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瞬間,你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再是個孩子了?
這個瞬間,時間的痕跡不再以單純的好奇、純粹的快樂、家人的呵護等模樣出現,而是化身為突如其來的壓力、社會規則的逼近、個人獨立和成長的印記。
這個時刻的到來,可能是主動的,但更多是被動的,可能帶來欣喜和對自我命運的掌控感,也可能帶來憂慮和對未來方向的迷茫。
上週末,我們向讀者發起了「孩子結束瞬間」的徵集,我們想知道,大家都是在怎樣的時刻裡告別了自己內心的孩提身份,完成了向成年生活的過渡。
「當快樂變得越來越平平無奇」在動畫片《海綿寶寶》裡,海綿寶寶對派大星說,你看,萬里無雲的天空飄著一朵雲!派大星迴答:嗯,那朵雲看起來就像一朵雲。
小時候,我們對世界充滿著無限的好奇和懷想,不經意間的世間萬物都能引發我們的快樂和激情。而當曾經的快樂也成了平平無奇,那種純粹的擁有逐漸變得屈指可數,慢慢消失在生命中。
@米高米
看到糖,想到的不是多拿幾顆放進口袋,而是戒糖。
@批特兒
離校多年後偶然路過學校門口的炸串攤子,以前捨不得買很多,這次一口氣買了滿滿一大袋子,本想借著炸串回憶一下上學的日子,結果吃了兩口就受不了油膩的味道,全扔路邊垃圾桶了,其實炸串的味道沒變,我變了。
@茜茜
不再覺得睡覺是一種懲罰。
@大俗雅嘿
吃吮指原味雞也覺得平平無奇的時候。
@深夜BBQ
感受不到過年的快樂和憧憬,取而代之是害怕和發愁。
@施施
開啟遊戲,好友頭像沒有一個亮起的時候。
↑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
「當我們覺得自己還是孩子,別人已經給了我們一個大人的身份」有時候,我們成為大人的時刻是被動的。當我們的心還沒趕上身體的成長,其他人就已經給了我們名為“大人”的身份,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
@小韓
每年放假回家我媽都會給我做魚頭,說是吃魚頭補腦子,但今年回家後我媽沒有再給我做魚頭,我問為什麼,我媽說,你已經長大了,腦子不會再長了,吃魚頭也沒用啦!
@段錦如
一大家子聚餐吃不到雞腿的時候。
@青龍
發現爸媽給自己打電話變得非常小心翼翼。
@野渡
父母願意和我講他們的生活壓力,願意聽我講話的時候。
@蘇打蕉
上次去洗頭髮,洗頭小弟對我說,姐,這個水溫可以吧!
@燕子
相親物件都已經是大叔級別了。
@佚名
破處
@小河思雨
當好朋友宣佈她懷孕。
@老花
被老爹抓到和物件在一起,下意識拉著物件躲藏,但是物件大大方方地去和老爹打招呼,事後我沒有再被罵早戀。
@lmin
把戶口從家裡遷出來後,再問爸媽要錢就不給了的時候哈哈哈!
@肖婧
生娃後忙不過來,要求父母來幫忙被拒絕時。
@張紅袖
在影片裡跟我爸說我拿著電筆萬用表檢測全屋線路的事兒,我爸用很複雜的眼神看著我,和我說:“別的沒啥要跟你說的,只是千萬養成任何時候不要同時接觸兩條線的檢修習慣。”我當時眼淚就在眼眶裡打轉——上一次聊這個還是他跟我誇耀自己在家裡“發明”了漏電保護,那時候幾乎所有人家都在用刀閘保險絲。
↑ 電影《伯德小姐》
「壓力讓我們想要逃避,但責任讓我們成長」生活裡有太多時刻,讓我們想要感嘆一句,做大人太累了,我為什麼要長大?
雖然壓力有時候會讓我們想要逃避現實,但壓力背後的責任,卻能激發我們向上的願望,使我們成為更強大的人。
就像讀者@努力減肥的喵喵 所說,長大後可以守護身邊的人,感覺不壞。這種社會角色和話語權的轉換,讓我們對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更有信心。雖然有時候,它帶來的是疲憊和無助。
@道生一
初三,突然可以背出英語單詞的時候。覺得沒有什麼是自己不能承擔的,也許還能幫父母承擔一點什麼。
@初堯
身為家中老大,從來都不是孩子。
@吾
父母問我這事應該怎麼辦的時候。
@胖開心瘦憂鬱
無人再當你的後背時。
@努力減肥的喵喵
疫情期間爸爸停工,只發基本工資700元,媽媽全職主婦,妹妹正在讀初中。我從月光到省吃儉用給家裡寄生活費,轉變就一瞬間。發現爸爸媽媽老了,不再能給自己兜底,而自己可以守護他們,大概就是成年吧。
@趙小熊
那天中午小小熊的手握住了我的手,她的手好小,連大拇指都握不全,我一下子手足無措。晚上毫無睡意,每隔五分鐘都要去看她一眼,摸摸她,看看還有沒有呼吸。她哭我也緊張,我怕她覺得我不是一個好父親;她不哭我也緊張,我怕她覺得我不是個好父親就不要我了。那一刻我覺得我不再是一個孩子了,因為我都有孩子了。
@啊泉
檢查出乳腺結節需要做手術,沒有讓家裡人陪同,一方面考慮疫情,另一方面怕媽媽看到心疼,做完手術躺床上的時候覺得自己長大了,變得更獨立了。
@Nana
生孩子的那個瞬間。
@金慢三
女兒出生,媽媽過來幫忙。把所有壞脾氣都給了媽媽、所有溫柔都給了女兒,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成年了,可是成年的感覺並不好。
@Drummer
爸媽生病,在家屬告知書上簽字的那一刻。
@太燙的小碎步
當生活捉襟見肘,卻不好意思跟爸媽說。
@沒想好
工作上帶了小團隊,領導是放養型,突然發現要為組員爭取利益,不能再躲在領導的背後。我的前面沒有人,我就是被推在最前面的人。
↑ 電影《朱諾》
「當我們再也不能忽視成年人的規則,我們就成了規則的一部分」遵守社會規則的一瞬間,我們就都是成年人了。
@貓貓
媽媽嘴上說著,“我不管你,我只做觀眾不當裁判”,實際還是會對我說,“你都27了,不能真的不結婚吧”的時候。
@M
當第一次以自己的名義收到婚禮請柬。
@方方
當我跟朋友們聊天時,話題除了「錢」就是「房」。
@兆翊
我媽開始給我傳授婆媳關係血淚史。
@Kimmy
交朋友還要左思右想在意他人目光的時候。
@習習
@嗷嗷
當我第一次對別人說出“大家都是成年人了,理智一點”的時候,我們都不再是孩子了。
@小王
籤各種合同的時候,工作合同、購房合同、貸款合同,也包括結婚證書這份所謂的終身合同。
↑ 電影《實習生》
「失去護佑,我們也就沒有了不去強大的理由」《請回答1988》中,善宇的外婆去看獨居的善宇媽媽,臨走前偷偷留下了裝著錢的信封。臺詞裡說,聽說神不能無所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到了媽媽的年齡,媽媽依然是媽媽的守護神。
有位沒有留下名字的讀者對我們說,有媽在,會永遠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即使自己也已經是媽媽。
不管生活中多難多累,想到自己背後還有愛自己的人給予的陪伴和依靠,我們就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
當我們失去呵護,也就真正到了我們要去努力強大起來的時候。
@1.1
把難過的事情講給父母聽,結果他們比我還難過還無助,甚至偷偷哭了的時候。
@小袁
有天中午快下午2點了也沒人催我吃飯的時候,突然覺得自己離開家人很久了,只要離開家人,必須自己學會照顧自己的時候,就是長大了吧。
@ACE
當週圍人不再關心愛護我。
@zjh
三十四歲,父親去世的時候。
@安安
一直疼愛我的姥爺去世,那一年,我16歲,從忙碌中抽身回來,卻看不到他最後一面。
@劉一一
找工作時,因為性別歧視而沒得到offer,爸媽卻罩不了我。
↑ 電影《大魚》
「當我們承認對一些事情真的無能為力」王小波有一段話,說“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在二十一歲的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所謂的長大瞬間,就是被錘的瞬間吧。
@苦逼的打工人
疫情期間在家辦公,活一點沒少工資減半,但選擇默默接受的時候。
@Vivian
連續加班好多天,在一起7年多的男朋友還要跟我提分手。
@Elina
弟弟把我好不容易攢錢買的MP3弄丟,卻和爸媽一起都若無其事的那一刻。
@行知
結婚後吵架,發現自己無處可去的瞬間。
@阿C
看見同齡人的父母都在到處遊玩,而我的爸媽還要工作的時候,小時候說好的以後要讓他們住大房子,環遊世界……
@阿木
意識到世界不是自己的,世界不會圍著自己轉;意識到想要改變世界很難,但改變自己很容易,不會再由著性子做事;意識到世界不僅僅好,也不僅僅壞;意識到人的複雜,善惡的難辨;意識到奇奇怪怪也可可愛愛。
@禾禾
對過去恐懼,對現在失措,對未來迷茫。現在的每一個時刻都在告訴自己已經不再是孩子了。
@桐
突然一次在長夜裡痛哭,不再像以往一樣覺得委屈,而是覺得只是每個人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至死可能也愛韓向前
比如夜深人靜的時候,與夢相逢。夢裡年輕蓬勃的自己,徜徉著春天的細雨。夢裡做著曾經的工作,走著迂迴無數次的路口,愛著現在早已沒有音訊的人。夢外醒來,仔細回味,內心沒有太多的波瀾,只剩一聲低語。
↑ 電影《菊次郎的夏天》
「躲不掉的,不停變大的歲數」有時候,成長的壓力會以一種極具衝擊力的方式來到我們面前,讓我們清楚地看到歲月碾壓過我們的痕跡。
@Antoinette
填資料選擇【25-30歲】。
@草無香
醫院病歷單上寫著30歲。
@蘇
單位發感謝信入行十年。
@木易
當父母乘坐交通工具已經免費時。
@老張
發現各種招聘資訊都標註了“本崗位原則上35歲以下”,而自己馬上就要到35歲生日。
↑ 電影《少年時代》
最後的彩蛋在徵集這些時刻的同時,我們也問了讀者們是否後悔長大,最終有8%的讀者選擇了後悔,43%的讀者選擇了不後悔,更多的人(49%)覺得長大是個說不清道不明的事情。
在我們的觀察中,很多社會意義上的「成年人」都和@安安 一樣:「還沒有做好獨立承擔責任的準備」
長大常常被視為不得不承擔當代責任、壓力、痛苦:
@王被被
長大成人逃不掉,遲早會來,早點接受可以早點讓成年人的世界在自己眼中不再那麼扭曲。長大成人後,那些曾經渴望理解大人的瞬間也能夠不經意間實現。我只希望這一切來得慢一點,變得少一點。
不過我們也收到了另一種角度的回答,我們用它來作為結尾,希望時間也能給你帶來一些力量:
@桐
每個人都有痛苦,但是成為大人後,至少會有能力承擔自己的苦痛,而不是像小孩子的時候,只能期待別人的救贖。
@趙小熊
後悔的是,都說父愛如山,長大後我的山沒有那麼渾厚、挺拔、高聳入雲了;不後悔的是,我變成了那座山。
@邁兒
當我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很多次都想過死,當我是個大人的時候,我想的是怎樣好好活著。
↑ 電影《死亡詩社》
作 者 | 郭雅瓊
編 輯 | 王朝靖
頭 圖 |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