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最近某熱點新聞,一知名女演員因家庭方面原因,整個人的人生處於進退兩難的狀態,她從小很優秀,很小的時候各項成績就超越了很多同齡人,在學校甚至連跳幾級,但成年後正值事業風生水起之時,由於個人某方面的抉擇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引起了太多的爭議,人生處於極其被動狀態。

這個事例的確令人深思,特別讓我們反思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們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及長大後儘量規避一些生活陷進呢?

一、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1.為什麼安全感重要?

安全是生命的基石,是父母擔當的第一要務。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兩顆大樹,一顆是被一點一滴得澆灌長大,另一顆是用營養液栽培,等兩棵全部長成蒼天大樹時,突然有一天強烈的暴風雨來臨,那棵用營養液澆灌的樹便很快倒下了,因為樹大根太淺。而那棵慢慢澆灌長大的樹,在偌大的風雨中,佇立不動,任憑風吹雨打、電閃雷掣,因為蔓延地下深深地根緊緊地抓籠著大地,不會輕易動搖。

培養孩子和樹木是一個道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不要吝嗇自己的愛,需要多給孩子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會更獨立,更自信,並善於表達自己。長大後,有獨立的人格,更加能夠自己去做決定。

有安全感的孩子因為感受到了父母愛與溫暖,會有健康的心理,產生焦慮與恐懼的機率也會相對減少。

2.如何幫孩子建立安全感?

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父親的陪伴,可以讓孩子更加勇敢和自信,所以不能是母親一個人去教育孩子,父親角色的參與同樣重要。

孩子三歲之前,很多行為都是出於本能,此階段需要父母對孩子多點耐心,仔細觀察孩子的需求,儘可能去滿足孩子。並多與孩子做肢體觸碰,多擁抱孩子,不刻意地為讓孩子獨立而疏遠孩子。

孩子三歲以後,自我意識表現得更多一點,能慢慢掌控自己的情緒,大腦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此時父母的陪伴更多的傾向於精神層面,仍然需要多一點耐心,多一點關懷,幫助孩子建立獨立堅強的人格,是我們每一個家長的必修課。

有安全感的孩子在今後能更好地面對和解決問題,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信的人。

3.給與孩子更多選擇的權利

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好辦法。孩子的心理發展從從 7個月就開始了,這時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一些決策權,比如讓他決定在哪玩玩具,穿哪件衣服,畫畫填充什麼顏色。

給孩子更多的選擇,就等於讓他對各種事物更有自主權,由此他知道他自己可以決定很多事情,這樣就會幫他建立安全感。

4.避免替孩子包辦事情

如果孩子的什麼事父母都被包辦,孩子缺少了自己做決定的機會。缺少自主權的孩子安全感會減弱。以後他們長大了,面對越來越複雜的社交環境時,會越來越障礙重重。

二、讓孩子慢慢成長

孩子的本我、自我、超我,錯過一個都不是我。孩子需要“無聊”的時間,他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讓內心得到成長。父母在此過程中要教得,更要等得;要催得,更要忍得。

在教育的過程中,以結果為本,不如以過程為重。“神童”魏永康2歲就認識1000多個漢字,4歲掌握初中文化,8歲上縣重點中學,13歲以高分考上重點大學,17歲考上中國科學院的碩博連讀,終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而被迫退學。

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說得好:“每個人的成長都有一個程式,他在某個年齡特徵段該領悟什麼樣的問題,其實是固定的,你沒辦法強求,過分人為地加以干涉只會毀了他。”孩子的成長有自身的發展規律。生命,就是成長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有自己的身心發展規律。像動植物一樣,每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特點。

所以,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是有一定的順序、規律和特殊性的。過早的智力開發並不適合所有孩子,學習固然很重要,但學習並不是惟一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一味按照成人的模式去灌輸知識,讓他們去做那些要靠頑強的毅力才能做的事情,也是違背了孩子的天性和孩子成長的規律,這樣都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所以做父母的要順著它的“長勢”讓孩子自由地發展。像農作物必然要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成熟一樣,它不能超越,只能等待,用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拔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

三、幫助孩子培養責任心

很多時候是父母把孩子的責任心一點一點地偷走了,我們都深愛著孩子,但是我們真的會愛嗎?我們該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如何把責任還給孩子呢?

1.父母要學會放手,不包辦孩子的生活。

屬於孩子責任範圍內的事情,按時起床、穿衣、吃飯、收拾書包、寫作業等等,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不包辦孩子的生活,孩子才能為自己擔負起責任,才能一步步提升責任心。

2.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比如洗碗、掃地等,這樣透過一些生活細節,讓孩子感受到做事的快樂和成就感,從而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3.可以提高孩子的責任心的三句話:

1) 爸爸媽媽相信你,這些事你有能力自己做。

傳遞給孩子的是信任,信任會讓孩子充滿信心,生活中,父母們經常以“愛孩子”的名義替孩子穿衣脫鞋,給孩子整理床鋪,收拾房間。父母的心是好的,但用錯了方式。我從小就把孩子份內的事攬到了自己身上,時間一長,孩子潛意識裡就會認為這些事情本來就應該是爸爸媽媽乾的,跟自己無關,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怎麼能有責任心呢?

傳遞給孩子的是幫助,會讓孩子很安心,孩子年齡小,能力有限時,有時事情他們還做不到。如果他們知道爸爸媽媽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會提供指導與幫助,他們就不會覺得孤單,就願意去嘗試更多的事情了。

傳遞給孩子的是無條件的愛。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知道爸爸媽媽永遠是自己心靈的港灣,孩子就會沒有後顧之憂,就會更有信心和勇氣去面對問題。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不去幹涉孩子的生活。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幹吧,只要不出現安全問題,就應該鼓勵孩子多嘗試。只有當孩子能力所不及的時候,才需要父母陪伴在他身邊,幫助她分析事情的原因,引導他想出解決的辦法。父母正確的角色定位應該是做孩子的“軍師”,而不是“管家”。

有一種錯誤需要一生來彌補,那就是陪伴,父母前進一小步,孩子成長一大步。

父母是對於孩子是最重要的人,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好好成長,同時引導孩子更好的成長,培養孩子終身受用的能力,也許比提供優越的環境更重要。人生大舞臺,希望孩子都能不斷豐盈自己,擁有足夠的能力去駕馭它,活出一生的精彩。

9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孩子第一次去幼兒園的體驗,好孩子是這樣教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