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問題是:孩子做什麼都有依賴性,該怎麼辦?
想解決孩子依賴性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思考這種依賴性是怎麼形成的。
依賴性過強的孩子往往是缺乏愛的孩子,他們由於在生命的某一個階段極端的缺乏父母的愛,而造成安全感的缺失。
心理學家有一個研究表明:
零到三歲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陪伴,
就會讓孩子極度的缺乏安全感。
一旦當他們發現某個人可以依賴的時候,他們就像抓住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一樣,緊緊地抓住,擔心這個依賴物再次失去,會用一切行為爭取。
一切行為的目的就是抓住這個稻草,怕再次失去。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長大以後,女孩容易形成戀父情結,誰對她好她就會依賴誰,
最終就嫁給誰。
這樣長大的男孩,要不然就是極度的自卑,要麼就是極度的躁狂。
而得到持續的關注和持續愛的孩子,他們一般就沒有這方面的心理問題,會堅持做自己,不在意別人的目光,相信自己的價值。所以說,依賴性相對來說就會少一些。
那如果安全感建立很好的孩子,他依然會有部分的依賴性,那我們作為爸爸媽媽
怎麼做能減少孩子的這種依賴性呢?
首先,爸爸媽媽不要包辦代替,鼓勵孩子自己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們舉一個例子,拿吃飯這件事情來說,其實兩歲的幼兒已經可以自己拿麵包、用自己的杯子喝水,甚至可以自己拿勺子吃飯。
但是咱們很多的爸爸媽媽或者是爺爺奶奶為了想讓孩子多吃一點,或者是覺得孩子自己吃飯弄的一桌子一地都是飯菜,也為了圖省事兒怕孩子弄髒這個桌面和地面而選擇喂孩子吃飯。
雖然僅僅是吃飯這件小事兒,其實反映的是爸爸媽媽不願意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兒,包辦代替的這樣一種心理。
其實,在孩子出現獨立意識想自己吃飯的時候,哪怕弄得到處都是,爸爸媽媽回頭再收拾,也需要鼓勵孩子自己吃飯。
讓孩子覺得自己吃飯是一件很有成就的事情,這樣是能夠減少孩子的依賴性的。
第二點是鍛鍊身體。
那看到這條建議的時候,爸爸媽媽可能會有疑問,鍛鍊身體和依賴性還有關係嗎?
答案是肯定的。
有研究顯示,凡是運動能力發育遲緩的兒童,他的依賴性都會比較強,社會性也會欠缺一些。
但對於孩子來說,任何一項體育鍛煉的專案都需要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比如日常生活的一些困難。
因此,體育鍛煉是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勇敢、積極向上的優良品質的一個非常好的手段,也是擺脫依賴性的一個很好的手段。
第三點是不要溺愛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如果把所有的事情都幫他做好了,孩子壓根兒就不用動腦筋,也不用動手,遇到什麼事情家長比孩子還要著急。
比如說學習這件事情,學習好不好你比孩子還著急,整天拿學習這件事情說事兒,
然後天天督促他寫作業、檢查他的作業,你比孩子更在乎學習。
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來做主,即使是寫作業這件事情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爸爸媽媽也要做主,那長此以往孩子對於做作業、對於學習這件事情就沒有主動性了,他也不需要承擔一些責任,這樣孩子的依賴性是不是就很強了?所以說,這樣的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那如果說把一些本來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對、自己去解決的一些問題,爸爸媽媽都承擔了,那孩子的依賴性強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不要溺愛孩子,讓孩子自己做他自己的事情。
這個是對今天的問題——“孩子做什麼都有依賴性,家長該怎麼辦?”的問題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