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育兒經#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早教”的重要性,學習科學的早教方式。然而,民間仍然傳播著很多錯誤的“育兒寶典”,被不少家長所認同並且廣泛使用。他們不知道,這些其實正在傷害著我們的孩子。

1、“孩子不吃飯,餓兩頓就好了”

“孩子不吃飯,餓兩頓就好了”兔媽從很多家長的嘴裡聽到過類似這樣的話,有時候看起來確實有一定的效果,但,這個所謂的“育兒寶典”,並不靠譜!

這其實是一種懲罰方式,我們通過剝奪孩子的權利,或讓孩子感到痛苦及不適,來達到我們掌控他們的目的。

常見的懲罰方式:

(1)“快點過來,再不過來我就走了”、“趕緊收拾好,不然我就給你扔進垃圾桶”、“如果你不把菜吃完,你就一直呆在這裡!”——威脅

(2)“睡覺時間已經到了,你再不過來,今天就沒有故事可以聽了。”——懲罰,當孩子依然不過來,家長就剝奪孩子聽故事的權利。

這樣的懲罰,短時間內可能是有效的,但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如果懲罰力度不夠,比如你講不講故事我根本就不在乎,那麼這樣的方式就會失效。

如果懲罰的力度太大,引起孩子的強烈恐懼,比如我不趕緊走,媽媽就會把我丟下,會使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或者如果家長的批評過於嚴厲,孩子難以承受,常常會出現逃避、撒謊的表現,還會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如果你把這些收拾好,我就給你買一個玩具”

好,懲罰對孩子不好,那我獎勵孩子總行吧?

獎勵聽起來確實是善意的,被獎勵者在這個過程中也確實能感覺到一定的愉悅,而家長不打不罵就可以把孩子“教育”地服服帖帖。但,這個所謂的“育兒寶典”,也並不靠譜!

獎勵和懲罰一樣,依然是家長用來控制孩子,管教孩子的方式,從而使孩子能夠成為我們希望的樣子。

常見的獎勵方式:

(1)表揚、口頭認可

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懂禮貌的,見人就能打招呼,一旦發現孩子這麼做了,我們就會用誇張的語氣和表情,或者在別人的面前誇獎孩子:“你看這孩子多懂禮貌啊.....”

(2)實物獎勵——“如果你把這些收拾好,我就給你買個喜歡的玩具。”

(3)象徵性獎勵——小貼紙、小紅花、媽媽的微笑/擁抱

不管是哪種獎勵方式,都達不到我們真正教育孩子的目的。著名教育家艾菲爾·科恩曾在書中寫到:“我們不得不承認獎勵(以及懲罰)通常可以成功地買來暫時的順從......但和懲罰一樣,獎勵永遠都不會幫助某人對某項任務或行為產生責任感,一旦沒有報酬,就失去了做這件事的理由。”

推動一個人做事的動機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在動機”,一種是“外在動機”。比如讀書,如果孩子是為了“吃糖”或者“為了讓媽媽高興”讀書,這就是“外在動機”,當“外在動機”消失,或者提供的獎勵沒有吸引到孩子,孩子就沒有動力再去做這件事。

而如果孩子發現了讀書的樂趣,享受其中,想知道書裡到底講了什麼故事,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喜歡上閱讀,並且堅持閱讀。

既不能獎勵,又不能懲罰?那你讓我們怎麼辦?

——給孩子真實的、不含期待的反饋。

在幼兒園裡,暖暖每做一件事情,都會喊老師:“老師,你看,你看,我畫了一幅畫。”“老師,我吃完飯了。”“老師,我坐在小板凳上了。”有時候老師會給一個微笑,表揚一下:“真棒!”有時候會覺得不耐煩:“知道了,不用什麼都跟老師彙報。”

暖暖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家裡,暖暖媽媽為了鼓勵暖暖做事,會對她的一點一滴都給予表揚:“暖暖今天自己吃飯了”、“暖暖今天刷牙刷得好快啊”、“暖暖幫助媽媽做家務了”。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一點一滴都會得到家長的關注和表揚,就會不斷地通過這些尋求家長的讚賞。但在這個過程中,暖暖一直在乎的都是別人的認同,而她自己成長的動力就弱了很多,她不會完全投入地畫畫,只是草草畫幾筆,然後就給老師看,希望獲得老師的認同。

暖暖媽媽希望通過表揚的方式讓暖暖學會些什麼,但效果並不太好。

難道讓孩子學習什麼,我們就一定要表揚孩子嗎?

不是的,孩子天然吸收各種事物,我們只需要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他們創造條件就好。比如說話,孩子天生會對我們的語言產生好奇,即使是嬰兒時期,他們也會好奇地盯著我們,認真地看,仔細地聽。慢慢地,他們學著說話,學著表達,我們只需要提供語言氛圍,在孩子需要互動的時候和他們互動就好,不需要因此表揚他們。

三歲的小佑佑最近聽媽媽講故事學到一個新詞——“獨一無二”,當媽媽給他解釋這個詞之後,他就開始不停地用這個詞造句:“媽媽是獨一無二的,爸爸是獨一無二的,哥哥是獨一無二的,爺爺是獨一無二的,奶奶......”小佑佑的媽媽說在睡前,孩子也是不斷地重複著這個詞彙。這是小佑佑學到的新詞彙,他喜歡這個“厲害”的詞彙,所以即使家長不因此表揚他,他也有極強的動力去學習。

而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干擾。不干擾也是一種表達,孩子會知道自己是對的,是被接納的,他就會繼續用自己的方式學習。

而孩子“不收拾玩具”、“挑食”需要管教嗎?

孩子學習“收拾玩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絕對不是我們“懲罰一次”或者“表揚一次”就能夠達到的。孩子看到家長整理玩具的過程,從開始有“收拾玩具的意識”到有“收拾一部分玩具的能力”到可以對玩具進行分類,這是一個過程。

“挑食”是當下孩子對某種食物的觸覺、感覺的不接受。我們常常發現有些孩子不喜歡吃某些菜和瘦肉,是因為在那個階段,孩子無法咀嚼完全,而一段時間之後,這些孩子大多都會開始接受這些食物。反而通過“懲罰”和“表揚”的方式強迫孩子接受當下無法接受的食物,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上也會有很大的負擔。

所以,教育的本質不是控制,而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家長要做的事情是,了解孩子的成長特點和規律,在適當的時間給他們最需要的幫助和不加期待的反饋。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寶爸挑戰帶娃、做家務兩不誤,慘遭現實打臉,別笑,你也搞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