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說,被情感忽視的孩子,儘管表面上也四平八穩地長大了,但是在內心深處,似乎缺失了一部分。在很多時候,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總是不快樂,為什麼付出比接受容易,為什麼和家人親近不起來?他們不知道缺愛的童年的影響是如此之深,被困於其中無法逃脫。
這類人一般會有以下特點:自我存在感低,經常會不切實際地自我評價;善於同情他人,但不同情自己;對情感的流露有羞恥感和罪惡感;述情障礙,無法辨認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今天先來了解一下:自我存在感低,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
作為和孩子產生交集最多的父母,如果在情感層面上疏於關照孩子,孩子無法接受到被注視的資訊,會認為自己並不重要、不被在乎,導致自我存在感低。另外,孩子無人分享成功、失敗、困難,也得不到父母的指導、讚揚或批評。得不到回饋,就無法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識,即很難形成切合實際的自我評價。
這樣的評價是他對自己後續人生路上遇到的事情做出選擇的基礎。比如高考時選擇什麼樣的專業、畢業後選擇什麼樣的職業、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他知道什麼是適合自己的、什麼是需要遠離的、哪些方面是需要加強的。這些都是對自我的認知。有利於維護自尊,以及在失敗時調整情緒。
例如,對於高考沒達到錄取分數線,那些自我認知不足的人,會因失敗而頹廢,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心生絕望於是選擇放棄;而情感被充足滋養的人,會這樣鼓勵自己:我在其他方面挺不錯,只是不夠錄取分數,如果我想成功,得加倍付出努力。這樣想清楚後,他投入新一輪複習中。對於這類人來說,失敗只會促使他更加認清自己。他們的生活永遠是多彩的、充滿希望的,不會陷入無助迷茫的誤區。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面對打擊會一蹶不振而有些人卻百折不撓的原因,因為背後情感支撐的枯竭和豐沛。
生命是需要情感做基礎的,如果在童年時代欠缺,那麼必須在成年時填補。不然的話,就會認知不足,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無法融入人群與社會,也找不到生命存在的意義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