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MEETYOURSELF | KNOWYOURSELF

最近一位年輕的媽媽來諮詢,她六歲的兒子常常詢問她,自己為什麼沒有被生成一個女孩子,說他很不喜歡男孩的身份。希望長大後能夠跟男同學結婚,但又擔心自己不夠漂亮。有時說到這些話題,甚至會哭起來,表現得很痛苦。這種話題從三歲起,就時常會出現,當時孩子在畫畫時,還會畫自己穿上裙子,說穿得跟媽媽一樣。

這些想法顯然並不只是隨便說說,它已經成為了孩子一個極大的困擾。

這位母親非常困惑,覺得夫妻兩個的性格,以及家庭情況都正常,為什麼好好的孩子會有這些想法?

聽起來雖然不可思議,但其實孩子的想法和行為背後有深層的需要,同時也反映了家庭中隱藏的各方面問題。

01孩子,或許是父母關係的替罪羊。

當前社會,很多家庭有一種普遍的狀態:一個焦慮的母親,一個缺席的父親,和一個無所適從的孩子。很多孩子因為出現情緒行為問題,甚至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被他們的父母帶到諮詢室。父母認為孩子生病了,希望諮詢師改變孩子,解決孩子的問題,但往往深入瞭解情況,就會發現,孩子其實是在代替整個家庭生病。

當家庭中某兩個人的關係出現緊張時,其中一方或雙方會把注意力投入第三方,第三方會捲入兩者的問題,來緩解兩人間的壓力和緊張。

這是家庭治療大師莫瑞.鮑恩提出的家庭三角關係:透過第三方的加入來轉移兩人間的衝突和矛盾。

一個家庭中,如果妻子對丈夫不滿,覺得丈夫對自己不夠關注,自己很難在夫妻關係中得到滿足,就會將關注的重點放到孩子身上,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跟孩子在一起,這樣就可以迴避面對夫妻關係中的矛盾。

因為家庭中主要養育者常常是媽媽,孩子跟媽媽的關係比較親密,會出現一種常見的三角關係:媽媽和孩子聯合,爸爸在家庭中越來越疏遠。

此時,替罪羊就出現了。

孩子潛意識會寧願保持這種矛頭指向自己的狀態,至少這種情況下,父母是團結一致的,會齊心協力來解決自己帶來的問題,會比以前更加緊密。

上面這個案例中,整個家庭以媽媽為主導,孩子跟媽媽的關係非常親密,爸爸在孩子三歲前基本很少參與陪伴和教育,夫妻之間也很少溝通。媽媽的性格比較強勢,爸爸感覺自己無法參與家庭事務,被排斥在家庭之外,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孩子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成為了父母溝通的話題,使得父母不得不一起想辦法解決,一定程度粘合了父母的關係。

02我不願意成為男人,因為我無法認同我爸爸。

這個案例中,除了孩子將自己變為替罪羊,來轉移父母關係中的緊張之外,還涉及到孩子在3-6歲間,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命題——性別認同。

在精神分析理論中,3-6歲是俄狄浦斯期,這源自古希臘的一個神話。俄狄浦斯王從出生就被預言長大後會殺父娶母,他父親下令將他遺棄在野外自生自滅,命不該絕的他被另一位國王收養並撫養成人。成年後對自己身世一無所知的俄狄浦斯王,偶然間殺死了自己的生父,並最終被自己原來國家的國民擁戴成新的國王,迎娶了自己的母親為王后。

此後他的國家不斷遭受瘟疫,俄狄浦斯王百思不得其解,去到神廟尋求解答。在神諭和眾人的證明之下,俄狄浦斯王知道了真相,他母親羞愧自盡,俄狄浦斯王也刺瞎自己的雙眼並自我流放而亡。

這個故事用來比喻3-6歲的孩子面臨的性別認同命題,通俗來說就是男孩會出現戀母傾向,並且嫉妒父親,想要取代父親成為與母親關係最親密的人。(同樣女孩也會出現嫉妒和想取代母親,成為父親最親密的人的傾向。)

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過,生活中3-6歲的孩子確實符合這個規律。

“媽媽,你跟我結婚吧,我們不要爸爸了。”

“為什麼每天都是你跟媽媽睡,我要跟媽媽睡。”

“我長大了,要跟爸爸結婚。”

他們會鼓動媽媽不要爸爸了,跟自己結婚。女孩有時坐在爸爸懷裡,向媽媽炫耀。會表現出對同性父母強烈的嫉妒心,想取而代之。因為上面的案例為男孩,以下我們主要從男孩的角度來分析。

如果這個階段中,父母雙方的關係原本就有問題,父母有意無意順應了孩子的願望,例如媽媽跟兒子的關係非常緊密,並且向孩子表示,比起爸爸來,媽媽更在乎他。爸爸又表現得比較弱勢,可有可無,那麼男孩就會越來越依賴母親,並且輕視和疏遠父親。隨著年齡增長,他們會越來越認同異性的性別,難以像男孩們一樣打鬧玩耍,甚至還可能發展成為同性戀。

上面的案例中,男孩想要親近母親,又排斥和疏遠父親,他越來越認同女性的性別,同時缺乏可以學習的男性榜樣,就會表現得越來越女性化。

03 媽媽做媽媽,爸爸做爸爸,孩子才能安心做孩子。

關係心理學家胡慎之說:要順利度過俄狄浦斯期,關鍵是夫妻關係要和諧而平衡。

只有父母都愛孩子,但同時又深深彼此相愛,孩子才會懂得,儘管他這麼愛媽媽,但只有爸爸才是媽媽最好的伴侶,認識到自己只不過是個孩子,才能安心做孩子,享受父母的保護和愛。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說:男孩要歸父親,女孩要歸母親。

男孩要先儘量靠向母親,從母親身上吸收異性的力量,體會到不同性別之間的吸引力。然後回到男性的世界,學習自己的父親,成為一個男人。我們上面分析的案例,並非要責備媽媽們太過強勢,所以導致家庭的問題出現。這種局面的出現,是夫妻之間缺乏共識和溝通的結果。如果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家庭關係就會出現健康和良性的轉變。

夫妻關係優先於所有其他關係

孩子非常樂於看到父母相愛,網上有個段子說:父母是真愛,孩子是意外。每一個酸溜溜地說起自己父母撒狗糧的孩子,語氣中帶著一種幸福的炫耀。只有父母相愛,孩子才不需要擔心要平衡父母間的關係,也不需要試圖讓自己去替代父親的功能,來安慰和保護母親。他才能快樂地成長,做跟自己年齡和性別一致的事情。

家庭成員之間直接溝通

無論出現什麼矛盾,父母都努力透過直接溝通來解決,不從孩子身上找安慰或者同盟,不將矛盾轉嫁給孩子。無論是面談,打電話,寫信或者其他有創意的方式,最大限度減少誤會和其他人的捲入。

給表達和參與少的一方更多機會

夫妻中有一方不善於表達,靦腆內向的話,強勢外向的一方,需要幫助TA ,耐心等待TA。必要的時候,多問問:你是這個這個意思嗎?多重複或者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轉述對方的話,幫助對方說出心聲。一方因為工作忙,或者不善於照顧孩子,另一方(通常是媽媽),需要給對方更多機會和包容,允許他們犯錯,用欣賞地眼光來看待他們在做家務和照顧孩子時,每一次笨拙的嘗試。這樣才能讓每一個成員都融入家庭有機體中,家庭也就會更加有生機和活力。

寫在最後的話

從眾多的案例中,我們發現孩子真的非常不容易,他們習慣性地被放在家庭最核心位置,承受了來自整個家庭的壓力和衝突。

他們那麼愛父母和自己的家,以至於想要成為家庭關係的拯救者,許多孩子不知不覺中,自我放逐,自我犧牲,以平衡整個家庭的關係。父母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也是他們將來一切關係的一個模板。只有爸爸做爸爸,媽媽做媽媽,孩子才能安心地按照他的本相,成為他該成為的樣子。

- 以上正文

- 諮詢師介紹 - 蔣佳

蔣佳,筆名秦不疑

知遇心理合約諮詢師,婚姻家庭諮詢師

深圳大學心理學研究生

熱愛心理學和文字的資深基督徒

向下紮根,向上生長的80後

15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紅手指》:你的孩子正在默默地做一件事情,請注意自己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