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在2012年英國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J·K·羅琳親自向全世界朗誦了能代表這個國度的兒童文學作品,這本書不是《哈利·波特》,而是《彼得·潘》。

彼得潘是20世紀文學史上一個非常鮮活的形象,自從1902年誕生以來,就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他勇敢又快活,任性又自我,他穿著樹葉製成的衣服,在空中自由地飛翔,他帶著孩子們在夢幻的“永無島”生活,與兇惡的海盜胡克一夥戰鬥,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孩子的天真和快樂。

在《彼得·潘》的故事裡,作者用了一種比較魔幻的敘事手段,故事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彼得潘是每個童年的時候都認識的“小名人”,只是人們長大了以後就忘記了。

這個假設其實是很合理的,幾乎每一個孩子在童年的某個時期,都會認為世界上的人都認識自己,只是慢慢隨著認知能力的提升,才逐漸意識到自己只不過是茫茫人海中普通的一員

所以,小女孩溫蒂第一次看見彼得潘就認出他來,並很快和他成為了朋友。

彼得給溫蒂講述自己的生活,講述夢幻般的“永無島”上發生的一切,講述美人魚和仙子,引得溫蒂傾羨不已。彼得還給溫蒂和弟弟們展示了飛翔的絕技,更是讓她們欣喜若狂,在彼得狡猾的小心思下,溫蒂和兩個弟弟被他“引誘”到了“永無島”上。

島上的生活充滿了童話氣息,有充滿童趣又溫馨的“地底之家”,有英勇善戰的印第安紅人以及印第安公主虎蓮,有居心叵測的美人魚,還有無惡不作的海盜船長鬍克和他的天敵——一隻吞了鬧鐘的鱷魚。

整個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彼得帶領孩子們大戰海盜的情節,在這裡,胡克的狡猾與兇狠、彼得的智慧和勇氣都展現得淋漓盡致,最終胡克像是宿命論一般,“心滿意足”地被打敗,落到了鱷魚的嘴裡。

在這次酣暢淋漓的大戰過後,溫蒂和兩個弟弟最終選擇回到了現實生活中,隨著長大,她們逐漸將“永無島”上的生活遺忘。

小說的結尾,彼得·潘再次出現在溫蒂家的視窗,而此時溫蒂早已結婚,並且做了媽媽。但是作者在這裡巧妙地設計了這樣的情節,溫蒂的女兒簡代替溫蒂隨彼得去永無島,開始了新一輪的冒險旅程。而簡的女兒瑪格麗特又隨著彼得進行又一輪的冒險——彼得潘的故事就這樣永無止境地迴圈下去,正如人類歷史一遍一遍地重複它自己。

其實島上的一切如果細究起來,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與我們常見的童話不同,並不是單純地指向美好,也包含了人性中陰暗的部分。比如在早先的版本中,作者就曾經暗示,彼得和胡克其實是同一個人的兩面,後來考慮到對孩子們的影響,才對內容作了刪改。

我們有理由相信,相比於獻給孩子們,這部小說最初更像是寫給大人看的。在第一章中提到“永無島”的時候,有這樣的一段感慨:“我們都曾經去過那裡,甚至現在仍然能夠聽到海浪聲,只是我們再也無法上岸了。”

很多成年人在讀完這部小說的時候,往往會在心底升起一種淡淡的傷感,伴隨著那一份永恆的感動,我想原因大概也在於此,因為彼得潘帶著溫蒂和她的弟弟,帶著我們,去往的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永恆的童年,也是我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本次作家榜將“彼得潘三部曲”集結出版,書中還附有作者詹姆斯·馬修·巴里為作品所寫的序言,給我們展示了整個彼得潘故事的來龍去脈,更有助於讀者瞭解彼得潘的世界。

《肯辛頓花園裡的彼得·潘》是講述的彼得潘的來歷,雖然在某些時間上有些出入,但是也讓彼得潘的形象更加完整了。

而劇本《彼得·潘——或不肯長大的孩子》則給我們再現了當時引起轟動的演出場景,而且還可以供有童趣的家庭進行演出。

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彼得潘的“忠實粉絲”,詹姆斯·馬修·巴里創作的這個“小傢伙”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英國政府還斥資在首都倫敦的海德公園裡為彼得潘塑了一座雕像,在英國人心目中,這是他們的國民童話,正如《小王子》對於法國的意義一樣。

正如馬克吐溫所評價的,“《彼得·潘》始終如一的美麗,甜美,充滿魔力,令人心滿意足,迷人,並且從頭至尾都不可思議。我相信,對於這個充滿金錢崇拜的庸常世界,《彼得·潘》是一種振奮人心的福音。”

6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床圍欄,寶媽們的脫手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