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我家兄弟姊妹四個,我排行第二

老大是哥哥,老三是妹妹,最小的是弟弟

阿達阿媽婚後生養的晚

所以有些溺愛我們,親戚們就議論說:

“頭䭭子生的晚,也難怪這麼慣娃娃呢”

昨兒個凌晨四點多

我最小的弟弟喜得千金

弟媳生下了頭䭭子,驕傲的髮圈說:

“本人順產小棉襖

從此我也是不怕天寒地凍的人啦!”

有的說要去看月子

有的開始計算待滿月的日子

有的就說天太冷還是等熱了過百祿

我則忙著請人給孩子起名字

雖然是寒冷的四九天,感覺卻是暖暖的

頭䭭子,新疆方言音讀為【tǒu shòu zi】

也叫“頭䭭兒”

指“頭胎所生的孩子、第一個孩子”

對父母而言,頭䭭子是他們愛的結晶

初為人父母的證明

䭭,《廣韻》釋為:“書久切,人初產子”

《集韻》釋為:“始九切,音手

產而不疈謂之䭭,或曰人初產子”

《玉篇》釋為:“人初生子”

不疈(pì),指“不剖開”

“䭭”在現在是個多音字

有“shǒu、 shú 、shù 、tù ”四種讀法

有兩層意思,其一指“(生的)第一個孩子”

其二指“順產”

“䭭”的異體字還有下圖這個字

我們站在現代往回看

古人造字真的很講究

“䭭”既指“人初生子”,也 指“順產”

“䭭”這個字蘊含著

對“第一個孩子順產”的期望和祝福

因為第一次生孩子,順利生下

則母子皆保平安

這是一個充滿了祈福和愛的字

造這個字的人

真是用心良苦、慈悲為懷

而“疈”(pì)指“剖開”

可理解為“剖腹產”

“不疈”就是“䭭”,就是順產

可見從古至今,是“䭭”還是“疈”

是順產還是剖腹產,從來都是選擇題

西漢揚雄所著《方言》有

“人之初生謂之首”的記載

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

收錄有“首”字,無“䭭”字

南朝梁時代顧野王撰《玉篇》

“䭭”、“首”二字均收錄

釋“䭭”為“人初生子”

所以從造字角度看

“䭭”是後造的形聲字

是專門為“人初生子”這個義而造

後來又被引申出“產而不疈謂之䭭”這個義項

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順產”

所以“首”和“䭭”不相通

宋趙令畤所著《侯鯖録》卷三:

“人初生產子,俗言首子,亦使此䭭子”

清代翟灝《通俗編·雜字》:

“䭭,按:俗謂長子曰頭䭭兒

或嫌其語之復,不知古別有䭭字也”

《醒世姻緣傳》第四十六回:

“這是我的個頭䭭孩子,那窮就說不得了”

《漢語大字典》:“䭭胎,頭胎。西南官話”

在很多方言中

“頭䭭子”與“頭首子”通用

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中

“頭首子”都指“(生的)第一個孩子”

李鼎超《隴右方言·釋言》:

“首與頭意同,今謂初生之子曰頭首子”

晉語中“頭首”、“頭首首”

指“頭胎、第一胎”

“頭首閨女”指“長女”

在東北官話、膠遼官話

中原官話(河南靈寶)中

“頭首兒”指“頭胎生下的孩子”

在陝西戶縣

“ 頭首兒娃”指“頭胎兒,大孩子”

現代人喜歡髮圈

結婚發“餘生請多指教”,寶寶誕生後發

“初為人母,請多指教,老公你有福了!”

“初為人父,請多指教,老婆你受苦了!”

其實還應該替寶寶也發一個

“初為人子,請多指教,爸爸媽媽

大家都立此存照,也好日後彼此對照

這樣估計能解決不少矛盾和爭吵

15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身高隨爸,智商隨媽?夫妻倆的遺傳基因到底誰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