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週末和朋友們家庭聚會,大人倆聊天,舒緩一週的壓力,孩子們在一起玩玩,也能感受到難得的“大家庭”氛圍,挺不錯的。

孩子們一起玩的過程也是練習溝通能力的過程

孩子們湊在一起除了玩玩具,畫畫也是他們喜歡的專案,幾個小腦袋擠在一塊,描描畫畫,特別的天真可愛。第一個完成的小朋友從凳子上跳下來,舉著“作品”跑到爸爸媽媽身邊,興奮地說:“爸爸媽媽,看看我的作品怎麼樣?”話音剛落,其餘的幾個孩子也跑過來,拿著自己的“大作”讓爸爸媽媽欣賞。

對於別人家孩子的作品,大人們給的評價都挺高,但是到自己家孩子的時候,有幾個爸爸媽媽開始直言不諱起來:“這是什麼啊?一團亂麻,畫的醜死了。”看著小傢伙本來興奮的表情一下子黯淡起來,我走到一邊說:"叔叔不懂畫,可以給我講講畫的是什麼嗎?”小傢伙一聽來了勁,特別認真地給我講起了這幅畫,有魚,有海龜,有海星,是一個存在於孩子想象中的海底世界,我不由得讚歎:“原來這麼有意思,這幅畫,還真要好好看才能明白呢。”小傢伙聽我說完,高高興興地跑開了。

一旁的孩子爸爸對我說:“你怎麼跟孩子說話這麼客氣呢?對孩子有什麼不敢說的啊!他畫的確實不咋地,烏糟糟的一團,看來平時的培訓班都白上了,我就是要讓他知道知道自己畫的有多糟,再去上美術課的時候認真點,不要整天混時間。”

聽完朋友的話,我在心裡有點小小的錯愕:其實有繪畫天賦的孩子實在不多,我們對別人家的孩子講話客客氣氣,也並不是虛偽,而是知道,在公開的場合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體面,為什麼對自己的孩子就要一針見血呢?

正確的溝通方式更高效

希望孩子能夠發現不足進而改正,沒有錯。然而糾正也需要分場合,看環境,找對錶達方式,在這樣公開的場合下看似直接指出了孩子的問題,但是卻對自己的孩子和他人的孩子使用了兩套標準,對孩子來說並不公平。

而且孩子一旦把這種“口無遮攔”和“真性情”劃上等號,不但影響了孩子的語言表達,更傷害了孩子的社交能力,才是問題很大!

經常可以在各種場合看到,很多爸爸媽媽帶小孩出門,孩子看到什麼就說什麼,口無遮攔。孩子脫口而出的一句話,經常會讓爸爸媽媽尷尬無比。

在小區散步看到這樣一幕:一個孩子見到同樓年齡比自己大一歲,卻個子比較矮的夥伴,就大聲問:“媽媽,為什麼他上二年級了,比我還要矮啊!”剛好她跟那個孩子的媽媽聊得正開心。這問題飛過去,那為孩子的媽媽瞬間啞口無言,竟無言以對。

其實現實中,這樣的孩子並不在少數,但常常是大人們一句“童言無忌”就簡單揭過,總以為小孩子還小,不懂事,說錯些話又有什麼關係,而且說的不就是事實嗎?難道要教孩子“不誠實”?

可殊不知,孩子的童言,往往就反應了一個家庭的家教。

微博上,有位博主吐槽,真的不想過年,因為自己家的“熊外甥”就是一個典型“口無遮攔”,在飯桌上總拿自己微胖的身材開玩笑:

小姨,你是不是把家裡的好東西都吃了,天天餓著我小姨夫?”

“小姨,這個糖醋里脊是高糖的,你都這樣了,還好意思吃甜的啊。”

博主被他說得有些尷尬,礙於面子只能默默一笑,把“堵心”的感覺吃進肚子裡。對哥哥嫂子的育兒方式,也有了微詞。

語言讓人添堵,就已經不再是“童言無忌”了,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不妨捫心自問一下:受喜愛的“童言“是不是純真可愛的?正是有了這份天然的善良純真,即使表達的有些詞不達意,也就“無忌”了。而毫無顧忌,不知分寸的話語,即使孩子並沒有惡意也很容易被人貼上“熊孩子”的標籤。

我在時候村裡有一個小夥伴,因為發燒引發了小兒麻痺,走路一瘸一拐。村裡調皮的孩子從他旁邊跑過去,總是會笑他:“小瘸子,小瘸子”有次回家我跟媽媽說了這件事,還模仿著“小瘸子”走路的樣子,本來自己覺得只是一個玩笑,沒想到平時一向溫和的媽媽竟然嚴厲了起來:“不可以這樣叫人家!誰也不想生病,腿腳不方便已經夠痛苦的了,不能再用這樣的話來傷人!”

也是被媽媽教育後,年幼的我才知道:原來,無心語言也是可以“傷人”的。

不當的語言也會傷人

有些人說:孩子還小啊,自然是沒有那麼多判斷的,長大了就好了。可是,真是如此嗎?

我之前有一個同事小美,真是特別努力的一個小姑娘,每次研究產品的時候都仔仔細細,連筆記和相關事項都會記錄得清清楚楚。要說以這種認真的態度,在工作上應該挑不出什麼毛病吧?

可是,偏偏她是工作的最不開心的一個,原因就是跟周邊的同事相處的不好,問到原因,就是“不會說話!”,面對面板比較黑的或是長得胖點的同事,就叫對方“黑姐”“胖哥”。誰出了點錯誤,也是被她直接指出,看起來好像是心無芥蒂的,但是“黑、胖、矮”這種語言非常主觀,誰願意被這樣稱呼?工作中也難免犯錯,除了當面給對方指出,我們有更好的方法幫助別人,既能保全同事的面子也能解決問題,反而是毫無技巧的直來直去,有點傷人。也容易讓人產生不被尊重的感覺,自然也就交不到朋友了。

在我跟小美溝通時得知,她的語言習慣其實從小就是這樣,小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會說她是“率真可愛不做作”,“有什麼說什麼”,但是現在才發現,怎樣好好說話,還真的沒有學會。“我不想傷害別人的,就是有些話沒過腦子就說出來了,沒想到竟然聽到的人會這麼不開心,我也很難過。”她這樣對我說。

看著她難過的表情,我心裡也挺不舒服,更加明白了語言和行為習慣一樣,往往是個童子功,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養成,長大後也未必會!很多事情,你不教他,他就永遠不會!

語言的使用,需要練習

所以,我特別整理了一些方法,如果家裡的小朋友已經有“口無遮攔”的情況,爸爸媽媽就可以用起來哦!

步驟1:爸媽本身先避免強烈的情緒反應

不少爸爸媽媽對於口無遮攔還是非常擔心的,覺得孩子在禮貌上有所缺失,自己平時也沒少“教育”,但是總收效甚微,所以當孩子又一次無預警地在大眾場合說出一些不合宜的話,爸爸媽媽的情緒馬上就上來了,對著孩子大吼:“奇怪,你這小孩怎麼就是講不聽、教不會啊!不是教過你不要這樣說話!”

孩子在面對激動情緒的時候,首先會產生自我保護和懷疑的情緒:“明明自己說的是實話,我哪裡做錯了嗎?為什麼爸爸媽媽要對我發脾氣呢?”

步驟2:先幫孩子向他人道歉:“對不起,孩子亂說話了。”

因為孩子當下並不知道他到底哪裡做錯了,所以不要當下壓著孩子向他人道歉,爸爸媽媽可以自己先向他人表達:“對不起,孩子年紀還小、還不太懂,亂說話了”,化解成人間的困窘。也讓孩子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原來有些話說出來,爸爸媽媽是要道歉的!

步驟3:把握機會教育好時機,回家後必須跟孩子談

孩子的行為背後,總是有原因的,爸爸媽媽可以孩子進行溝通,瞭解孩子為什麼要這樣說的原因,如果孩子對某人某事很好奇,覺得和平時的認知是不一樣的,那麼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爸爸媽媽要讓孩子知道,某件事情或是某個人本身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大驚小怪。

步驟4:教完孩子後,記得演練!

演練這件事情是很多爸爸媽媽最容易忽略的,事實上,爸媽如果只利用言教,通常孩子下次出去再遇到類似狀況,並不會有所改變。例如,只告訴孩子,“以後不可以再取笑或指著禿頭的人大叫,因為這是不禮貌的!”但這樣不夠,所謂的演練,是在教育完成之後,跟孩子一起演練看看,如果下一次在外面又遇到相似狀況,孩子會怎麼做。

那麼如果在教育或演練時,孩子說他不要照著爸媽說的做,該怎麼辦呢?爸媽還是可以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還是希望你慢慢練習,如果下次再遇到一樣的狀況,你要是真的很想要對著別人大喊出來,爸爸媽媽還是會先跟大家道歉的。

我們生而具備與他人發生共鳴、產生連結的機會。在與這個世界接觸的過程中,尤其是在早期跟父母相處的過程中,我們若能得到滋養和被呵護,發展同理心,往後就不會那麼孤單,從而更好地擁抱這個世界。

好好說話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

教孩子會好好說話,也絕非教孩子“市儈”,而是教孩子更好的和他人產生連線的方法。

世界頂尖的語言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在麻省理工學院教了20多年書,他的成名之作《語言本能》指出:語言的背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同理心。我們擁有了同理心,也就是對周圍的世界多了一份寬容和豁達,有了更為“慈悲”的角度,這份理解,也能夠伴隨孩子走得更遠,被更多人喜歡。

當孩子越長越大,被包容和理解的可能性也就會越來越小。決定一個人是不是容易被別人、被團體接受的第一要素:你得給人留下好印象,讓人產生好的感覺。

孩子的教養與規矩,既是父母的臉面,也是孩子將來行走江湖必不可少的名片。一個舉止粗魯,毫不顧忌別人感受的人,是很難尋到社會認同感的。習慣養好了,孩子不會無故發脾氣掉鏈子,時刻懂得自我剋制。他們既能保持孩子應有的天真,又有成人眼中的乖巧,這與保護孩子的天性完全不矛盾。

請不要把孩子的信口開河等同於真性情,這個鍋,童言無忌,不背!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乾貨 | 母嬰店怎麼開?新手如何經營呢?