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王女士帶她的5歲兒子元寶到同事家玩。
同事準備了很多好吃的,讓元寶吃,可是元寶都搖搖頭拒絕了。
同事不解“是不合胃口嗎?”
王女士隨後道出了實情——沒有她的發話,元寶是不會隨便動別人的東西。包括去衛生間,都要先去找媽媽說一下。
這個小男孩也真是乖,開啟電視讓他看動畫片,他就靜靜地坐著看。喊他吃水果,他只吃遞過去的那一塊。
首先,太聽話的孩子不主動思考,缺乏創造力比如上文中的元寶,什麼事都要問家長能不能做,沒有獨立思考能力。
這種孩子或許在學校時能緊密配合老師,參加工作後配合上級領導,取得好的成績(業績)。但缺點是他們長期被家長約束,不會變通,缺乏創造力,做事情往往是事倍功半,很難取得進一步發展。
其次,太聽話的孩子會成為寶媽男“媽寶男”在母親眼中特乖、特懂事、特善良,但在保護女人面前特“窩囊”。
其顯著特徵,與媽媽三觀一致,觀點高度認同,所以順從而聽話。在媽媽的“教育”下,養育成沒有“自我”、不能擔當,思維懶惰的“巨嬰”。
某情感節目,年輕女孩談了一場戀愛,在關係確定下來以後,女孩卻受不了這個男孩。
男孩一天給媽媽打六、七個電話,每一件事都要給媽媽報備!吃飯、理髮、買衣服,都要拍一下給媽媽發過去,問一下好看不好看,合適不合適,讓媽媽拿主意。而陪在一旁的女朋友成了擺設。
男孩的口頭話:我媽說了……,我媽說了……,我媽……也是為我們好啊,遲早要聽我媽的話啊。
當主持人問:如果你媽不支援你們在一起,你會怎麼選擇,男孩說:我肯定聽我媽媽的。
女朋友很生氣地說:那你跟你媽過去吧!
如何避免孩子太聽話?過分“聽話”的孩子背後是肯定有一個強勢的母親,母親用“愛”綁架了兒子。
人最初學會愛,即愛的能力,也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
心理學家羅伯特說:兒時接受的一切關於愛的資訊將建築你的一生,你餘生將無法擺脫和這些資訊的關係,如何處理這些資訊關係則影響著你和家人、朋友、愛人的關係。
小時候是一個聽話的“乖兒子”,因為他從小相信“我只要乖乖地就會被愛”,當認為“乖”就是“愛”時,他告訴自己“我必須永遠做個乖孩子”。
長大後的就依然會努力成為“好兒子”。想做個好人是正常的,但告訴自己必須永遠都好才會被愛,那就是問題了。
為“好”而努力的背後隱藏著“我不夠好”的恐懼,也就是隻有聽媽媽的話,才會認可我。
明智的媽媽在教育兒子的時候,會告訴兒子長大之後,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拿主意,而不是一味地依賴別人,男孩子要學著擔當,學著承擔責任。如果媽媽總是插手兒子的事情,兒子也養成了習慣,事事依賴媽媽,那就是妥妥的“媽寶男”了,這種狀況不改變,將來等他的只能是各種糟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