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育兒反思日記,記錄我和軒寶的故事,記錄越詳細,反思越深刻。
(1)
一天早上,6點15分左右,軒寶就醒了,本來想著讓他再睡會兒,到7點20左右起床,然後去幼兒園。
沒想到他翻來翻去,到6點40多還沒睡著,然後就蹭過來趴在我身上。當時我身體很不舒服,對軒寶說:“媽媽不舒服,你躺在床上好嗎?“說完我就把他的腿挪開。
他不願意,又來了2次,我就又挪開並且嚴肅地和他說了:“我不舒服,你不可以把腿放我身上。”這時,他好像有點不高興,就拍我了一下。
我當時就生氣了,也拍了一下他的屁股,並說:“你在幹嘛?”我知道他沒睡醒,開始有點作了。
隨後又說:“剛才你拍我了,我不開心。現在怎麼辦?你想一想,我起床去洗漱了。”
我剛下床,軒寶說:“媽媽,對不起!你先去洗臉,我一會兒想好了再給你說。”
“好的。”
(雖然知道兒子為什麼作,但並沒有共情他,也沒有迴應他的感受,只顧表達我自己的感受了,所以才有後面繼續發生的事。)
突然想起《小王子》裡說的:“大人們不懂得小孩子的心思,還不如我們小孩子呢。”
(2)
到了7點10分,軒寶自己穿衣服起來,跑去問奶奶早飯吃什麼,奶奶說白米燕麥粥。軒寶一臉不高興,用命令的口氣說:“我就要吃白米粥,你去重新煮!”
(我們家有個習慣,就是每晚都點好第二天的早餐要吃什麼,早上起來去廚房直接做,效率高,節省時間。)
我不喜歡他這種樣子,更不喜歡他說話的語氣,於是走過去平和地對軒寶說:“我知道你想吃白米粥。但昨晚你沒有說今早的早餐吃什麼。一會兒粥煮好了,你嘗下能吃就吃,不能吃就不吃,然後去幼兒園吃早點。”
說完,我就轉身去洗漱了。剛刷完牙,就聽見奶奶一聲:“哎喲!”我趕緊出去看,原來是軒寶咬了奶奶的手臂。我當時特別生氣,這孩子怎麼可以這樣出脾氣呢?
雖然很惱火,我控制住了要發火的暴脾氣,沒有歇斯底里,但是用蒼蠅拍打了一下軒寶的屁股,大聲又嚴肅地說:“你剛才做什麼了?”
軒寶知道錯了,看著我的眼神兒有些複雜,一邊癟嘴一邊說:“我咬奶奶了。”
“為什麼呢?”
“因為她不給我煮白米粥。”
“那你可以和奶奶好好說,商量看看。但是絕對不可以咬人!!!你再想想,是你沒有提前說還是奶奶煮錯了?無論你有多大的脾氣,都不可以去傷害別人!這是規則。現在你站在那兒,想想該怎麼辦?”
說完,我就坐下來看著他。軒寶想了一分多鐘,轉過來和我說:“媽媽,我去看下奶奶,給她說對不起。”“嗯。”
他看完了,被咬的地方有點血印兒。我問:“你覺得疼嗎?還要做些什麼呢?”
軒寶:“疼的,我去找個創可貼貼上。”“好的。”
(打了軒寶有點後悔,之後又覺得很正常。當時就想著趁這個機會教育他,給他立規矩。就是想讓他明白:一個人無論當時有多大的脾氣,都不可以傷害他人!)
(後來想想:如果一開始我沒有忽略軒寶的感受,讓他說出來,陪他聊一會兒,可能就不會有後來軒寶去咬奶奶的事兒。說白了,我沒有做到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在他表現不好的時候,我是失望的。)
(所謂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就是孩子無論表現好與不好,我們都先接納他的樣子,而不是孩子表現好就是我們深愛的孩子,表現不好就不是我們的孩子了。當他表現不好的時候,我們也能接納,然後和孩子一起想辦法來解決他表現不好的地方。)
(3)
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
一般情況下,孩子發脾氣的原因,無非是他被忽略了想尋求關注;孩子的某種需要沒有被滿足;或者孩子的感受沒有被理解;孩子沒有獲得被尊重的感覺,等等。
這需要父母看見孩子發脾氣背後的原因,只要看懂了,你就會先接納孩子,而不是孩子一發脾氣,你也就對他發脾氣。然後去引導孩子梳理自己的情緒,或者耐心等待孩子平復心情之後再說。
孩子發脾氣了,怎麼辦?
首先,孩子發脾氣,父母要看到背後的原因,接納他,教會他正確表達。
家長對孩子發脾氣要有正確的認識。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有情緒是很正常的,情緒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但有時候負面情緒會帶來一些行為,行為就會產生結果。
比如有的孩子有時候特別憤怒,就會打人、摔東西,這樣的行為就會產生不好的結果, 所以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的情緒。
教會孩子及時說出自己的想法,有事兒說出來,千萬別憋著,生悶氣。告訴孩子:你說出來了,別人才知道你的想法,你不說出來,永遠沒人知道你想做什麼。
記得軒寶1歲半左右時, 我就和他說:“有事情要用嘴巴說出來,嘴巴是用來說話的。”這句話對她說了很久很久,才慢慢學會一有事情就先說出來,而不是悶在心裡不說。
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教會他表達特別重要。一旦孩子學會了有想法及時表達,他以後就很少會無理取鬧。但這個真需要時間來練習。
其次,告訴孩子發脾氣時絕對不能做的三件事:不能傷害對方;不能傷害自己;也不能妨礙他人。
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無論你當時有多麼生氣,都不能傷害對方。馬加爵、藥家鑫的案例,和他們當時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有一定關係,傷害對方有時候就是傷害自己的性命。
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無論你當時有多麼生氣,都不能傷害自己。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在一些新聞報道中,有的青少年拿菸頭燙傷自己,有的用刀片劃傷自己,我們對這些並不陌生。孩子,無論發生什麼,請記得不要傷害自己。
孩子,世間事,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生命最重要!
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無論你當時有多麼生氣,都不能做出妨礙別人的事情。
比如,你和朋友一起玩玩具,你生氣了就把所有玩具收走,不讓朋友玩;你不高興了,就要別人也不高興;這是不可以的。
孩子,情緒來了,是自己的,我們調解,但不能妨礙別人。別人的生活是依然要繼續的。
最後,教給孩子適當發洩情緒的正確方式。
等孩子漸漸認識了自己的情緒之後,隨著語言表達能力日益成熟,他們會更加容易調節自己的情緒。
如果孩子還是無法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或他的情緒太過激烈,家長應該教給他一些適當發洩情緒的方式,以免出現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破壞物體的情況。
對於小孩子來說,可以是畫畫。當孩子特別生氣的時候。可以給孩子一支蠟筆和一張白紙,引導他有多生氣,就把它畫出來。畫完後可以說一起把“生氣”撕掉吧。這種方法會成為孩子今後發洩情緒的途徑之一。
帶著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當孩子因為做事情遇到困難而發脾氣的時候,父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給他一些提示,啟發她用其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這時不要代替孩子做事,孩子之所以覺得沮喪,就是因為他感到自己的無能,如果你代替他做,並不能讓他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對於釋放他沮喪的情緒,並沒有幫助。
“武力發洩”。遇到極端情況,比如孩子情緒實在太過激烈,無法平復,那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安全地帶,讓孩子藉助武力來發洩。
比如給他幾個墊子,讓他跺腳亂踩;或者準備幾個壓力球,他可以隨意捏;或者是一些布娃娃,枕頭,隨意拍打。用這樣的方法,提供一些安全的地方,讓他來發洩。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說:“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對孩子有特別大的影響,先育己再育兒。
育兒的本質歸根到底是陪伴,是引導,是啟發,而不是控制,陪伴孩子去體驗,去經歷,而不是讓他成為我們心裡那個“理想的孩子”。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共同去體驗生命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