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鼓勵孩子說:“你做得真好。”
孩子的媽媽就在旁邊苛責孩子:“哎,你都不知道大夫,他平時在家可懶了。。。”大夫在旁邊聽的心裡著急啊!我這正在鼓勵孩子,你怎麼還在打擊他。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副主任醫師林紅,作為一名擁有15年臨床經驗的醫生:“孩子是最容易吸收整個家庭困難的,孩子病了,往往都是家庭病了,如果這整個家的病沒有治好,你只治其中一個人是不夠的。”
2018年,北醫兒童發展中心曾發過一篇中國兒童自殺報告——《你知道中國是兒童自殺第一大國嗎》。報告中提到一則資料,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孩子們到底怎麼了,我們的家庭到底怎麼了?
個人差異與環境因素有些孩子就像是野草,怎麼折騰都沒事,有些孩子就像是溫室裡的草莓,見點風就蔫了。就好像倆人打架,打得滿臉是血,打架的人沒事,但是目擊打架的人情緒崩潰了。
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承受能力,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除了個人差異之外,跟年齡也有關係,在青春期,一個人的身體和心理都在極速成長的階段,控制情緒的能力很弱,這時候就容易發病,大部分孩子都是在這個階段出現病症的。
再就是環境因素,過去一年,整個世界都因為小小的新冠病毒停擺了,出現大量焦慮的家庭,壓力也增加了,整個社會的壓力水平都在變大。社會環境出現問題,孩子是最敏感脆弱的,所以也更容易生病。
抑鬱症會表現出很多軀體的症狀,比如頭疼、牙疼、腳後跟疼,全身無力,睏倦等各種症狀,甚至是眼睛疼,發燒。很多家長很久之後才意識到,這是心理或精神的問題。
遺傳因素指責父母不如醫治父母,過去經常誤以為是因為家長逼迫孩子,造成了很多疾病,但是後來發現,很多時候父母就被這樣的精神疾病困擾著,而他們自己並不知道,抑鬱,雙向,強迫等等名詞進入中國的時間並不長,精神科,心理學的發展在世界範圍內也只能說是一個探索階段,現在才剛剛揭開冰山一角,抑鬱的病因還並沒有完全被探明。
從父母繼承的病症,並不是不能被治癒,只是需要全家一起努力,首先就是要正視現實,才能積極的改變,改變已經成型的慣性思維是不容易的。比如從指責,控訴家人,變為鼓勵家人,讚美家人,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與孩子一起共同成長。
從家庭整體來觀察,抑鬱的時間,表現,最初的症狀等等,從而在家庭系統的廣度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就會比單獨治療更有效。因為父母和孩子的生命是連結在一起的,比其他任何連結都要更強,如果父母轉變,對於孩子的治療會起到事半功倍,甚至是幾十倍的效果。
繪製家譜圖譜,孩子身邊的人都標註,爸媽,姥姥姥爺,保姆等等都畫上。還可以擴大到老師和同學,觀察孩子的行為與他們之間的關係,讓孩子自己把真實的感受講出來,這種信任和表達的過程也是治癒的過程。
藥物治療也是有效的手段,一般都可以有效緩解身體的症狀,從而建立一個良好的康復基礎。
對於兒童青少年來說,父母的作用太強大了,父母如果不變的話,孩子的那點改變瞬間就消失了。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的改變,父母變了,你理解他了,孩子的問題就消失了——孩子是最容易吸收整個家庭困難的,孩子病了,往往都是家病了,如果這整個家的病沒有治好,你只治其中一個人是不夠的。
青少年抑鬱是世界性難題目前,全世界範圍內青少年抑鬱症的發病比例在20%左右,也就是5個人裡面就有一個發病,所以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不是隻有我們困難。
中國,最近三、四十年社會發展特別快,物質財富積累也很快,大家都忙著撈錢,家庭問題,情感問題都忽略了。
孩子自殘更像是他們反抗的一種方式,從他們內心來說他們不喜歡這種被逼迫的生活方式,又不知道該如何擺脫這一切,社會壓力大,家庭壓力大,家長對孩子寄予特別大的厚望或者是說強制性的壓迫,不論目標還是實施的手段都是不適合孩子成長的,在孩子身上的壓力越來越大。
作為家長,並不瞭解自己的孩子,沒有根據孩子的特點來養育,而是隨著社會的風潮強加給孩子一些他們並不理解,也不接受的東西。或者教育的方式不正確,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鼓勵,而是用愛的名義一味的大打壓和控制。
中國好家長!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家長,給我們做出了正面的榜樣,他被譽為最成功的留學生家長。他培養的子女都成為了社會賢達,造就了“一門三院士”的家教奇蹟。
他就是梁啟超,他的九個子女分別是: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莊、思達、思懿、思寧。
梁思成後來成為中國建築領域的大師,還娶了林徽因這位才女做妻子,梁思永成為考古學的院士,梁思禮是中國火箭控制系統的專家。可以說梁家無庸人。
如果說梁啟超教育子女真的有什麼“秘訣”,其實可以歸納為六個字:意育、智育、情育。
“意育”即培養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他認為,子女們能否成才,關鍵是要看有沒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這是戰勝人生一切挫折的武器。
“智育”,時下有“智商”一詞與之對應。梁啟超認為,人的智商雖然大半部分是天生遺傳,但是通過後天的努力學習,也是可以成為有用之才的。因此,他很注重子女們的學業,常常提醒子女們“汝輩學業切宜勿荒”、“欲汝成學之心尤切”。他雖然鼓勵子女頑強學習,但是並不在意他們的考試成績,而學習態度和治學精神,這是他最為看重的。
而“情育”,就是今天指的情感教育,透過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子女的親情、愛心以及自我情感的調控能力。人是情感動物,情感時刻左右著人的語言與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梁啟超重視親情的陶冶,他常在家書中提醒兒女要孝敬、尊敬長輩,同時在“事親以孝”上為兒女做出榜樣。他重視培養子女的愛心、同情心。他曾告誡思順:“總要在社會上常常盡力,才不愧為我之愛兒,人生在世,常要思報社會之恩。”
他始終堅持給在海外的5個子女寫信,幫助他們確定學習方向,指導他們做學問,同時又充分尊重孩子們自己的意願。
寫信時,梁啟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當得知梁思莊對生物並無興趣後,梁啟超馬上寫信:“莊莊: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我很怕因為我的話擾亂了你治學之路,所以趕緊寄這封信。”最終,梁思莊結合自己的興趣和父親的意見學了圖書館學,考入美國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院,成為一名圖書館專家。
梁啟超對於子女們的學習成績並不十分關注。梁思莊一次考試得了第十六名,大大傷了自尊心。梁啟超得知後寫信給她:“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能在37人中考到第十六名,真不簡單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需用相當努力便好了。”在寫給梁思莊的另一封信中,他又說:“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彆著急,我對於你們功課絕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
他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儘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梁啟超曾自述信仰的是“趣味主義”,人生觀“拿趣味做根柢”。他曾說:“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麼生命便成沙漠,要來何用?”在他的影響下,梁家人大多性格開朗,風趣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