷,他們真的很難去猜透我們的想法,甚至無法瞭解如何才能夠哄"好"我們。

對於最親近的人施加冷暴力,本質上就是我們不會溝通,也不知道如何向對方袒露我們的需求,我們只看到了自己的需求而從未思考過對方,彼此沒有築起情感交流的橋樑,又何來心與心的交流一說呢?

冷暴力其實是一種世代相傳的"心理疾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早已習慣了錯誤的溝通方式,習慣了"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溝通方法,便很容易忘記"語言交流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溝通手段"。

或許是我們童年就曾遭受過同樣的"冷暴力";或許是我們並沒有學會如何父母、與孩子建立起一條良好的情感溝通通道;亦或許我們從來也沒有被父母所尊重過,那麼做了父母后,我們自然也不懂得如何去給予孩子尊重。

換個角度來說,我們也曾經都是孩子,我們現如今為人父為人母,我們的孩子將來也會為人父為人母,即便他們現在是"新型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但是他們未來也可能成為"新型情感暴力"的"施暴者。"

張媽有話說

所以,父母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就算工作再忙,也不要忽略孩子渴望被關注的心,更不要因為一時的情感忽略而毀掉了孩子一生幸福,別讓孩子活成了一座孤島。

10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李艾談產子經歷:過了預產期,寶寶遲遲不肯“退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