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1.

有對父母,總是抱怨孩子怎麼就不能像別的孩子那樣開開心心去上學呢?怎麼就不能交到朋友呢?

我們也沒對他做什麼事情啊,他怎麼就跟別的孩子不一樣呢。而且我們也是很開明的父母,不經常爭吵,對他的學業要求也不高。

他們說孩子懶,沒有上進心,從小就不愛動腦筋。高一的時候,說不想去學校,說不知道怎麼和老師同學相處,害怕集體環境,開始隔三岔五請假,後來就乾脆不去了,休學,待在家裡。

做家庭諮詢的時候發現,孩子的父親覺得適應學校規則,適應集體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強硬地要求幾次讓他去了,也就好了。

母親覺得孩子開心快樂最重要,父母應該關心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我問她,你覺得孩子需要像爸爸說的那樣去適應環境,對嗎?

她說,我覺得不對,因為孩子掙扎過,想達到爸爸的要求,去學校,然後他去校門口的時候,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才跨步進去,說我再試試吧。我看他那個樣子,就像要去荊軻刺秦一樣,我覺得他好可憐。覺得我們做父母的,實在是太殘忍了。爸爸一點都不關心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我再問爸爸,媽媽覺得在孩子感覺不好的情況下,要求孩子上去實在是太殘忍了,應該關心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覺得你在這個方面做得太少了,你怎麼看?

爸爸說:柔弱無能,優柔寡斷,跟他媽媽一個樣子。就是她從小護著,護成這個樣子。說關心孩子,都關心成什麼樣子了。

我繼續問媽媽,爸爸說這些,你怎麼看?

媽媽說,我能怎麼看,他又豈止不關心孩子,他關心我嗎?我養孩子就跟單親媽媽一樣,記得我當年生孩子,剖腹產,剛出院那會,疼得起不來身,夜裡給孩子餵奶,他嫌睡不好覺,直接睡沙發。

爸爸說:一天到晚,都是這些抱怨的話,聽得我腦殼都疼,所以我真的是能不回家,我都不想回家。

媽媽說:是,都是我的錯,什麼都是我做,結果我還做錯了。算了算了,我都已經習慣了。

……

2.

他們從孩子的問題,轉到了彼此的問題。

爸爸覺得,按規則行事就好了,就能避免很多的麻煩。他一路學習工作,按部就班,省心省力。他小時候,爸爸在外地工作,媽媽照顧他和妹妹,家裡的事情都不用他伸手,都是女人做。爸爸也沒有一天到晚關心家裡人,一家人也過得好好的。

在這個家庭裡,媽媽把爸爸希望孩子能適應的規則,體驗成傷害,體驗成一件殘忍的事情。爸爸把對妻子和孩子的關心體會成麻煩事。

所以這個孩子對規則的認識就很矛盾,一方面覺得自己應該適應規則,另一方面覺得別人對自己的要求很殘忍。

他也把和別人交往,體會成給別人添麻煩,所以他心裡很多事情,都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不相信別人會關心自己。所以交朋友有困難。

如果父母親不能統一,孩子就不能去上學,因為他學的時候,母親覺得他按規則行事是可憐的。他不學的時候,會讓父親瞧不起,所以他會自我攻擊,甚至得抑鬱症。

他用問題,同時在滿足父母兩個人的想法。

3.

我寫這個故事,是因為很多時候,夫妻之間有很深的矛盾。但是這個矛盾,因為我們沒有力量或者缺乏方式去影響和改變另一個人,而不能得到妥善的處理。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會把對伴侶的不喜歡,不認同,放在孩子的養育上。

有些夫妻之間,能維持表面的和平,但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會不知不覺地跟對方唱“反調”。

孩子很容易成為問題的承接者。

因為孩子願意成為我們想要的那個人。他不會拒絕父母。

父母會透過在親子關係上用力,而不去面對和解決彼此之間的矛盾,親密關係的質量如深潭寒冰,令人喪失了融化它的勇氣。

這些無處安放的情緒,我們把它悄悄地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孩子可就太難了。

4.

很多父母帶孩子來諮詢,都說,我們沒問題,都很好,孩子好了,就行了。

孩子說,老師你能不能讓我爸媽來諮詢,他倆都有問題。

關於父母的養育,我們還要往上面看一點,父母親為了保護自己,而形成的那些不得已的生活策略。父母之愛的侷限性,不是他們不愛孩子,是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於愛的特定的認知模式。

就像這對夫妻,他們逐漸明白,他們形成於過往的經驗,不僅塑造了自己的生活,也在塑造孩子的生活。

而原本關心愛護孩子,這很好啊,幫助孩子適應規則,這個也很好啊。

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在這個家庭裡,會變成衝突。而沒有變成開心快樂又適應規則呢?

如何幫彼此去把對方的過去在我們以為的障礙,變成資源呢?

他們接下來的日子,可能要去了解和麵對彼此的需要和難處。當他們這麼做的時候,他們就放過了孩子。

而原本多年前就離心的夫妻,終於開始面對自己親密關係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生病,是這個家庭的求救訊號。

他病了,父母親才有這個動力去面對自己的問題。他自己才可以得到休養生息。

5.

夫妻關係是家庭裡的定海神針,意思不僅僅是說,夫妻關係排序比親子關係的排序重要,這麼簡單的事情。

強調夫妻關係的重要性,就在於,我們如果不能建立好的親密關係,不能在各自的功能位置上,那麼這個關係中,就會有人需要做,原本不屬於他的事情。

而孩子,總是那個替家庭生病的人。

更令人傷感的是,孩子做的那些父母特別不認可,特別想改變的事情,往往都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潛意識。

所以那些生病的孩子,真的需要更多的愛啊,他是那個為了別人受了傷卻連感謝都沒有得到的人。他得到的愛,跟傷害裹在一起。

7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一個寶媽的減肥歷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